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流行于四川东北部地区,是我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项目。灯戏之名源于在演出时需在舞台四周点燃油灯照明而得名,明末清初起源于今南充市的阆中峰占乡和广元市苍溪县的龙山镇、白驿镇的白庙场三地,起初多为农民自编自演,演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又叫“农民戏”“坝坝戏”,内容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笑戏、闹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广泛流行于阆中、苍溪、剑阁、仪陇、巴中、广安等地以及绵阳、遂宁、达州等市的部分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一、音阶调式、音列结构
我国的传统音乐、民间戏曲、俗乐和民歌常采用五声音阶。川北灯戏音乐植根于川北农村,在其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受川北山乡的民间小调、端公调、法事佛曲等传统音乐的影响,且广泛吸收中国其他民间戏曲的外来曲牌。因此,其音阶调式上仍然以传统五声性调式最为普遍。但是,川北灯戏的表演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某些演出为了配合场地和当时的劳动场景,在音列的结构上,也形成了川北灯戏富有特色的音列。
1.五声音阶
川北灯戏所采用的很多曲牌都是用五声调式写成,这种调式构成了川北灯戏音乐的主流。
谱例1①
可参看川北灯戏剧目《送夫上学》唱段《五更调》、《宋老爷收租》的《卖饺子调》等。
2.七声音阶
出现有完整的七声音阶的旋律,常常会在风格上显得悠扬而抒情,在长度上显得篇幅较长,这不太利于川北灯戏边唱边跳边的表演形式,并且也会加大演唱难度,不利于业余演者的表演掌控。在已整理的曲牌中,在一个短句中完整地出现七声音阶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即使有时清角、变宫同时出现了,也多数都会同时缺少七声音阶的其他某一两个音,从而形成五声或六声甚至是三声、四声音列,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追求川北小戏的土味,同时使演唱变得容易、顺口。
谱例2
另外,有时即使出现七声音阶,对于变宫、清角这两个偏音也多数会采用扬此抑彼,有意突出一音、冷落一音的手法,比如《劝酒》中的《烟五更》唱段等。
3.六声音阶
七声音阶少用一个音,或者五声音阶从七声音阶中借用一个音便构成六声音阶。如《上京》李龙唱段《补缸调》。
谱例3
六声音阶的谱例还可参看《上京》李龙唱段《补缸调》、《李达打更》中的《十字韵》和《假报喜》中的《小》等。
4.三声音列、四声音列
川北灯戏曲牌中并不一定都能构成完整的调式音阶,有些只采用极少的几个音发展而构成三声音列、四声音列。
谱例4
以上唱段先只采用了“si、re、mi”三声音列构成,最后一句采用四声音列,旋律进行显得极其简朴,并表现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这样的例子还可参看《教子》的《怀胎调》。
谱例5
5.偏音的运用特点
如上文所述,虽然在川北灯戏音乐中的部分曲牌中,出现了完整的七声调式,但是细化到乐句这一个层面,发现清角和变宫这两个偏音共同出现,以构成完整的七声音阶的情形还是比较罕见的。大多数都是在某曲牌中先后出现这两个偏音,从而在整体上似乎形成了七声调式,而实则是在该曲牌的某一个短句仅出现这两个偏音中的一个,而另一个偏音却是在该曲牌的另一个短句出现。如谱例3的《补
缸调》。
此外,在川北灯戏音乐所出现的变宫和清角这两个偏音中,更是尤为注重偏音si的使用,除了通过传统曲牌《胖筒筒》改编的很多唱段的前奏干脆直接停在偏音si上之外,在川北灯戏的其他很多曲牌中,都能明显感觉到变宫7音的使用。
谱例6
对于另一个偏音清角fa的使用则要少得多,而对于像《上京》剧目《补缸调》伴奏中所采用器乐曲牌中清角4音,在川北灯戏的传统曲牌中,要算是比较特殊
的了。
谱例7
6.变音#5的使用
在川北灯戏《柴林拣子》中,有一出秀英的唱段《怀胎调》,在这个曲牌中出现了一个变音“#5”。笔者比照这一曲牌在川北灯戏其他剧目中的使用,并参考湖南花鼓戏中的《怀胎调》、云南景东县的《怀胎调》,均没有“#5”音的使用。而在川北灯戏《柴林拣子》中的这一唱段,却反复使用了八次,说明演唱者是故意而为之。
谱例8
考察“#5”在该曲中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一个音与其前后使用的音列均无法构成某一特定的调式,并且只在人声唱段中使用,每次使用都是伴随着语气词“呵噢”而出现,并没有成为具体实词的音高,说明这个变音“#5”主要是起模拟日常生活语气的作用,不存在构成特殊音阶调式的现象。在川北灯戏的其他剧目中,采用这一手法而谱就的音乐并不鲜见,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川北灯戏音乐中很多曲牌都有的1 3 1 等模仿日常生活语气的旋律进行,只是此处做得尤为过了。
二、旋律、音程特点
1.音域较窄
川北灯戏在表演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灯有戏、边歌边舞、要跳要。因此,其旋律的规模多短小,旋律的音域适合业余歌者的音域范围,一般都在一个八度以内的音域。很多唱段甚至仅在五度、小六度的范围内展开。
谱例9
即使是像《王瞎子看坛》中王瞎子唱段《虞美人》、《赶蝗会》中的《联八句》这种较为大型的唱段,音域也没有超过十度。在这有限的音域内,旋律进行多表现为起伏不大的叙事性进行。
2.六度大跳
