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毛窦
我院1998年4月至2005年7月收治藏毛窦2例,均经一期切除缝合后治愈,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例1, 男,18岁,因骶尾部反复肿痛、流脓水6个月于1998年4月6日入院。曾以“脓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创口经久不愈,反复流脓水。查体:患者肥胖,体重110 kg,毛发浓密(多毛)。骶尾部正中臀沟处(距15 cm,尾骨上方10 cm)见一直径1.0 cm外瘘口,有脓液溢出,周围皮肤红肿,窦道垂直深约3 cm。直肠指诊未见异常。骶尾骨x线摄片未见骶尾骨缺损。诊断:骶尾部慢性窦道。入院后予静滴广谱抗生素,每天冲洗局部窦道后应用浸有庆大霉素的纱条填塞引流。术前1 d晚上增加换药1次。入院后第3天局麻下行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做纵梭形切口,完整切除包括窦口在内的窦道及周围的慢性炎性增生组织,深至骶尾筋膜,未见内瘘口。分别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病理检查报告:窦道内衬覆有鳞状上皮,管壁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及周围肉芽样组织,未见到毛发。病理诊断:骶尾部窦道伴感染。术后11 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8年无复发。
例2, 男,18岁,因骶尾部肿物破溃流脓1年于2005年7月11日入院。入院后体检所见、术前处理、手术方法和病理结果与例1基本相同。术后13 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2 讨 论
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本病为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黄种人罕见。男性多见,多在青春期后发病。肥胖和毛发浓密的人易发病。内藏毛发是其特征,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破溃,如此反复发作[1]。
对藏毛窦的发病机制有不同说法,先天性学说认为藏毛窦是先天性上皮的残留或先天性皮肤凹陷所致,藏毛窦里的毛发被解释为内陷的上皮存在毛囊的缘故。后天性学说认为藏毛窦是因走路时臀部的扭动和摩擦,特别是多毛的男性,使臀中裂之间的毛发刺入附近的皮肤,形成短管道,而毛发仍然与其根部相连,短管道随即皮化,当毛发由原来的毛囊脱落后,被皮化短管道产生的引力吸入。因而提出第一阶段为刺入性窦道,第二阶段为吸入性窦道。毛发聚集于皮下脂肪内成为异物,一旦有细菌感染,即形成慢性感染或脓肿。本组2例均为多毛、肥胖的18岁男性,病理检查窦道内均可见衬覆的鳞状上皮,管壁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及周围肉芽样组织,窦道内未见到毛发,更符合后天形成理论。
藏毛窦的诊断较为困难,与普通的肛瘘和肛旁脓肿较难鉴别。藏毛窦的窦口多在骶尾部臀沟的上方,窦道的走行方向多向头颅侧,很少向下朝向肛管,窦道多较短,肛管内没有内口,常不能触及肛瘘典型的条索样肿块。临床上有上述特点的病变,应考虑藏毛窦的可能,不应将是否有毛发作为诊断此病的唯一标准。而肛瘘的外口距近,瘘管行向,肛管内有内瘘口,肛周可触及条索样肿块。此外,还需于脊柱裂及脊膜膨出鉴别。
藏毛窦均需手术***。按普通的肛旁脓肿行切开引流达不到治愈目的。术前应先行抗感染***,控制局部感染及周围炎症。做好局部窦道清洁换药,减少术中污染,避免术后切口感染。根治方法应首选一期切除缝合术,纵梭形皮肤切口,完整切除包括窦口在内的纤维囊壁及周围的炎性肉芽组织窦道,切除后可分层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或全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术后尽量卧床,减少活动,避免坐位或弯腰。10 d后间断、分次拆线,确保一期愈合。对伤口过大、组织缺损多、对合困难者,不宜硬性缝合,切除病灶后可采取开放换药使其逐渐愈合。
【参考文献】
[1] 傅传刚, 姚航, 金黑鹰, 等. 藏毛疾病的诊断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69-17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期切除缝合治愈藏毛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