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曹颂衡站在灶头,把一把被霜打过的青菜倒入7分热的油锅中,“哧”一声,清甜的青菜香气就飘满了整个屋子。土灶后面,他的妻子曹奶奶正有节奏地往里面添着柴火,火光映红了满是皱纹的脸颊。
这座两进两天井的房子,是雄村目前仅存的4幢古明宅中,保存最好的一幢。老宅主人曹颂衡也讲不清楚这具体是哪个年代的房子,只是记得他的太爷爷说过,大概就是明末清初的光景。
曹颂衡并不是这个房子唯一的主人。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曾住着二十多个人,后来,大家不愿意住老房子,都慢慢搬走了,就剩下了曹颂衡一家。
前厅不住人,现在是堆放柴火和杂物的地方。房子中分一脊两堂,这两堂就是他们的卧室。再一进穿过一个天井,就到了里厅。那是原来大户人家深闺养小姐的地方,如今是曹颂衡一家的厨房。
离灶头两米远的地方,曹颂衡的大孙子用两张板凳摆好了一个简易的书桌,一边等开饭,一边做着作业。大孙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校就在走路5分钟的雄村小学。还有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孙子,这会儿不知道跑哪里玩去了。
两个孩子的爸爸分别是曹颂衡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上海,小儿子在杭州,都在市场里帮别人卖鞋。小孩要读书,就在入学之前被送回老家,由两个老人照顾。两个老人加两个小孩,就是这幢宅子里的主要常住人口。
这样的家庭组成模式,是雄村的普遍现象。这个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黄山歙县城南郊9公里处不过5.8平方公里的小村,距今已有800多年悠久历史。近2500的总人口中,有40%的人常年外出打工,只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到村中,那时小村才会变得热闹起来。
记忆中的荣耀
渐江自屯溪而下,穿过雄村,静静流淌几百年,与浦口村北的练江汇合注入新安江。通车不过五年的徽杭高速穿境而过,与象征着雄村昔日辉煌的“四世一品坊”相望。
元代以前,雄村还叫“洪村”,以洪氏为主姓,且很富有。曹氏在雄村的老祖宗叫曹永卿,是唐禧宗年间,奉旨征剿黄巢起义的江西招讨使曹全***的后代。曹永卿迁居雄村后,娶了洪氏女子为妻,在岳家的资助下,亦农亦商,日渐富裕,而曹氏一族也日益壮大。
到了明中期,村中洪氏人丁远落后曹氏,仅存寥寥三、四户。所以,曹氏认为这时候村子还叫“洪村”极不适宜,于是取《曹全碑》中“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之句,更名为雄村。
曹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在清代。曹文植、曹振镛父子分别于乾隆庚辰科(1760年)、辛丑科(1781年)先后考取进士,并都入选庶吉士。曹文植历官南书房行走、詹事府詹事、顺天府尹,晋级为户部尚书,谥“文敏”。曹文植之子曹振镛则历官翰林院编修、通***使、吏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所以,雄村乡民俗称他们是“父子尚书”。
现在村里69岁的曹沄老人就是曹振镛的长房留下的后代。曹沄还有一个弟弟,同样也是一个孤寡老人。他的哥哥三十年前就去世了。也就是说,曹振镛的长房可能到这里就要终止了。
曹沄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向别人讲述老祖宗的辉煌历史。这个一辈子没结过婚、后有后代的孤寡老人,在村里几乎没有朋友。没有陌生人来的日子,他经常一天说不到一句话。有陌生人就意味着有人愿意听他的故事。
他总是从曹堇饴讲起。盐商世家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到曹堇饴这代成为豪富。他的一个儿子曹映青,也就是曹文植的父亲同样是扬州盐务巨商,后来退隐故乡歙县雄村老家,富比王侯,锦衣玉食,在家乡安享晚年。曹映青的长子继承父业,在扬州继续经营盐业;次子留在歙县雄村家乡掌管田产家业;而他让季子曹文植走读书科举入仕的道路,以期“大吾门”、“亢吾族”。
曹文植果然不辜负盐商父亲的期望,勤奋力学,终获科举高第,并且在此后的仕途上春风得意,一帆风顺地累官至部院大臣的高位。其子曹振镛则是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不仅在道光年间以宰相之高位引退,入祀贤良祠,道光皇帝特擢曹振镛次子曹恩为四品京卿。
故事到了这里,老人就发出一声叹息。被道光皇帝封为四品京卿的是曹振镛的次子曹恩,而曹振镛的大儿子留在雄村接管家产。从那时候以后,这两房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9年,曹振镛在北京的后代找到了雄村,来人名叫曹国鉴,1936年生人。雄村曹氏家族研究会会长曹***训帮他排了排,应该是曹振镛的第六代孙。曹国鉴是位画家,现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会理事。据他介绍,曹家在北京的亲戚中有很多在北京各高校任教。
在曹沄的记忆中,他几乎没过过好日子。父亲一直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死活要把曹沄三兄弟送去读书之外,看不出任何大家遗风。倒是那个很懒的爷爷不经意地会跟他们聊起老祖宗的辉煌,“以前整个雄村,大部分地方都是属于我们家的。”
那是雄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
重视教育有传统
雄村治保主任程荣宏最近在为一件事情头痛,他每天一有空就去动员村里人参加农村医保,可参保人数总是达不到指标要求。对并不富裕的农村人来说,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要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可在雄村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小孩的教育问题。雄村曹氏家族研究会会长曹***训说,整个雄村最好做的工作就是教育,从来不用为了适龄儿童入学率烦恼,整个村从来没出现因为家里穷不让孩子读书的问题。这是雄村从古至今的优良传统。
曹颂衡上世纪50年代师范毕业,在雄村边上的宣城中学教了30年书,他很看不起现在的教育质量,觉得现在的小孩九年义务教育结束,还不如他们那时候读三年书。
“在雄村,谁不会写几个字。”说这话的时候,雄村人一脸骄傲。雄村人的骄傲来源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当年,曹堇饴在弥留之际,将两个儿子曹干屏、曹映青叫到床前,嘱咐他们一定要在雄村建一个曹家的私人书院。
这个占地3亩S形的建筑群从乾隆二十年破土动工,一直到乾隆二十四年完工。而曹堇饴也做了一件从此让雄村曹氏走上望族舞台的大事。包括曹文植、曹振镛在内的54名举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琅琅书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安徽雄村:探访百年望族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