你一定没听说过开源电影吧!
那就来看看采用索尼的F65拍摄、制作成本30万欧元的开源CG科幻电影。这是一个完全开源的项目,他们也希望能得到社会捐助,有人去购买DVD,高清素材,特效工程文件等……
窝在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里,经过7个月的辛勤耕耘,一票视觉特效专家终于完成了短片《钢铁之泪》(Tears of steel)的制作。这部短片是***导演艾恩·郝伯特(Ian Hubert)在“Blender基金会”(Blender Foundation)支持下的第四部影片。2012年9月26日,新片在Youtube首发,同时还会在洛杉矶由国际动画电影协会(ASIFA-Hollywood)组织一场专门的首发会。
这部网络短片之所以新颖,不是特效和制作有多么新奇,而新就新在它的制作与盈利模式上,这也是天才的Ian Hubert的精明之处。他和另两个创始人一道,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租了一间办公室,然后就建立了一个网站并着手在网络上推广他们的开源3D制作软件Blender。(Blender是一款开源且免费的3D电脑动画制作软件,可以处理动画建模、视觉特效、3D互动软件(手机APP)及游戏。)
因为是开源的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甚至可以自己编写程序改进软件的功能和使用习惯。基于此,软件的论坛就逐渐发展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社区,里面有编程专家、动画师、3D和特效专业人员,当然,还有非常多的爱好者和死忠。软件因为是免费的,为了维持运营,在网站上公布了捐款账号,这样“粉丝”可以“集资”资助软件的成长。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社区,Blender由一家草台班子一样的开源软件公司,很快就发展出了“Blender基金会” (Blender Foundation),非营利组织的模式正式形成。资助他们经费的,除了网络上的个人捐款者外,另还吸引到了谷歌、荷兰电影基金会、Cinegrid电影商会、以及几家大财团的赞助(Blender承诺在未来的网络短片中允许产品植入)。
有了资金的注入,Blender基金会又由一个松散的电影人组织,很快发展成了布兰德学院(Blender Institute),租用固定办公空间,与电影学校合作,固定产出开源项目(Open Project)。开源项目的内容,包括网络社区建设、技能培训研讨会、子项目基金支持、以及商业赞助联络。
Open Project的商业模式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基金会的首要目标,就是打破现在大制片厂的制作模式,用免费开源Blender 3D软件为电影制作动画场景和特效。同时,在这一模式下制作出来的视频素材、工程文件,都将加入到“CC免费共享计划”,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开源”的电影,使得所有电影制作者都能学习、研究、重新制作这部电影。
这里需要提一下,CC免费共享计划,即Creative Commons,中国大陆正式命名为知识共享。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也是一种创作的授权方式。在此模式下共享的素材可以供任何人免费使用,同时也享受必要的法律保护。在这个模式下,创意作品的流通性大幅增加。
影片最终的效果非常激动人心。”电影的制片人Ton Roosendaal说,“你很少有机会能看到,自己熟悉的街道会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震撼的视觉特效与故事脚本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基于Blender的成熟的开源影片制作流程,从动作追踪、照片3D贴***到精确的调色全部包含其中。”
参与工作的电影人可以获得高额报酬,并由基金会负责全部交通、住宿和必要的培训费用。另外,由于基金会是非营利性质,不需要缴税和支付版权费,而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都会一次性获得影片的内容使用费(未来的DVD发行)、***府津贴、对外培训收益,以及商业赞助的提成;而与之兑换,所有内容制作出的内容版权都归基金会所有,并可免费在全球共享。
《钢铁之泪》已经是在这种制作模式下生产的第四部影片,之前的三部《大象梦》(Elephants Dream)(2006)、《邦尼兔》(Big Buck Bunny)(2008)和《辛泰儿》(Sintel)(2010)都大获成功,这也是《钢铁之泪》制作费用可大幅增加的基础,因此整个团队在故事脚本的草创阶段就雄心勃勃地想要写一个能够发挥出全球最顶尖特效技术的故事:发生在残破老旧街道的,一部充满幽默和智慧的科幻题材影片。
“这也是在布兰德学院(Blender Institute)工作室制片模式下的首次尝试。”导演Ian Hubert说道,“为了更好的效果,每天我们都要进行大量实景拍摄,拍摄地点几乎遍布阿姆斯特丹我们熟悉的街区。整个团队都是自己领域内的专家,使用Sony F65摄影机拍摄,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产出高画质的影片,同时也为全世界的电影人和制作者提供了最理想的参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