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日益严峻,若要保持人类未来的健康生存及发展,就必须努力推广低碳经济产业,以对此种环境进行有效的应对。目前,就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养殖人员正在尝试借助滤食性鱼类所具有的碳汇作用,降低水体的碳含量,成效极其显著。本文通过对滤食性鱼类及其在淡水渔业中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滤食性鱼类的碳汇作用、具体表现及当前时期此项工作的实施现状。
关键词:淡水渔业;滤食性鱼类;碳汇作用
中***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CO2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当前,人们开始纷纷加入到寻找抑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的工作中。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及充分利用某些生物的碳汇作用,是当前人们找寻到且公认地抑制碳排放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应用收到了极好的成效。单就碳汇作用的应用来讲,目前,我国淡水渔业养殖工作对此种方法的利用尤为广泛,作为其碳汇作用的工作主体的滤食性鱼类,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1 淡水渔业中滤食性鱼类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1.1 滤食性鱼类
滤食性鱼类是指依赖食用浮游生物生存的鱼类,如,鳙鱼、鲢鱼等。它们终生都生活在水中,通过吸收水体中以悬浮颗粒状态存在的有机碳,维持自身机体的生长及发育。这些有机碳主要包括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沉水植物发出的生物碳,以及水体中溶解性的有机碳。其中,浮游植物的生物碳,主要为水中溶解性的无机碳或者是游离态的CO2。
人为地捕食滤食性鱼类、滤食性的鱼类出现自然死亡、滤食性的鱼类在生存过程中发出呼吸以及排泄等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均会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系统吸收的有机碳汇集在一起,并进行化学反应转化成低碳物质。最终使淡水渔业水域中碳含量的排放降低,也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减少。
1.2 作用的机理
滤食性鱼类在生存过程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而这些浮游生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吸收并转换水中溶解的无机碳,以释放出有机碳,从而降低淡水中CO2的分压。而单就浮游生物的吸收工作来讲,它主要是吸收溶解的磷酸盐、硝酸盐等营养盐类,在不断吸收的过程中,水体表层水的碱度会持续的升高,以使CO2分压进一步降低,大气中的CO2便会扩散在淡水中,CO2扩散在淡水系统之后,滤食性鱼类从吸收到排放,便可以最终发挥碳汇作用。
2 淡水渔业中滤食性鱼类的碳汇作用的表现
目前,以碳汇作用来降低大气中CO2的排放量,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温室效应、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发挥的碳汇作用尤为显著。下面就具体地分析一下其发挥碳汇作用的表现:
2.1 碳汇作用的实现
淡水渔业中滤食性的鱼类发挥碳汇作用,是依靠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来实现的。这种碳循环是淡水系统中各种碳元素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其进行循环的碳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有机碳和无机碳。有机碳通过地表径流的输入(多为颗粒状与溶解性的碳)或者水体中沉积物的释放与再悬浮,而不断增加,通过径流输出、人类捕捞、有机质矿化降解等,进行排放;无机碳则通过浮游动物、微生物、有机碳等发生矿化分解反应进行自生,并通过地表径流与空气中的CO2的不断扩散输入,而得以存在,通过径流输出、CO2输出、土壤渗透等进行排放。
碳循环的运行大致包括对外交换以及内在的相互交换两种方式,两种交换的开展,分别是依靠以下途径来实施,即:地表径流对碳进行输入及输出,与空气中的CO2进行交换,通过鱼类的捕捞工作将碳带出淡水系统;浮游及沉水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利用水体中的CO2,浮游动植物、沉水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新陈代谢释放CO2,溶解性的无机碳与水体中的CO2相互交换,水体中的无机碳通过降解作用被沉水以及浮游的植物再次利用,颗粒状的无机碳会不断地发生沉降,并渗透进深层土壤,最终水体中的无机碳含量便会降低。
2.2 碳汇作用的结果
