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OFO、摩拜等共享单车的兴起,“共享”经济的概念高调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实际上,共享经济并不是从“小黄车”出来时才有的新事物,甚至在“滴滴打车”夺人眼球的时候,共享经济就已经雨后春笋般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如果我们细数过去几年国内一度流行过的一系列各类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比如租房领域的小猪短租,出行方面的Uber、滴滴出行、一嗨租车,物流方面的京东众包,美容的河狸家,家***方面的阿姨帮、e袋洗等等,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于“分享”的需求始终非常强烈。
那么,什么是共享经济呢?其实看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个大概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下,我们是怎么使用一样商品的呢?要么通过交换,要么通过购买,获得这样东西,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它,不需要的时候就闲置着。然后有的人就意识到了,能不能把每个人闲置的那些东西周转起来,比如房子、汽车、洗衣机,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劳动力和技能,比如打扫房间、理发等等。所以,简单地说,共享经济就是一种通过公众共享,盘活闲置物品的价值,提高物品使用效率的经济形式。它的核心在于,我们可以不通过购买或者物物交换就获得一样东西的使用权,这种经济形式的特点在于它对“拥有”的弱化,和对“使用”的强化。如果我们用法律的属性来说,那就是对“所有权”的弱化和对“使用权”的强化。
有人统计过,在电钻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它一般只有12分钟左右处于使用状态,剩下的所有时间里,电钻似乎永远都闲置着,而这也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共享经济共享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用频率很低。
那么,既然如此,共享经济跟租赁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从经济实质上来说,这两个东西是相似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共享经济是一种更社会化、网络化、效率更高的“全民租用”。我们看到的各种共享经济平台,比如“淘宝”“滴滴”“京东”“小猪租赁”这些企业,都是通过搭建一套系统来给消费者提供共享经济的供给和获取平台。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与别人去共享物品,而一定要依赖一个商业性的“共享平台”呢?因为,全社会的需求和资源往往是分散的,对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去了解世界的某个角落里的哪个人对我们手头的闲置物品有需求,也不知道我们当下需要的东西正安放在哪个角落等待别人发现它。共享平台,它通过搭建一个网络,使共享经济供需两端的我们实现了交流。这其实有点像最初货币的产生。在没有货币的时代,当我们手头有一样物品而需要另一样物品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与我们需求正好互补的那个“他”,而一旦有了货币,我们的供和需的接就不再是这种偶然的、分散的相遇了,变成了社会化、网络化的匹配和对接。共享平台正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这种普世媒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