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其建筑群是英国基督教的发祥地。一千多年来,大教堂传承着基督教文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坎特伯雷大教堂融合了罗马式风格和直角哥特式风格,在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该教堂也是贝克特大主教1170年被暗杀之地。的确,千百年来,坎特伯雷大教堂经历了英国***坛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英国社会的历史沧桑,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
英国基督教的发祥地
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其教区位于英国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市,教区内有三个主要的宗教机构,分别是位于城内的大教堂、位于城外的修道院以及位于城东的圣马丁教堂。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外,教区内还散布着一些小教堂和教堂墓地,它们共同构成了坎特伯雷地区壮丽的宗教建筑群。
据文献记载,公元597年,意大利传教士奥古斯丁受罗马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把基督教带到南英格兰。实际上,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在肯特郡和南部英格兰曾经传播,其后由于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等民族的入侵,基督教受到冷落。奥古斯丁带领罗马圣安德鲁修道院的40名修士在一个名叫埃伯斯莱特的小岛登陆,当时撒克逊肯特王国的异教国王埃塞尔伯特娶了法兰西公主伯莎为妻,而伯莎是个基督徒。在王后的支持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因此,坎特伯雷被人们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
坎特伯雷教堂建筑群的建筑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598年,奥古斯丁在坎特伯雷建造了第一座建筑。这座建筑是一座面积占12公顷的修道院。修道院建成不久,就在战火中被毁。十世纪时,修道院由圣邓斯坦主持重建。但后来又毁于战火。1066年1月英国国王爱德华去世,9月,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借口爱德华曾许他以王位,渡海侵入英国,攻下伦敦,加冕为王,史称“威廉一世”。为了笼络人心,威廉下令在修道院的遗址上建造大教堂。这座教堂由4位建筑师共同负责,于1130年竣工。据文献记载,当时在坎特伯雷主教区有三个宗教机构,一个位于城东的圣马丁教堂,始建于罗马时代,二是位于城内的大教堂,建于罗马时期,被奥古斯丁视其为圣堂。三是一座修道院,位于城外,由奥古斯丁建造,现在圣马丁教堂遗迹尚存,修道院的建筑基础也已被发掘出来并加以保护,撒克逊时期的大教堂则已荡然无存。从罗马时代起至今日,坎特伯雷的教堂建筑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教堂区占据着城市东北部,设有围墙,教区内的沉静肃穆与区外繁荣的商业区形成鲜明对照。圣马丁教堂位于城东的山脚下,主要由中厅、圣坛和西部塔楼组成。这座建筑初看起来很普通,它的细部的复杂结构,却都是历史演变的见证。
12世纪时,英王亨利二世任命他的属下和挚友托马斯・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但贝克特不久后宣称,从此他不再是国王的奴仆,而只听命于罗马教皇。亨利二世曾对这位才华出众的挚友寄予厚望,他先是任命贝克特为英国枢密大臣,后又让他接替了闲置的大主教位置。但贝克特接替主教后,以主教的身份与王室分庭抗礼,拒绝承认王室的特权,使王室与教会的矛盾白热化。亨利二世常在忠于自己的骑士聚会时向他们发泄自己对主教的不满,而4位英国男爵骑士误把国王对主教的怨言当成了命令。1170年12月29日,亨利二世的4名骑士经过密谋,将贝克特杀死于教堂。获悉贝克特死讯后,亨利二世懊悔不已。他迅速赶往现场负荆请罪,让贝克特属下的牧师当众鞭笞自己,并为这位昔日的挚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事隔3年,贝克特被信徒尊奉为“殉教者圣托马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难以计数的信徒络绎不绝地涌入坎特伯雷,朝拜这位“殉教者”,坎特伯雷也就因此成为英国的“圣城”。
1174年法国建筑师威廉用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使哥特式风格传入英国。但威廉也为自己的建筑形式付出了沉重代价。他在一次脚手架倒塌事故中不幸受伤,被迫终止了他的艺术实践。此后,工程由英国建筑师来完成。英国建筑师在哥特建筑实践中,创造了“直角式”哥特建筑风格。直角式风格进一步强化了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
坎特伯雷修道院是英国最大的修道院,可供150名修士隐修,包括有庞大的回廊、会议厅、寓所、食堂、教堂和医院。7-8世纪这里曾是神学及学术研究中心。11世纪修道院内又建造了一座新教堂,用以安置圣・奥古斯丁和早期几个坎特伯雷大主教。1538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有先辈亨利二世的肚量和心胸,由于嫉妒人们对圣托马斯・贝克特的朝拜,他下令毁坏贝克特的灵龛,修道院大部分被拆毁。1844年,英国人认为此教堂是英国现存最重要的撒克逊时代的遗迹,坎特伯雷大教堂开始受到***府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
丰厚的人文底蕴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之所以把坎特伯雷大教堂比喻为“灵魂的巨轮”,是因为这座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坎特伯雷在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前已非常繁荣,与比利时和其他欧洲国家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据说圣马丁教堂便是建于这个时代。公元597年,来自罗马的圣安德鲁修道院院长奥古斯丁,以圣马丁教堂为根据地宣扬基督教义,并由此建造了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和坎特伯雷大教堂,这三座宗教建筑为英国的基督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2世纪时,坎特伯雷发生了上述亨利二世与托马斯・贝克特之间的矛盾,王室和教会斗争最终导致大主教圣托马斯・贝克特以身殉教。他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传说他的遗物还具有治愈疾病的神奇功能。从此以后的数百年间,前来坎特伯雷朝圣的人们遍及全欧各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宗教地位大大提高。而这个故事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于诗歌、小说、戏剧及电影中。亨利八世在位时,修道院被皇室拆毁,并由此衰落下去。但坎特伯雷大教堂和圣马丁教堂则幸运得多,高高耸立的尖塔如全盛时期一样主宰着坎特伯雷的天空。这些历史建筑与大主教圣托马斯・贝克特的事迹互相辉映,经久不衰地吸引着朝圣的人们。教堂的东端,是个巨大的地下室,用以纪念圣托马斯・贝克特。另外,享利四世、爱德华三世之子以及百年战争中的许多名人也安葬在教堂里。这里还陈列着古代骑士用过的盔甲、盾牌和其它兵器。
坎特伯雷的人文底蕴还在于,在这个基督教的摇篮,不仅造就了基督教的大教堂及其建筑群,而且以大教堂为中心的基督教文化,还孕育了不少文人。英国文学的奠基人乔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韵诗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了朝圣者从伦敦郊区萨瑟克的泰巴客店出发,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朝拜圣托马斯・贝克特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剧作家和诗人马洛就出生在坎特伯雷的一个鞋匠家庭。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曾在此地一所著名的寄宿学校里度过了少年时代。他在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里就写进了他在坎特伯雷的生活经历。
1988年坎特伯雷大教堂及其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尽管如此,***府的资助仍然很有限,坎特伯雷教堂主要靠旅游者的捐赠维持。坎特伯雷大教堂每年要接待100万参观者。尽管它是英国最热的旅游地之一,但这座一级保护名录上的建筑运营费每年超过600万英镑,教堂一直在为生存而苦苦支撑。最近传来的坎特伯雷教堂出现结构性损毁的消息,更让关心这座建筑的人们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