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黄,黄疸两大类型之一。见《景岳全书·黄疸》。多因感受外邪,湿热侵及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所致。症见发热口渴,身目呈橘黄色,小便黄如浓茶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胀胁痛,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如茵陈蒿汤、栀子檗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大柴胡汤等;药如金钱草、垂盆草、半枝莲、五味子、板蓝根、田基黄等,均可随症选用[1]。
阴黄,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或因过服寒凉所致。《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萎黄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赤,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加减。
阳黄与阴黄合称为黄疸,他们的病因、病机是同源的,只是临床症状表现不同,阳黄日久转化为阴黄。
1 病因
黄疸主要是感受湿热***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经致胆液不循常用道而外溢所致。
1.1 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毒,内阻中焦,而致脾胃运化失职,湿热交蒸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于肌肤,导致肌肤与眼睛巩膜发黄。
1.2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郁化而为热,熏蒸胆道,胆汁外溢,导致肌表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
1.3 脾胃虚弱 久病脾胃运化失司,气血亏虚,肝失所养,导致肝疏泄失职;或寒湿阻滞,胆汁排泄受阻,外溢皮肤,导致发黄。
1.4 积聚转化 湿热、痰浊、瘀血积聚日久不消,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亦有因沙石、虫体瘀阻胆道,导致胆汁外溢而发黄。
2 病机
引起黄胆的原因很多,其主要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湿热寒湿也是引发黄胆的常风原因。由于湿邪阻滞中焦,胆液排泄失常,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
从黄胆的病变脏腑来看,发病的主要部位在胆腑,然而疾病的引发却与肝、胆、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主升清;胃主受纳腐熟,喜湿恶燥,主降浊。湿邪壅阻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可使胆汁疏泄不利,不循常道,两者都能导致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
其次,黄胆的发生,有时与患者的体质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人的脏腑阴阳也有偏盛偏衰的不同,平素胃热偏盛的人,往往湿从热化,以致阳盛热重,发为阳黄,并有湿和热偏盛之别,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不同证型。若平素脾阳不足,湿可从寒化,以致阴盛寒重,发为阴黄。
而急黄则为湿热***毒侵犯,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所致。其病情多危重,甚至危及生命。由上可知,黄疸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其中,湿热蕴结者为阳黄,寒湿阻滞者为阴黄,湿热***毒壅盛者为急黄。
此外,阳黄、阴黄、急黄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治则
黄疸的***,以祛湿邪、利小便为原则。早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应扶助正气。临证***,应根据辨证论诒的结果来用药,以湿热为主的阳黄,当宜清热利湿,必要时佐以通利腑气,促使湿邪下泻;以寒湿为主的阴黄,治以温中健脾化湿为主。
4 分型论治
4.1 阳黄
4.1.1 湿热外感型 临床表现:目睛微黄,尿黄,纳呆,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舌苔薄,脉浮弦。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组成:麻黄、茵陈、赤小豆、杏仁、滑石、黄芩、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仁、桑白皮、薄荷、木通、射干、川贝母、生姜、大枣、甘草。功用:清热解毒,化湿退黄。
4.1.2 热重于湿型 临床表现:初起白睛发黄,迅速全身发黄,其黄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纳呆腹痛,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通腑。代表方: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功用:泄热,利湿,退黄。
4.1.3 湿重于热型 临床表现:身目黄如橘色,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嗜卧乏力,纳呆呕吐,胸脘痞闷,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治法:利湿化浊,泄热除黄。代表方:茵陈四苓汤加味。组成: 茵陈蒿、白术、神曲、猪苓、枳壳、郁金、藿香、茯苓、板蓝根、泽泻。功用:清热利湿,通腑化浊。
4.1.4 胆腑郁热型 临床表现: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反射至肩背,半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逆,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组成:黄芩、白芍药、枳实、厚朴、槟榔、柴胡、川芎。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4.2 阴黄
4.2.1 寒湿证 临床表现:身目具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口淡不渴,腹胀便溏,神疲畏寒,纳少脘闷,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组成: 茵陈、白术、附片、干姜、***参、白芍、茯苓、炙甘草。功用:健脾助阳,温化寒湿。
4.2.2 脾虚证 临床表现:黄疸日久不退,黄色淡而不鲜明,纳呆腹胀,神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濡细。治法:补益气血,健脾退黄。代表方:小健中汤加减。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功用: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
参 考 文 献
[1] 简明中医辞典.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阳黄与阴黄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