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育不单是一门“受业解惑”的艺术,更是一门“传道”育人、塑造灵魂的艺术,极富策略和技巧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 “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展开论述,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育策略
【中***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美国纽约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却流传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行医人。“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虽然与医生职业不同,但我觉得上述为医三境界,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毛病,纠正日常行为偏差,做好教育转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由于大多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是一个思想认识不高、行为习惯不好、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问题;因而,学生工作本质上应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转变、认识提升和行为改良的过程,应是师生之间思想沟通、情感融洽与心理调适的过程。医者仁心,师者亦仁心,“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借用于学校教育,我认为,正好彰显了以生为本的人文理念,遵循了爱的教育基本原则,诠释了现代教育的真谛――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完善、自由、尊严与幸福!
一、有时“治愈”与矫正:
就像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和每一位病人,患者或家属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样,教育也绝不是万能的。教师既不要期望,实际上也难以甚至根本做不到对每个问题学生或学生的所有毛病、问题加以彻底解决。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毛病、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要盲目乐观或期望值过高,要注意分寸,把握尺度,学会恰当地处置,适度的“***”与矫正;若是过度“医治”,很有可能矫枉过正或适得其反。例如,面对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毛病,我们当然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强化师生互动,激活课程兴趣点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更浓的学习兴趣。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左右。即使再好看的东西,不也存在着“审美疲劳”的说法吗?何况,注意力不集中,还与剖腹产,幼时缺少爬行锻炼,铅超标以及注意力失调症或其他疾病等生理因素有关;与父母性格、学生本人性格,及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极尽所能地减少学生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次数,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尽可能延长一些,注意力尽可能更集中一点。但是,倘若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绝对的专注,完全杜绝其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发生,彻底根除其上课注意力转移的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都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单靠教师的外力作用难以做到,除非学生的自省力、意志力与自控力得到极大发展。否则,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或毛病,我们只能“有时”做出适度的“治愈”与矫正。
二、常常关注与“帮助”:
学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尤其是有某些毛病的“问题”学生,他们看惯了白眼,受够了冷漠与过多的指责,他们的内心深处实际最需要温情地关注与真诚地帮助。而在一个文化开放、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展示的要求,都有成功的期待,都有受人关注与得到赞美的愿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更多的“真爱”关心这些学生,密切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通过多方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尤其是表现出的某些毛病与问题,从而诚恳地征询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客观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热心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与关爱。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晚自习铃声已经落下之后,个别运动着装的学生才匆匆抓着外套、端着泡面、大汗淋漓地往教室跑的“迟到”现象,对此,我们的教师,是怎样处理学生的呢?简单的处理方式,一是泡面晾到窗台,人可以进教室;一是走廊罚站,数落一番;更有甚者,则是扔掉泡面,羞辱一顿。然而,善于关注、富有爱心的老师,看到的则是一个活力健康只是时间观念有待增强的学生,他会让学生站在走廊上或到办公室,揩干汗,穿上外套,吃完泡面,再简单地交代一句“今后应注意时间概念”,就算“完事”。没有深挖细究,没有上纲上线,没有苦口婆心,更没有暴跳如雷。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敷衍,它是春风拂面,渗透的是爱,表达的是关怀,结果是帮助;而责备与教训虽无明言,却起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佳效果。
三、总是“安慰”与鼓励: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有磕磕碰碰,挫折磨难,让人困惑伤痛,彷徨不安。而生活中“问题”学生会比一般人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指责与白眼,经受更多的痛苦与不安,惶惑与失望,甚至会产生对他人、社会的仇视与报复心理。因而,教师要“总是”能够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去减轻“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安抚他们的躁动情绪,缓解与释放他们的焦虑不安,慰藉与康复他们的受伤心灵,鼓励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信心。
教育是极富策略和技巧性的,它的策略与技巧在于,教师不必时时想着要“治病救人”,甚至时时去“寻人病治”,寻人病者,会“疑心生暗鬼”,影响到自己对人事的客观评判和正确的行为抉择。因此,教师在对待问题学生上,“治愈”绝不应成为教育策略的首选,多一点同情与关爱的眼神,“安慰”与激励的话语,实际而有效的“帮助”,这必将有助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如此,菁菁校园将绽放出教育的奇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