六度大跳基本上成了川北灯戏音乐的一大特点,和西方作曲中六度大跳一般表达情感的大幅度波动、情绪激昂不同,川北灯戏的六度大跳主要是用来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和娱乐性,主要有两个固定搭配
“ 7 5”和“1 3 ”。
谱例10
在这一个唱段中,歌词就是很普通的道白,“有一个小伙儿把话捎”,而在旋律的进行上却出现多次跳进,歌词“有一个”“把话捎”上均设计一个向下的六度大跳,大跳之后,并没有采用平稳进行,而是在“7”的前后都采用跳进,使这个音悬空有意突出本不该突出的“一、话”两字,使这一句本来平淡无奇的道白,获得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由“7 5 ”构成的六度大跳在川北灯戏音乐中的很多唱段都有运用。而 1 3 这两个音构成的跳进,甚至具有川北灯戏音乐的标签性特征。
谱例11
这样的大跳在《巧还租》王老八唱段、《敬酒》《望妹》张福千唱段、《三访亲》赖屠夫唱段《牛啃士》《赶蝗会》中的《联八句》等诸多唱段中都有运用。
3.七度大跳
除了上文提到的六度大跳,川北灯戏音乐中另一个颇具特色的音程进行是七度大跳,而这种七度大跳又总是以“6 5 ”的固定搭配形式出现。这种七度大跳的进行使音乐的进行显得颇为奇怪,大多用在一些“稀奇古怪”和诙谐的歌词唱段中。
谱例12
三、旋律发展手法方面
川北灯戏音乐,由于采用的曲牌较为短小、集中,很多唱段都是围绕某几个曲牌进行改编展开,音乐材料使用太过集中,常常会有一种没有发展开的感觉,这和川北灯戏重在要唱要演、多是业余演员演出有关。
1.合尾
川北灯戏的很多曲牌,在旋律上都表现为合尾的进行。由单个或几个曲牌构成的不论小型还是大型唱段,很多都是停在同样的音上。比如《李达打更》中有一个《十字韵》的唱段。
谱例13
在这个唱段中,第一个十字的唱词构成2+3+2+2的九小节唱腔,大体上每2个小节处有一个气口。这几个气口的落音分别是“3、5、5、2”,第二和第三个气口的落音都是5,C徵音。不仅如此,在其后的四个十字唱腔中,均遵循2+3+2+2的九小节旋律搭配,并且每个短句无论句首、句腹如何变化,最终的落音始终都会严格按照“3、5、5、2”来进行合尾。《李达打更》中的这个《十字韵》的唱段,篇幅不算较小,总共5个十字唱词,共20个气口,都统一分别结束在“3、5、5、2”这几个音上,演唱者要采用合尾的意***再明显不过。这种手法不仅便于业余演唱者随时调整自己的音高,而且使得一些较为大型的唱段被高度地统一在了一起,便于增强音乐的整体凝聚力。这种旋律的发展手法在川北灯戏音乐中非常普遍,比如传统曲牌《胖筒筒》《打满》、神狗子唱段、《算命调》《烟五更》中的《戒烟调》等。
2.合头、头尾合及其他
旋律的发展除了明显地表现为合尾外,川北灯戏音乐中还有部分曲牌表现为合头、换头、换尾、头尾合、高度统一的引申演化式进行。前者的使用手法和合尾大同小异,只是在使用的普遍性上,仍然是合尾最为常见,其次是合头、头尾合等。此处,需要重点阐明的是,川北灯戏音乐中另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高度统一的引申演化式发展。
演化式发展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当一个音乐材料初次陈述完成之后,其后音乐的发展虽然看起来好像和它没有什么关系,实质上却是借用了初次陈述材料的核心“部件”。这种借用有时侯是句头、句腹、句尾的旋律骨干音,有时是对前面材料的“东挑西拣”,加上新材料重新组合成一个句子。但总的来说,各句之间表现为相互呼应、彼此融合的骨肉相连的高度统一。由于在演化时有新的材料加入,因此,在听觉上,感觉好像始终是似曾相识,又能平添新味,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山乡百姓的审美趣味。
谱例14
3.有意突出个别音音区对比
川北灯戏来源于民间,在其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娱人娱神、即兴随意的特征很明显,农忙时节,赤脚踩田、插秧打谷,感觉累了、疲了或者是来兴致了,常会心之所向、情之所至、音之所声,加上在其发展进程中,融合了猴戏、庆坛、法曲、端公戏等特点,并且要唱要,因此,其音乐的进行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旋律的发展上主要表现为个别音音区的突然改变。
谱例15
这是一句很普通的唱词,“他然后哇出它这娘的一对撮火掀呐呵”,但最开始的三个音的音区却分别处于中、低、高三个不同的音区,先从中音区进到低音区,再从低音区突然提高到高音区去,使最开始的唱词“他然后”获得极大的戏剧性效果。这种有意突出个别音的音区对比,使旋律的发展获得意外的进行,不仅使听众感到意外,而且使音乐显得很滑稽,主要用在一些搞怪、诙谐或者情绪突变的唱词中。
结语
川北灯戏剧目丰富、曲牌众多,在听觉上土味十足、韵味悠长,极大地体现了“土、俗、怪、美”的艺术追求,其优美而奇特的旋律构造,更深刻地刻画了丰富多样的灯戏音乐形象,形成了川北山乡小戏的独特风味。
[注:本文为四川省哲社“十一五”规划项目(SC11B025),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SA023)成果]
注释:
①彭涓.中国川北灯戏音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下册)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中国音乐结构分析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彭涓.中国川北灯戏音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4]于一.四川灯戏辨析[J].四川戏剧,2000(3).
[5]王化.新近演出的几出川北灯戏的特点[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川北灯戏音乐的旋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