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简洁精炼,旋律流利生动,音乐语言清新自然。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门德尔松首创了无词歌,把歌唱性的旋律和钢琴织体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音乐作品形象既鲜明又具体,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成为19世纪小型器乐曲的重要体裁,在浪漫主义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演奏
中***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6-02
一、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
19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领域以及文化艺术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空前的发展趋势,各个领域的相互影响为19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中既包含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情怀。古典主义的形式和浪漫主义情感的结合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音乐风格。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变奏曲以及赋格曲的创作体裁与他的钢琴小品相比都有着鲜明的抒情性因素。《无词歌》听起来似乎很短小没什么技巧可言,但当我们仔细的审视与反复的体味这些看似平淡的钢琴小品后,忽然发现,《无词歌》绝非只是简简单单的休闲小品,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钢琴精品,这些作品饱含了门德尔松丰富而又宝贵的音乐思想以及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门德尔松关于继承性和***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由于他的钢琴音乐所表现的古典与浪漫的二重性特征。由此看来,音乐的创作风格与音乐家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是密不可分的。若要说他的作品开辟了新道路,那在他看来却只是创作家的思想不同罢了。
《无词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浪漫主义抒情派钢琴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门德尔松的这49首无词歌曲调纯朴动人,每首作品都充满了即兴式的主观审美意向和别具一格的情趣,鲜明的勾勒出了清晰感人的诗意形象。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魅力来自于他的作品中美妙动听的旋律,旋律是具有强烈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旋律线的抒情表现功能可以促使演奏者在演奏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歌唱欲望和艺术冲动。
二、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演奏要旨分析
(一)如歌的奏法
《无词歌》的旋律优美动人,浪漫抒情派的音乐风格使得人们更加确信“如歌奏法”。所谓“如歌奏法”是在触键、力度、乐感等方面有意识地控制渲染的一种演奏手法,演奏出如歌唱一般抒情、流畅、圆润并富于表情的音响效果。若能得其要领,把自己的情感跃然于指尖,触于钢琴之中,那么,优美的音乐便会变成演奏者的真切心声而感人至深。《无词歌》中如歌的优美旋律,要求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自身情感,与作品情感融为一体,在连奏(legato)的歌唱性乐句中,应用手指的指肚由内向外“拖”的演奏法,在速度较慢时,可触键深些,加以控制,会使声音十分柔软细腻,以达到柔美动听的声音效果。
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因素,“如歌的奏法”(Cantabile)便成了《无词歌》最为突出和最有艺术价值的演奏特点,而“如歌的”演奏技巧也更好、更完美的传递了音乐的内在美,成为了门德尔松钢琴音乐华丽浪漫的音响世界。与此同时,《无词歌》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学习和了解浪漫派钢琴音乐的最理想教材之一。
《春之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的旋律流畅舒展,加之轻巧的装饰音恰到好处的点缀,使乐曲更加充满活力,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好画卷。该曲的装饰音很有韵味,弹奏时要特别细心体味,要奏得均匀清晰,又不失轻,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表现作用。弹奏这种装饰音时不能使中声部的装饰音盖过高声部的旋律,切忌过分夸张,要掌握好分寸。其次,为了充分保证高声部旋律线的连贯和清晰度,必须在右手的指法连接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一方面要尽量的弹好内声部的装饰性琶音伴奏,另一方面,更要使旋律音奏得连贯、流畅、突出。左手的低音声部也应奏得相对轻柔些。
(二)弹性节拍(Rubato)
在演奏浪漫主义作品时,有时需要根据音乐的呼吸与韵律,进行自由处理,即在一段音乐总量相等的情况下,采用弹性节拍的处理方式。弹性节拍没有固定的处理法则,只有多听、多想,培养良好的乐感,才能把弹性节拍处理的恰到好处。在演奏《无词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律动,处理好音符之间的呼吸、张弛与运动,才能弹奏出有灵魂的旋律。
《威尼斯船歌》(OP.30,NO.6)也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曲子。该曲采用6/8拍子,曲调优美、抒情,是一首典型的“如歌式”的钢琴小品。乐曲开始,先由左手弹出两小节用分解和弦组成的伴奏音型,用以模仿荡浆的声音,紧接着,右手在第三、四小节奏出两个长音,好似小船在微波中荡漾。乐曲第六至第七小节处标出“Cantabile”十分醒目,明确要求用“如歌奏法”弹出曲中委婉宁静、优美动听的主旋律。
此时,演奏者需特别注意手指触键的部位及手指力度的巧妙调节,尽量的使右手的旋律连贯,做到一气呵成。乐曲中旋律段变为两个声部,前十小节右手用三度音程的模进发展乐思,紧接着两小节长度的颤音,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光粼粼的美丽画面,使乐曲风格更加明朗。乐曲尾声,先由右手奏出的和弦与左手伴奏音型在节奏上形成交错,然后左手伴奏又恢复先前荡浆的节奏音型,且音量越来越小,右手旋律节奏也越加松弛,使人产生小船在湖中逐渐远去的感觉。
(三)对乐曲标题的理解
《无词歌》中许多作品都有自己的标题,但由他本人加上的只有9首,其他的40首都是由其后的钢琴家或出版商加上去的,据说门德尔松为此颇为恼火。在门德尔松看来,对于歌曲本身,人们所采用的词汇在不同人的心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意思,音乐本身无论在一个人或另一个身上,都能唤起相同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无论如何不能被相同的词汇所表达。
可见,门德尔松所呈现的作品只是让演奏者和听众去思考音乐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只有这样去处理他的作品,才能获得对音乐内涵的明确理解,而不是对作者意***的模糊理解。我们在演奏他的作品时,应努力去探索和体味乐曲本身的含义,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
三、结语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而且能更充分的传达表情。门德尔松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从他的《无词歌》中我们能够体味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清新、明快的抒情风格给新型的浪漫主义带来了理想的表达方式。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以其独特的风格魅力,和它短小精致、感情淳朴的艺术特点,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抒情特点,使得它在浪漫派的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词歌》无论是在钢琴教学还是在钢琴演奏上都给了我们丰盈的启示,为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罗柏特・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139).
[2]陈小鲁.门德尔松和他的艺术[J].群众音乐,1982.
[3]高佳佳.门德尔松曲式结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4).
[4]孙佳.门德尔松无词歌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5]严隽承.滴水之中见世界――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J].钢琴艺术,1997(4):29.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书出版公司,1999.
[7]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奏要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