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长和大堰河虽是出自不同的作家笔下,然而同为保姆的她们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她们是劳动妇女的典型,虽然地位卑贱、命运悲惨,却勤劳乐观,对作者几乎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她们赢得了作者,也赢得了读者的同情和敬爱。
关键词:阿长,大堰河,鲁迅,艾青
中***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中国劳动妇女遭践踏、被摧残的典型代表――阿长与大堰河,她们的命运悲剧让人同情并为之震撼。阿长是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塑造的形象,鲁迅通过真实而亲切地再现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来刻画一位愚昧落后,但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大堰河则是艾青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用***汁用母爱喂养别人的孩子,用忠诚和汗水为别人付出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们渺小得像一粒尘埃,然而她们却被鲁迅和艾青用饱蘸感情的笔墨精心雕刻,成为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符号。在她们身上,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一、劳动妇女的典型
阿长和大堰河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同样出身于农村,奴役于地主阶级,这就使得她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一)地位卑贱
阿长是周家大院一个身份地位卑贱的保姆,正如鲁迅在文章中开篇所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就点明了阿长在周家,只是一个带孩子的保姆而已。她连名也没有,她曾经说自己叫什么姑娘来着,但大家并没有在意,也没有记住。她沿用的只是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可见这“阿长”只是一个代号,一个佣人的代号。名字作为人的代称,是人的基本权利,可是阿长却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足见其地位低下。
此外,阿长在夜里睡觉时会伸开两手两脚,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在母亲听了“我”的抱怨后,就跟她说:“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连“睡觉”最起码的生存空间都要受到限制,其地位的卑贱也就不言而喻了。
大堰河也是如此,她没有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既为童养媳,她只是婆家的小奴隶,有没有名字也就无关紧要;到了地主家里,需要的也只是她的***汁,不需要她的名字。但是,人们为了叫他,就直接用村庄的名字把她叫做“大叶荷”。“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每天都要搭灶火、煮饭、补衣服......还得忍受“平时打骂她的丈夫”,最后,她悲惨的一生就“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含泪而去了,“同着几尺埋棺材的土地”来结束了卑贱的一生。
(二)善良朴实、勤劳乐观
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被塑造成一个唠叨、迷信却又善良、朴实的人,她虽然粗俗无知,带孩子时也非常严厉,“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要去告诉我母亲。她的方法是落后的,但出发点却是好的。她“满肚是麻烦礼节”,特别是在过年时谨遵礼节和习俗,郑重地对少年的鲁迅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作为一个贫苦民众,她不奢望能大富大贵,只要能顺顺流流就可以了,足见其卑微善良。而文中鲁迅着墨最多的就是阿长给他买《山海经》的事了。长妈妈是不识字的,她不会明白一本画满奇怪生物的“《山海经》”在学术上有多大意义,她所关心的只是少年鲁迅需要它,并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份给他,她要看到鲁迅每天开开心心,不再为了看不到书而苦恼。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善良朴实的阿长。
大堰河也是这样,“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忙着“洗我们的衣服”“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这些都是辛苦而繁琐的工作,她却无怨无悔、忘我地操劳着,朴实得禁不住令人心酸。丈夫“平时打骂她”,五个儿子需要她,没完没了的活计等着她,没有片刻停息的劳作,但她不急不躁,从容应对,似一株永远压不弯的劲草,并且总是含着笑 是那么乐观自信。诗人还通过“梦”来写大堰河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儿的婚酒,
生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她希望***儿幸福,希望***儿有美好的婚姻和美好的未来,而自己也能在***儿的幸中得到宽慰和满足。这看起来单纯,甚至幼稚的梦境,却是饱受着人世间的贫苦劳动妇女在梦中才有的一点所谓的欢乐和希望。她的梦和阿长的卑微愿望一样,是简单的、淳朴的。
(三)命运悲惨
阿长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在文中最后有说:“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概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里,作者只是展示了她人生的冰山一角,联系阿长的生平我们还可以知道: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他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辛劳了一世却如此悲惨地离去,不得让人感慨命运的不公。
大堰河又何不是如此呢,她没有幸福的童年、天真的少年。成婚后的大堰河,陷人了更加悲惨的境地。丈夫为生活所累,酗酒浇愁,还要打骂她;五个孩子嗽擞待晡……她不得不靠出卖***汁来养活全家。“厚大的手掌”、“ 泥黑的睑颜”是她的外表;“乌黑的桌子”、长满虱子的衬衣是她的生话,劳动妇女在那个时代,哪有什么欢乐可言。当她的***液被吮光之后,大堰河又沦为女佣,变成了地主家中的奴隶。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地位,这样的凄苦生活和命运,使大堰河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太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敷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足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作者在这里饱含着血泪写了她生前的苦难,也写了她死后的悲凉。
二、对作者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爱
阿长虽然只是一个保姆,却对鲁迅关怀备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给他买了《山海经》了,阿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却能记得鲁迅想要的书,由此可见她对鲁迅的关心。并且,我们可以想象,阿长这样一个没文化的人,要找到鲁迅要的书,这中间一定经历了很多曲折。虽然她记成了是“三哼经”,但却给作者买来了,正如文中所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做成功了。”此外,文中有些地方看似是作者的抱怨,实则是阿长对作者关怀的体现,如“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妈妈。”语言的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阿长作为一个保姆的尽心尽责,她一直陪伴在作者身边,这种吓唬作者的方式,更多的也是对于他的一种关心。
大堰河对于艾青也是关怀备至,甚至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大堰河有五个亲生的儿子,但在诗中我们会发现,她始终都是陪着艾青的。“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之后 ......”无论何时何地,大堰河都陪着他。甚至在她临死的时候,她喊的不是自己的丈夫,也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地主家的儿子――艾青,可见其爱的深切。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艾青的一篇文章――《赎罪的话》里知道:“我曾听说,我的保姆为了穷得不能生活的缘故,把自己刚生下的一个女孩,投到尿桶里溺死,再拿***液来喂养一个‘地主的儿子’。”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爱,为了一个寄养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孩子的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堰河对艾青的爱是一种撕心裂肺、牺牲一切的爱。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很多的共同之处,她们作为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也将永远留存在读者的心中。而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同情、敬爱和赞美之情,也将一直感染着后世的读者。
参考文献
[1] 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M].北京:作家出版社,l955.
[2] 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
[3]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卷[M] .北京:作家出版社,l956 .
[4] 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5]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 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7] 艾青全集(第5卷)[M] .郑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47
[8] 黄乔生.走进鲁迅世界 鲁迅著作解读文库 散文卷[M].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 版社,1995.
[9] 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0]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 艾青著.诗论[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5.
[12] 孙作云.论“现代派”诗[J] .清华周刊,1935 .
[13] 杜衡.读《大堰河》[J] .新诗1937.1(6).
[14] 茅盾.论初期白话诗[J].文学,19378(1) 胡风.吹芦笛的诗人[J].文学.1937.8(2)
[15] 谢冕.他依然年青――谈艾青和他的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
[16] 胡微云.简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形象.选自《 语文学刊》,2 0 0 6年第6期
作者简介:朱春洁,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10级汉本一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阿长与大堰河形象的相似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