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可谓真正的教育家,他提出的观点在当今教育领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在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很好有人知道苦为何滋味,更不要说有什么磨练了。当然我们能理解父母爱孩子的心,但是这种过度的保护有时候可能会害了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懒惰怕吃苦的坏习惯,遇到一点小的挫折就承受不住。
我班上曾经有一个学生,从小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宠溺。该生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爷爷奶奶就更加宠她了,总是在周围人面前夸奖她,有时候她犯了错误也不怪她,总说小孩子犯错是难免的,久而久之,孩子的优越感被提升到了极点,对于比她成绩好的同学,她就无法忍受了。有一次班上另一个学生考试成绩比她高了两分,她自然从第一的位置掉到了第二。这个女生居然把那个学生的书给扔了,还用自己的橡皮去扔人家。事后,我找到这个学生谈话,从谈话中了解到,她自己本身也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心里觉得委屈,觉得气愤,觉得那原本属于自己的第一被人抢了很没有面子,就是想发泄自己的这种情绪。我没有多批评她,只是给她讲道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在第一的位置,要时刻有紧迫感。对于自己的对手要大度, 失败了关键从自身找原因,一时的发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个学生听得很认真,态度也很端正,事后还主动找同学认错。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留给我们深思的还很多。对于孩子的成绩要不要表扬,当然是要的。孩子毕竟还小,有基本的虚荣心和荣誉感是正常的。但是要掌握这个度,过分了就会让孩子产生过分的优越感,慢慢地就开始无法接受批评,接受挫折,接受比自己厉害的人。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适当的批评教育还是应该提倡的。
其次,过分的溺爱和呵护还会让学生产生懒惰的习惯。有些学生晚上作业可能做到比较晚,家长就比较心疼。看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就会跟孩子说,“做不出来就算了吧,明天去问老师,早点睡吧,明天还起早呢。”这种做法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些孩子就正好抓住了这点,遇到稍微难点的题,就不愿动脑思考,有时候即使盯着题目也只是在发呆,为的是让时间快点过去,到了休息时间自然能休息了。其实第二天去学校请教老师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其中有很多题目学生在认真思考后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在这种长期的呵护中,学生开始懒惰,懒得思考,懒得提问,只求答案,不求过程。因此,平时该督促学生的还是得督促,布置学生能力范围内的作业,不能完成的应适当惩罚或批评,不能让学生产生松懈懒惰的心理。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温室中的花朵需要一点挫折来调剂,那么如果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时刻准备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荆棘坎坷,而这些荆棘坎坷会出现在人生哪个阶段,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灌输学生时刻要有和挫折作战的准备。当挫折来临的时间,不惧怕,不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也好比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矿难发生后,在没有任何生存条件的矿井深处,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针对现在学生的现状,父母宠爱孩子的现象要想一下子改变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机会也比较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人为地设置障碍制造挫折,来训练学生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可能费了好大的劲却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让其人为地遭受挫折,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挫折的人生不会是完美的人生,不能应对挫折的学生也不会成长为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挫折教育显得极其重要。在这样的挫折教育中,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成长得更好更优秀。
作者单位:张家港护漕港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