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螭龙”简介
“螭”在历代文献中经常遇到,一般不止一种含义。在《左传・宣公三年》中有“魑魅魍魉”一词,“魑”通“螭”,做“兽形山神”解释;《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蛟龙赤螭”词,有做“龙子”也有做“雌龙”解释的;最常用、详细的应是《说文》,将其做“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解释。
现代资料普遍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中的后者――“无角曰螭”。然而从明清官窑瓷看,器中所绘螭龙多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情况。因此,对螭的解释还应以前者“若龙而黄”更显妥当。因“若龙”,人们通常就称其为“螭龙”。
二、“螭龙”在工艺品中的应用
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较为人熟知。《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表明秦始皇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纽制作宝玺。除该例之外,使用螭纹的其他各类工艺名品不胜枚举,这里不多介绍。雕、绘螭纹多做“蟠(即盘曲之意)”状,因此谓其“蟠螭”。
三、“螭龙”在明代御厂瓷中的应用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在洪武、永乐御厂器中并没有发现,因此它在明清官窑中的使用上限暂且推断为宣德朝,与夔龙纹的始用时间相仿。
1.宣德时期的螭龙纹
从宣德螭龙纹的形体特征看,当时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1)、四(***2、3、4)、五只(***5)三大类。总体看,强悍雄健的体魄、造型与当时流行的永宣龙纹极为相似,仅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宣德螭龙唇上无两条龙须,这点也与普通龙纹略有差别。另外,宣德螭龙还经常口叼灵芝(***2一***5),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西蕃莲的结果。
2.成化及之后的明代螭龙纹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一旦确立,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成化(***6)、正德(***7)以及之后(***8、9)的各朝螭龙纹基本都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唯一变化的是不同时期青料与彩釉的改革。
四、“螭龙”在清代御厂瓷中的发展应用
进入清代后的御厂螭龙发展较为迅速,应用广泛,不论纹饰种类还是器物造型都较以往出现不少改进,变化比较明显。
1.螭龙纹饰种类的变化
首先,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10)。带须螭龙在清代也相当少见,但无疑与明代无须螭龙形成一定对比,称得上清代螭龙的发展变化之一。其次,一扫明朝俱为龙爪螭龙现象,清代开始出现兽足螭龙,该变化较夔纹足部相同变化略有些晚。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11)中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龙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足以表现当时螭龙种类的多样性。另外,部分螭龙口中所含灵芝造型明显复杂化,这都说明螭龙纹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螭龙器物造型的多样化发展
螭龙纹器物多样化是清代御厂瓷造型发展大趋势所带动的必然结果。当螭纹逐渐应用于各类创新制品时,也进一步壮大了该类器物造型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螭龙纹饰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呈现出茁壮活力。
根据当时的螭纹造型看,器物种类千变万化,包括蒜头瓶(***10)、天球瓶(***11)、洗口瓶(***12)、如意耳瓶(***13)、葫芦瓶(***14)、敛口尊(***15)、瓜棱瓶(***16)、僧帽壶(***17)等,品种之多难以列举。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螭龙纹
3.螭龙釉色种类的改革发展
清代最典型的官窑发色莫过于各种彩瓷,这一观点在螭龙纹器物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明代螭龙纹器物以青花、斗彩器为主,发展至清中期,已经广泛应用至各类单色釉(***12)、青花(***13)、釉里红(***14、15)、斗彩(***16、17)、粉彩(***18)等中,纹饰与釉色相互促进、变化,越发争奇斗艳。
4.螭龙在雕塑、透雕方面的应用
除器物中的螭龙绘画外,御厂在宣德时期就运用雕刻技法制作雕螭制品(***1),至清朝依然流行(***12)。清初康熙时期,御厂工匠还模仿青铜、珐琅等,将雕螭粘贴于瓷体表面(***19),产生立体效果,同类器物在雍、乾朝屡有制作(***20、21、22、23)。这种使用雕塑螭龙造型的方法提高了制瓷难度,增加了器物的艺术造诣,称得上螭龙纹饰发展的又一个进步。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螭龙纹
利用透雕技术处理瓷体(***24)也是螭龙纹应用中不可忽视的方法之一。透雕瓷制作耗费人力,成功率也很低,因此相关制品较少,在螭龙纹瓷系中最为罕见。
五、“螭龙”与“夔龙”、“应龙”间的相互对比
螭龙与夔龙、应龙都是明清官窑中永宣时期开始出现、相对少见的特殊龙纹造型,由于制作、绘画时期基本一致,所以三者间存在许多共同点,容易使人混淆。为此,特将三者作一比较:
螭、夔龙皆无鳞、各有兽足的造型,这很可能与传说中的二者皆为兽有关。假如撇开三者的诸多局部变化,对比各自异同点,可以简单归结为:四足、无鳞、无翼者为螭龙;双足、无鳞、有翼者为夔龙;足可有可无、有鳞有翼者为应龙。
六、总结
根据官窑制品可以发现,明清期间的螭龙纹饰在足、爪方面变化甚少,造型基本稳定,但是清代的应用要比明代更加蓬勃、广泛。因此可以说,在御厂器物造型及釉色方面大力发展时期,螭龙纹能够适应当时的各种情况,最终成为清代较具竞争力的瓷器纹饰之一。
(责编:耕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螭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