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宴”这种宴席滥觞于昆山的阳澄湖地带。其历史有多久?这已无可考证,但在昆山吃螃蟹,有史以来就是食客们的向往。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农历十月,稻谷饱满,正是昆山地带蟹黄饱满、蟹肉肥嫩的时候,也是昆山餐饮业“以螃蟹宴飨食客”的最好时节。螃蟹因其鲜香味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文献记载早在周代天子时代宴席上即有了一种名“蟹胥”的蟹酱食品。到了魏晋时期,吃蟹已经从单纯的美味享受升华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
提到螃蟹宴,咱就先来说说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传说大禹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做巴解,他被派往昆山的阳澄湖治水,每天晚上,巴解都看到一种叫“夹人虫”的动物,从湖里爬上岸来伤人,巴解便命部下在湖的周围挖些坑洞,烧好热水,等那些“夹人虫”一上岸,爬进坑中,便把烧好的热水往里面倒,“夹人虫”都被热水烫死,但却有异香扑鼻而来。巴解觉得这阵香气确实好闻,便命手下把死去的“夹人虫”捞起来试吃,这么一吃,就上“瘾”了。
当地人既感激巴解杀死“夹人虫”,同时也感激他发现“夹人虫”还可以吃,便以他名字中的解字,下面加了一个“虫”字,来纪念他,这就是“蟹”字的由来,而巴解,也成了中国吃蟹的第一人。
鲁迅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还要钳人,开始吃蟹的人确实需要有些勇气。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华民族是较早懂得吃蟹的民族。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后来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对蟹的知识更丰富了。
但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世说新语》记载:“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此等吃蟹境界,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古时候的文人墨客,更是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美食韵事。俗称螃蟹宴。
《红楼梦》里就有一出“螃蟹宴”,说的是吃蟹的余兴节目开始,也有看花的,也有弄水看鱼的,宝玉提议: “咱们作诗。”于是大家一边吃喝,一边选题,先赋诗,各呈才藻,佳作迭见。其中薛宝钗的咏蟹一律云: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顺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首诗小题目寓大意义,被认为“螃蟹宴的绝唱”,也是螃蟹咏里的压卷之作。而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明代宫廷内的螃蟹宴,是另一种模式:“(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色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件洗手,为盛会也。”
不管是哪种说法,螃蟹宴典出昆山阳澄湖,古代文人莅于此地,以此为宴,激发赏菊赋诗的灵感,这一点,是有很多史料记载的。
阳澄湖的大闸蟹一直享有盛誉。它以个大体重,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蟹黄肥厚,肉质白嫩,滋味鲜美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所谓“青背”,是指蟹壳成青泥色,平滑而又有光泽;所谓“白肚”,是指它的脐腹甲壳洁白晶莹,没有任何污泥斑点;所谓“黄毛”,是指蟹腿上的刚毛长而呈金黄色,根根挺拔;所谓“金爪”是指蟹足金黄,坚实有力,即使放在玻璃上也能八足挺立,双螯腾空,脐背隆起,显得威风凛凛。如此鲜明的特色,是别的螃蟹所难以具备的。若是在阳澄湖上享受一次螃蟹的盛宴,激发诗文画创作灵感,那就更是三生有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