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音乐课堂上,实施京剧教学绝对是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教材,京剧教学的内容一般属于《音乐鉴赏》,这是一本很全面的课本;基于教学手段,音乐鉴赏中的京剧教学需要更好的教学设备;基于教师,能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拿手唱段并不多见;基于学生,当前的高中学生对于这种听起来咿咿呀呀的说唱兴趣不大。面对这一挑战,京剧教学的策略犹为重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扬长避短,努力从学生角度思考,探索教学策略。
文化感染:京剧的“底子”
针对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没有将第一工作确定为情境创设,因为单纯的情境不容易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持久的热爱,而喜欢理性思考、喜欢文化底蕴的高中学生,更喜欢他们的学习能够有一个文化基础,因此笔者先着力于给学生介绍京剧文化,以打造坚实的京剧教学底子。笔者采用的文化感染策略主要分成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京剧文化介绍。笔者结合一些京剧名段如《失空斩》《智取威虎山》《打渔杀家》等,让学生领略到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限于篇幅,这里不详细阐述具体的介绍过程,但需要说明的是跟学生介绍京剧文化,需要让学生生成的是京剧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一部京剧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这里既有贤君良相的治国理***,又有名将谋士的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既有忠臣孝子的孝义忠诚,又有江湖豪侠的扶弱锄奸。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力量,是京剧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是介绍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学生常常讨厌京剧的咿咿呀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表现手段不符合高中学生的直觉认识,而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学生,恰恰是因为学生能够听懂。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京剧,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让学生弄懂京剧是如何表达一种思想感情的。关于这一点,笔者首先跟学生强调了每种艺术都有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在京剧中表现忠奸常常是借助于脸谱的红与白,表现人内心的感情常常是借助于唱腔等。认识到这种表达手法,可以让学生在面对京剧时不再凭着感官的直觉,而是根据内心的思考。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京剧就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面应当结合具体的唱段来进行,空洞地谈京剧文化是没有效果的。
情境营造京剧教学
通过京剧文化的熏陶学生有了一定的京剧鉴赏底子后,再回过头来针对学生的直觉感知需要,去创设京剧教学的“面子”――之所以加上双引号,是想表达京剧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具有的直接的兴趣激发功能。
京剧情境的创设相对于音乐教学中的其他内容要困难,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看懂。在京剧教学之初,笔者选择了《失街亭》的片段进行教学,由于这段内容高中学生非常熟悉,于是可以相对直接地提出问题:在京剧中如何表达诸葛亮临危不乱?请同学们注意,这里需要关注的是细节,如诸葛亮的衣着、表情及内心等……诸葛亮在剧中毫无疑问应当是一个智者而非勇猛刚烈的形象,因此其一般是老生扮相加上道冠道袍,在“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段中,诸葛亮以西皮二六所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等候司马到此谈谈心……”精辟地表现出故事背景及主人公的内心思想。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笔者在尚长荣的《廉吏于成龙》京剧片段教学中,结合当下反腐形势(恰恰是高中学生比较喜欢的题材),让学生去思考一个廉洁的官员对于百姓、社会的作用,并且思考:如果你是京剧的编剧,你会如何去表达一个廉吏的形象?有了这样的思维基础,再让学生去观察相关选段,学生会发现尚长荣在艺术表现上的手法远远超过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对于刚刚步入京剧学习的高中学生来说是正常的,但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这样的差异一方面说明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京剧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努力前进。需要再次强调,在高中京剧教学中,情境的作用无可替代。
京剧教学中的角色重要性
高中京剧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相对于情境所创设出的面子而言,这是一项里子工程。但其挑战也更大,因为当下的高中学生没有任何的京剧基础,想让他们有声有色地唱出一段京剧,要求过高。但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唱得“有模有样”,那还是可以实现的。
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角色体验一般放在情境激趣之后,当学生在某个京剧选段的学习中生成了对京剧角色(一般是主角)的认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动作和唱声将其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学生会有这样的冲动,他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实力与信心而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自信。笔者在《失街亭》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并记住开头的一段唱词,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有模有样地模仿诸葛亮的样子,在教室前抖抖衣袖、理理胡子,用不太熟练的声音哼出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下面的学生一般会哈哈大笑,但此时绝大部分学生内心也会有一种角色体验的冲动,只要教师抓住这一点,就能放大教学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角色体验的目的不是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唱功,而在于对前面所形成的京剧文化形成更深入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