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效度是指在测验中,能够测到本测验所要检测的心理或者行为特质达到何种程度,即测量的有效性程度。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思效度三种。
关键词 内容效度 效标效度 构思效度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验或量表的适切性和代表性。即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能否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能否达到测量的目的或行为构念。通常会通过双向细目表来检视测验内容的效度。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主要步骤是:(1)明确欲测内容的范围,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2)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并与双向细目表对照以比较、分类与记录;(3)制定定量表,考察题目对所定义的内容范围的覆盖率、判断题目难度与能力要求间的差异、题目量与分数比例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做出总的评价。此外,还有经验推测法及Cronbach提出的统计分析方法。
2效标关联效度
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验与外在效标之间的关系程度,即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通常是求实际测验分数与效标间的关系,属于实征统计关系,因而又称为实征性效度。如果测验与外在效标间的相关越高,表示此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越高。效标关联效度主要重视那些与测验***的效标行为,而非测验内容或结构。
从效度估计方法看,效标关联效度评估方法可分为:(1)相关法,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来表示的,主要反映测验分数与效标测量的相关。(2)区分法,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若差异显著,说明该测验能够有效地区分由效标定义的团体,否则,测验是无效的。(3)命中率,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命中率的计算分为计算总命中率和计算正命中率。(4)预期表法,是一种双向表格,预测分数排在表的左边,效标排在表的顶端。从左下至右上对角线上各百分数字越大,而其它的百分数字越小,表示测验的效标效度越高 ;反之,数字越分散,则效度越低。
3构思效度
构思效度亦称结构效度,是指能够测量出理论的特质或概念的程度,即测验的结果是对于某一心理学理论的结构或特质的证实和解释的程度。它涉及建立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或观察指标的理论设想)及其操作化等方面的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为使研究具有较高的构思效度,应该满足以下四点:(1)理论构思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如将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而自我认识进一步细分为对生理自我的认识、对心理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自我的认识。这样的理论构思,就比较严谨完整,有层次,并且形成一种“网络”,便于理解和研究。(2)清晰、准确地界定研究的环境条件和变量。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发散思维问题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对研究被试的年龄段、生理智力发展、学习生活环境等需要明确界定范围,用文字和语言两种形式完整、准确地表述研究变量。(3)对研究变量做出准确、严格的操作定义,并选择对应、客观的观测指标。(4)避免采用单一方法或单一指标去代表或分析多维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事物和活动,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指标,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相同的理论构思。
4三种效度之间的关系
三者中内容效度不仅是评价教育成就测验和职业选拔测验的较好方法,而且也是编制任何测验都应加以考虑的基本方面。内容效度对标准参照测验更为重要,因为在标准参照测验中我们关心的是被试对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如何。而内容效度对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不是很合适,主要是因为测量的往往是范围难以界定的缺乏理想数量指标的较抽象的特质,无法考证测验项目的代表性并妨碍了信息交流和各测验的相互比较。有些测验对所测内容或行为范围的定义或解释类似于理论构想的解释,所以内容效度高实质上也说明结构效度高。
效标关联效度实际上就是用一种已知的且认为其“有效”的测验结果去检验另一个新测验的有效性。之所以不直接用效标测验去代替新测验,往往是因为新测验可能比效标测验更为简单、易行。化学教学中常用学生的实际高考成绩与模拟高考试题得分之间的相关来检验高考模拟试题的有效性。这里应用的就是效标效度的检测方法,高考就成了模拟考试的效标。但是,由于尚未找到比较合理的,可以满足化学教育测量的各种校标,效标效度在实际化学教育测量中应用得并不多。
结构效度主要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一些心理测验方面。结构效度的最大贡献是可以用来提出和验证假设,是发展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工具。当然结构效度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当测验结果不能验证原来的构想时,我们不能确定是构想有错误,是测验本身缺乏内容效度,还是实验设计有问题。这说明结构效度发展还未完全成熟。
参考文献
[1]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