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主要是13世纪前后由中亚、中东一带迁徙至我国的各族***形成的民族。在形成前,他们作为***,在丧葬方面实行着***教的丧葬制度。回族形成后,***教的丧葬制度已变成回族的丧葬习俗,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坚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丧葬习俗。回族先人宛葛思相传是来中国传播***教的四个阿拉伯人之一,“无常”于中国,葬广州城外流花桥畔,俗称“回回坟”,其墓碑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据陈垣考证,应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此地回民至今仍保护着宛葛思的墓。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约有40万人,信仰***教。
回族的丧葬习俗,是人结束一生后,由亲属、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活动,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的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寿命再长,都会有死亡这样一个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为在世的人,对于死亡,不讲贵贱,不论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的人,一律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丧葬习俗,既有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教处理亡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人死了叫“归真”,即“回到真主那里”之意。人死了,家属不能过度悲伤,更不能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给死者下跪磕头,只能下礼(俯着单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实行软葬。
回族人,不论什么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后从那里发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国籍、官职大小、富贵贫贱,回民们只要耳闻目睹,都要去帮助料理丧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讲卫生,无论是去礼拜、赞圣,还是与死者遗体告别,人人都要认真沐浴 ,随时保持内外清洁。
人死后三天之内,丧家不生火做食。丧主和吊唁的人们皆由邻居和近亲接待。这样既安抚了丧主、减轻了悲伤,又加强了团结。若借死人之机大吃大喝,将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丧葬仪式,程序严谨。
人将停止呼吸时,亲属将他的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同时口念“讨白”(在《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真正意义是“悔罪”和“赦宥”)。其内容是回忆、总结死者一生的善恶功过。
回族人提倡速葬,入土为安。他们不信风水、地脉、卜卦、算命,不择吉日,不等远途未归的人。一般是早晨死,下午葬;下午死,次日上午葬。出葬前,要用香皂为死者沐浴清洗,并由七至九人“转香”(转香的人站在“买衣台”和“卡方”周围,手持三枝香依次轮转)。“转香”完毕,即行清洗“买衣台”(清洗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必须照章办事,不得违反)。洗毕,用棉花、麦子,分别塞进死者的耳、鼻、口、眼,再给他穿上写有阿拉伯文证词的“苤拉罕”(内衣长5市尺),戴上白帽。
女性要盖上白头巾和***帕。接着,把“买衣台”抬到洒有麝香、红花水的床单上,用床单裹起来,装入“经匣”,抬到清真寺的大殿前,以“经匣”为中心围成圆圈,举行转“伊期科特”仪式,大家唱诵 “殡礼立意”和“四个大赞词”。咏唱之后,开始送殡。送殡由男人担任,女方不能参加。
坟穴事先修好,(有的立碑刻字)然后垒土填之,谓之“喜坟”。坟穴在葬前几小时才派男子上山刨开,以利速葬。
下葬时,坟穴的明圹里站一人相助,把殛(意为死亡)者接进窑门,按南北向使其躺好,把头放在土枕头上,脸露出向着西方,再把备好的三块土,分别放在死者的脖子和左右两个肩膀下。然后用土块或石板封好窑门,垒土砌石为坟。碑用阿拉伯文刻写证词和死者的经名,用汉文写明出生日期和去世时间等。
安葬完毕,留下四位阿訇(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蹲在坟墓周围,把捻碎的土抛向坟头,代表送葬者向死者告别,并祝死者安息。
回族因信仰***教,普遍实行土葬,严忌用棺或火化。形成了包括洗尸、缠裹、站礼和殡埋等独特的丧葬习俗。人死后在埋葬前,要将遗体洗干净,回族称“苏艾里”。将死者的尸体放置在“水床”上,由死者的二位亲属,一人端“汤瓶”(水瓶或水壶),一人洗尸体。洗的人戴上手套由上而下,共洗三遍。洗时水不能流进死者口、鼻、耳、目中。女人由女人洗,洗净揩干后为死者穿“克凡”(即阿拉伯语的“殓衣”)。穿时,第一块布在外层,第二块布在中层,第三块布在里层,一层层将尸体裹起来第一块布在两端打结。
在举行葬礼前,丧主要出钱财请阿訇为死者念经“赎罪”。葬前,将洗净裹好的尸体抬到清真寺或自家院内,送葬亲友沐浴后排成班次,面向西对着死者面立,由阿訇或有威望的亲属带领,祈祷三五分钟,人们争先恐后沐浴参加送葬。回族特别讲究墓坑南北向,入墓时,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侧睡,以示向往圣地麦加,入葬停尸后封闭坑穴,地面留长形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