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造田耕地而积迅速扩大,新开发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古老的冲积平原。开发前地下水埋藏深度均较深,开发后,由于大水漫灌,排水设施不健全,导致潜水依急刷上,灌溉水将土壤中的盐分与溶解并带到土壤耕作屋,迅速引起土壤次盐碱化。季节性缺水又加刷了灌区土壤盐渍化,并致使大片耕地弃耕,由于缺水的春季无法保证作物需水,而夏季洪水期又大量引洪灌溉,试***弥补由于春季缺水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其结果是地下水位身高,下部土壤盐分溶解聚集于地表,次年春季又无水冲洗积累的盐分和满足作物需水,一般经历2~4年的耕作就可能弃耕。综上所述,土壤母质含盐量高是历史积累形成的,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并被带到土壤耕作层,潜水蒸发强度的加大,表层潜水矿度急剧升高,是次生盐渍化生成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短缺,灌排失调,季节性供需予盾等又进一步加刷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得发生。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盐渍危害,治理对策。
中***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农区耕地土壤退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对耕作土壤的物理性状及肥力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可导致土壤退化,甚至被迫弃耕,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因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影响而弃耕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2.降低作物产量,形成低产田
土壤盐碱化是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盐碱对作物的危害是通过土壤溶液直接危害作物细胞,影响作物正常的吸收和代谢机能。
3.造成绿洲野生植被的破坏
灌区内,人们为了保证耕地土屋中盐分得到减轻,往往进行大水压盐灌溉,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而灌区内的夹荒地由于没有灌溉只有蒸发作用,耕地中的盐分较移到荒地中自然植被随着土壤盐含量增加而遭受破坏。
4.危害人类健康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是盐分运动的载体,又是盐分寄存的场所。灌区在引水过程中,盐分也随地表水源不断地输送到农区。如果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则进入灌区的盐分就会积存在耕地土壤和通过淋洗进入浅层地下水中,长期发展下去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逐渐恶化,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5.危害人类社会环境
土壤盐碱化还能危害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居民房屋倒塌,自然植被减少,土地日趋荒漠化,风沙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二. 灌区土壤盐碱化的主要成因
灌区土壤盐碱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形成条件,人为因素则促进了盐碱化的发展。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2.地形封闭,盐分无外泄条件。3.母岩和母质含盐量高。4.新开垦的耕地土壤含盐量均偏高。
( 二)人为因素:
1.水资源利用仍有许多问题,一起地下水位升高,小于临界水深2.重灌轻排达不到适宜灌排比要求3.上排下灌,灌溉水质恶化4.平原水库渗漏影响仍然很大5.土地不平整,特别是新垦地6.种植作物单一,除了粮食作物外,大部分为棉花,二养的作物苜蓿,绿肥几乎见不到,使土地用养失调7.有机肥使用量减小
三 .土壤盐渍化治理对策
根据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的发展趋势,盐渍化改良治理已经到了以流域为整体,土壤盐渍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得综合治理阶段。
(一)以水利改良土壤
从改良效果分析,以水利改良的方式,改良高地下水位引起的土壤 盐渍化的效果依然明显,但是排水,排盐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多样化,有明排,暗排,竖井灌排,生物排水(种树排水)等。盐碱地改良利用,最主要的水利工程措施就是排水。通过排水,一方面控制地下水位,使灌区地下水降到2m以下,使农作物不受高矿化度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排水将高矿化度水排出灌区,把从土壤淋洗到地下水中的盐分逐渐排出,使土壤逐步脱盐,达到改良盐碱地目的。在利用水利改良措施时,应以流域和灌区土壤盐渍化分区为整体,建立完善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坚持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和灌区盐渍化改良三结合的流域总体整治理规划,形成盐碱地合利用与盐渍化土壤改良并存的发展模式。同时,依据流域总体治理规划目标,山区建立配套水库,以水发电,平原在地下水位高处以电提水,降低地下水位的高度。
(二)节水技术具有节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作用
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实施沟灌,,地膜覆盖灌等常规节水和膜下滴灌,喷灌,渗灌,低压管道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较现金有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灌溉可使作物只得到作物生长需水,而不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随土壤的不断蒸发而降低,可解决因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选的推广常规节水和高效节水技术,加长以节水为恒心的灌区配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矛盾,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地的次生盐渍化。
(三)化学改良措施。
化学改良是针对碱土和苏打盐土采用的一种改良措施。常用的化学改良剂可分为三类:一是钙剂,二是钙活化剂,三是:其他改良剂,实践证明,采用农业,生物和水利改良措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从全局和流域角度建立统一完善的排水,排盐系统。
灌区土壤盐渍化改良要树立全局观,着眼于利于区域性的水盐平衡,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为充分发挥渠系排水的作用,应从全流域考虑,地方与兵团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各行***单位互相配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上游与下游,地区与地区及农区生态环境与绿洲边缘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流于完善,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以或盐碱化二级区为单元,建立统一的排碱渠和辅助排碱渠,通过主干渠把盐碱排放到总体规划的溶泄区。特别对跨流域,跨地县的骨干工程,应建立专结构,统一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请与,整修。
(五) 重视农业改良的利用。
农业改良措施在已形成的盐碱地或尚未形成盐碱化的耕地上,都有很大作用,对有盐碱的农田可起到来加快治理的作用,而对非盐碱地可起到预防作用。在农田内部采用平整土地,合理的土壤耕作,合理的栽培技术,科学培肥地力和其它措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内在的防盐,抑盐条件,不断提高肥力,改造中低产田,建成稳产高产天。
(六) 生物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效果逐渐显示出优势效果。
随着水利改良措施的不断深入,地下水位下降到一定极限,盐渍化土壤内部的障碍,粘化层等土壤排盐障碍因素逐渐突出,水利改良无效果的土壤,生物改良效果优势逐渐显示出优势。生物改良措施对盐碱地改良利用具有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作用,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土壤抵御盐碱危害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与其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