滤食性鱼类所摄取的全部碳物质,归根结底均是由淡水系统中的浮游生物产生,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饵料,而且这些所有的碳物质都可以最终通过粪便排放、呼吸代谢、排泄消耗以及自身生长等活动消耗殆尽。从当前各种研究工作的成果来看,滤食性鱼类食用浮游生物,不仅不会使淡水系统中整体的浮游生物含量降低,还会因为鱼类的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质的排放,使水体中氮磷物质的循环迅速加快,进而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养分,使浮游生物的密度增加,以便于继续为滤食性鱼类进行碳汇工作提供支撑。这样以来,淡水渔业中的碳汇工作,便会在滤食性鱼类及浮游生物二者的相生相长中持续运行。
2.3 碳汇作用的收效
从2010年的中国渔业年鉴记录来看,每0.5kg的鳙鱼可吸收的碳量为57.85g,每0.5kg的鲢鱼可吸收的碳量则为60.75g,因此鳙鱼每年可以从淡水中排解出约2.81×105t的碳,而鲢鱼也能够排放出约4.23×105t的碳。而且,经过捕捞所排放的碳为净碳汇量,其排放工作可以明显地补充造林工作在降低碳含量方面的不足,并大量节省造林的投资,从而使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做出有效的贡献。
3 淡水渔业中滤食性鱼类的碳汇作用的问题
借助于滤食性鱼类所具有的碳汇作用,来降低CO2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已成为我国当前相关工作人员的一种共识,此项工作切实地发挥了诸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当前这项工作的实施,依然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下面就对其中几点问题加以分析:
3.1 ***府引导不足
借助于滤食性鱼类所具有的碳汇作用,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是全球性的重大事务,必须得到***府部门的引导、规范与约束,才能够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但是,目前,滤食性鱼类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为了满足食用需求为目的阶段,***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妥当完善的***策以及法律体系,以及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试验工作基地等,为其提供指引,这就降低了该项工作发展的力度。
3.2 缺乏正确认知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均认为固碳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细菌进行光化学反应,或者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够实现,而滤食性鱼类则不具备此种功能,无法进行碳汇工作。同时,人们还认为滤食性鱼类在呼吸过程中还会增加CO2的含量,这样就全面地否定了滤食性的鱼类所具有的汇碳作用。但是,从事实上讲,滤食性鱼类依靠浮游生物排放的碳来维持生存,其摄入的碳要远远多于呼出的碳,而且,滤食性鱼类对于浮游生物的供养,还可以使浮游生物密度增加,以维持碳汇作用的稳定实施。所以,滤食性鱼类的碳汇作用尚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3.3 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当前的碳汇渔业尚处于初生阶段,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畅通完善的机制、清晰透彻的理论,以及深厚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滤食性鱼类的碳汇作用无法得到保障,阻碍了碳汇渔业的发展。未来时期,要想切实地使滤食性鱼类在降低碳排放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重点加强对专业理论的研究,并且立足于科学合理的理论,构建系统完善的碳循环模型研究体系,以及碳汇渔业工作运行机制,还有滤食性鱼类的碳汇作用的评价、分析、比较等工作机制,为滤食性鱼类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4 结语
以滤食性鱼类所具有的特有生理机能,对淡水渔业循环系统中的碳含量进行汇集排放,具有显而易见的成果。因此,当前我国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努力加强对滤食性鱼类相关问题的研究,力争通过人工干预及保障,使滤食性鱼类在降低淡水中的碳含量方面发挥更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占阳.发展碳汇渔业和低碳渔业技术是建设渔业强省的必由之路[J].江西水产科技,2012(13).
[2] 施陈江,蔡春芳,徐升宝.阳澄西湖围养滤食性鱼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跟踪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 张显良.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展望[J].中国水产,2011(42).
[4] 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2011(12).
[5] 张鲁滨.利用滤食性鱼类抑制水体富营养化[J].今日科苑,2008(1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滤食性鱼类在淡水渔业中的碳汇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