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不断地行走,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沿途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以及让人感动、欢喜或悲伤的瞬间。他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镜头背后,是他们的热情与梦想。在拍摄的同时,他们品味着不一样的人生和快乐。
摄影是一种心情,摄影是一个瞬间的锁定,摄影是对美的体会。从本期起,《环球人文地理》推出“行摄记”栏目,让广大读者跟随这些摄影师们一起,去欣赏那些无限的美景,去了解那些拍摄中发生的有趣、难忘的故事,去体味那些独特的人文地理。
大埕湾东起福建省诏安县宫口头,西至广东省饶平县鸡笼角,因为北邻饶平县大埕镇而得名。大埕湾形似半月,也有人称它为“月亮湾”。在这段海湾上,保留了传统的拉网捕鱼的劳作方式,在最佳时节,最多时能见到数十个捕捞队近千人在海滩上拉网作业。
绯红的朝霞,漫无边际的沙滩,泛着金光的海浪从大海上汹涌袭来。一队队的渔民,手牵缆绳,身体倾斜,像是在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他们将渔网缓缓地从大海中往沙滩上拉动――这个画面,是多年以前在一个影展中看见的,作者已不记得了,但拍摄的地点却忘不了――大埕湾。
这个迷人的画面,驱使我三年内数十次奔赴大埕湾,用一个个清晨去守望、拍摄,除了摄影的乐趣,更大的享受是大埕湾洁净柔软的沙滩、湛蓝清澈的海水、沁人心脾的海风、金光四射的朝霞,还有蔚蓝宽广的天空和变幻无常的云彩,眼睛的尽头则是一望无边的海平线。而带活整幅画面的,就是那些拉网作业的渔民……
大埕湾上此起彼落的快门声
从广州出发,一路高速,车行约500公里即可到达潮州市饶平县,再从饶平县城到大埕湾就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了。2008年,我第一次去大埕湾,晚上开车出发,计划凌晨5点左右抵达大埕湾。
一路上,看着东方出现的鱼肚白,心中万分焦急,生怕错过了日出的时间。黑夜中,只有汽车前灯照着乡间公路,两边一片漆黑,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车后倒退。几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大埕湾,远处的海浪声喧嚣夺耳,还有渔船上机器的轰鸣声,我们踏上了松软的沙滩。天地还在一片漆黑的笼罩中,启明星依稀闪烁,东方微微露出一点鱼肚白,海浪潮声伴随着渔船突突的轰鸣声,感觉整个大海和沙滩有一种难以临摹的神秘,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柔沙,向海靠近,数分钟后,东方的亮光逐渐增强,天空开始出现大量的蓝光、红光,云层和蓝天顿时难以分清。
随着天空渐亮,能见度提高,已经可以看见一队一行的渔民开始拉网,三五成群的摄影师都赶紧支起了三脚架……太阳还在海平线以下,光线已经照亮了云层,云彩开始涌现,海浪冲刷过的沙滩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天空的云彩、渔民的身影,还有滑动的渔网,在上下两层光影的夹击下成为一幅美妙的剪影。此时,摄影师们的快门声有如海浪的潮声,此起彼落。
海滩上的动态影像一点点收录进了摄影师的镜头,渔民的渔网经过漫长的拉扯,也渐渐浮出海面,令人奇怪的是,众人合力拉上来的网中全是一堆堆的小鱼小虾。这些鱼虾的种类十分混杂,难以见到一条大鱼。我心里很纳闷。天还未亮时,渔民就得坐上渔船出发,将渔网撒入大海,然后上岸等待收网,待多人合力拽扯缆绳才将渔网拉上岸,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后,仅获得一堆堆瘦小的鱼虾,这能赚到钱吗?
味道鲜美的“杂鱼煲”
据当地的老渔民介绍,在海滩上拉网捕鱼的劳作方式,从闽南一带流传过来,在整个粤东沿海都较为少见。因为大埕湾沿海都是沙滩,没有深水的渔港,附近的渔民只能靠这种古老的拉网方式来捕鱼,也只能捕捞到浅海区的小鱼小虾,所以当地的渔民收入并不高。
尽管如此,这些小杂鱼也有它的市场。近年来流行近海网箱养殖鱼类,使得绝大部分的海鲜产品都来自人工饲养,人们渐渐也不那么喜欢吃了,而这些野生的小杂鱼因味道天然鲜美,价格不高,也就渐渐俘获了众多食客。只要进入饶平县城,你一定会在饭馆的餐桌上品尝到由这一类小鱼所烹制的“杂鱼煲”,味道极为鲜美。
我还留意到,海滩上拉网捕鱼的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且老人和妇女居多。打听之下才得知,靠拉网捕鱼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附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去了外地打工,只剩下海滩上这些老弱妇孺。我们看到,拉网的活很脏很累,但是当捕获了一大网鱼虾时,渔民脸上仍挂着满足的笑容。
在海滩上,还有不少乡镇市场的小商贩驾着摩托车来到海滩收购鱼货,还有一些来海滩的游客,正与渔民讨价还价买鱼买虾,场面相当热闹。而在海滩上聚集的手持“长***短炮”的摄影师们,无疑是一群默默的观察者。
镜头中的捕捞者
由于这种结网捕鱼的劳作方式已颇为少见,为了记录下这种古老的捕捞法,自然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摄影者前来,久而久之,渔民们也习惯了摄影师的镜头。在不妨碍他们干活的情况下,他们会友善地配合我们拍摄。此外,老年的渔民好客热情,多次往返大埕湾后,使他们待我们如同自家人一样亲近,唯一遗憾的是,他们只会讲潮州话,沟通起来不太方便,当我们想更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时,只有靠懂普通话的中年人充当翻译。
海边的天气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我们通常会在大埕湾停留两天,用两个早晨停留在海边守候朝霞与初升的太阳。如果不幸遇到阴沉的天气,海面则是一片灰蒙蒙的,但是,渔民依旧在拉网,海浪依旧喧嚣,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却仿若变成了另外一个季节。画家用油彩作画,摄影师靠光影成像,没有了阳光,我们的快门也摁不下去,唯有收拾器材打道回府,一路盼想着下一次微露的晨光。
最近一次去大埕湾时,是因为正好途经饶平县,当时蓝天白云、空气通透,我毫不犹豫地拐进县城住下,享受了一份久违的“杂鱼煲”,翌日凌晨4点就爬起来,直奔迷人的大埕湾。夜空一片墨蓝,启明星依旧闪烁,东方仍微微露着鱼肚白,海浪潮声由远而近,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入柔软的沙滩,捕捞的场景依旧朴实而动人。我驾轻就熟地支起三脚架,站位、选点,经验十足。不同的是,我不再拍摄朝霞的剪影和渔民的背影,更多去捕捉顺光映照下渔民沧桑的面容。以前有人问我,大埕湾的作品属风光类还是人文类?现在我知道了,以前我拍的是风光,现在拍的是人文――细看这些拉网的渔民,大多是年过半百,他们只能靠操持这古老、低效率的工作方式赚取生活。我站在没膝的海水中,正面拍摄他们时,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感慨涌上心头……近年来,随着过度捕捞和浅海环境的污染,海洋资源日渐枯竭,拉网捕鱼这种劳作方式所获无几,也日渐式微,那么,大埕湾的未来又将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