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庄人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是涉村镇北庄村流传的一首民谣,也是北庄人惜水如油的真实写照。
北庄村位于涉村镇西北部青龙山下,由于自然原因,水源奇缺,人畜饮用水要到镇区或邻村车拉人挑,农民种庄稼只能“望天收”。北庄人落下了缺水和贫穷的名声,谁家姑娘找婆家听说是北庄的,就会一口回绝。因此,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不得不为水忙碌,奔波,奋斗,付出。
“康寿刮水掉井死,彦库掏井为公亡,康岳恨水开山洞,康超打井归西疆。十年无奈地下水,引洪六年心变凉,百人十丈八九下,浑浊澄清度时光。”这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北庄村人几十年来为吃水、找水、引水付出的沉痛代价。
2005年,复转***人杨小周担任北庄村***支部书记,帮全村人找水,成了他最大的梦想。上任之初,他就带领村民和技术人员19次登上1000多米高的黄家山寻找稳定水源。在此过程中,杨小周不知摔了多少跤,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有一次差点掉下悬崖。2006年,他们终于在村后的山里发现了水质好、流量大的滴水沟。2007年,攥着水利部门为“屋顶引水”拨付的20万元资金,杨小周带着村民开挖隧洞,穿山引水。为了筹资,他前后3次卖了自家3000多斤粮食,把卖的2000多元钱全部捐给了村里。后来,他又找了两名教师作担保,以个人的名义在农行贷款2万元,支援水利工程。他的行为感动了村民,大家纷纷拿出微薄的积蓄,甚至有的为集资卖掉了自家的牲畜,短短几天时间,集资就达到了15万元。
施工过程中,杨小周和工程队13名工人在山上安了家。隧洞口的空地上,两个四面透风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寒舍”。夏天,他们顶着蚊虫的叮咬,冬天,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吃在帐篷外,住在帐篷内,挂面、馒头、咸菜,是他们的一日三餐。
经过600,多天的艰苦奋斗,一条916米长的引水隧洞于2009年9月全线贯通;引水隧洞开通后,杨小周又带领全村干群四处筹资,加上上级拨款,从黄家山北铺设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引水管道,在黄家山南麓修建了一座储水量达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
“整个隧洞全靠村民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凿出来的。”杨小周激动地说。参观过隧洞的人无不惊叹,都说这是一个隧道版“红旗渠”。
如今,北庄村人实现了祖祖辈辈的吃水梦,杨小周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当代“愚公”。
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题后,杨小周又把目光投向了北庄村的未来:发展林果业、旅游业,利用风能发电……
北庄村的面貌日新月异,而杨小周依然住着破旧的房屋,背着修引水工程时落下的几万元债务。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员、一个村支书,我有责任让群众先富起来。”杨小周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务实行动,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怀揣着梦想。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他就是一本生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