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福建、台湾、浙江等地收集和整理的数百种畲族族谱的整理,发现了不少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资料,对厘清南方少数民族的源流和播迁、保存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在对闽台地区的畲族族谱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家族、民族的归属感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
族谱亦称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中国现存各式各样的家谱有三万多种,其记载的历史渊源有长有短,推至公元前的年份更是有限。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项目启动后,我们多次赴福建漳州、宁德、浙江南部等地以及台湾地区收集整理畲族族谱。畲族作为东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区域跨越闽、浙、粤、赣四地,因受明清以来东南地区修谱之风盛行的影响,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族谱。一阶段主要收集、整理对象即是东南地区的畲族族谱。因畲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现阶段收集到的畲族族谱主要集中在四个大的区域:闽南、台湾、闽东、浙南,其中闽南与台湾的畲族有着较为清晰的血缘与地缘联系,闽东和浙南的畲族也有着脉络清晰的亲缘记录。
漳台地区的蓝氏族谱
漳州的畲族人口共有蓝姓31164人,钟姓20220人,雷姓303人,其家族分布为:蓝姓主要集中在赤岭、湖西、隆教三个畲族乡和华安官畲村等地;钟姓主要分布在漳州郊区茶铺村、松州村、宏道村及华安坪水村等地;雷姓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东山等地。现阶段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的族谱有《漳州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海澄钟氏族谱》、《漳州黎家坪钟氏族谱》、《云霄陂兜钟氏族谱》,其中以《漳州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最有代表性。《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来自漳州最大的畲族聚居区赤岭乡,据其族谱所载,赤岭、湖西、隆教的畲族均出同源,奉昌奇为始祖,廿三世元晦迁居隆教,长子庆福居赤岭,次子庆禄居隆教,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漳浦蓝氏家族的兴起在清朝康熙年间,先有蓝理随施琅平台有功,继有蓝廷珍参与平定朱一贵事件,“筹台之宗匠”蓝鼎元,又有蓝元枚平定林爽文事件,可以说蓝氏家族对于清初平定和治理台湾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漳浦蓝氏家族在台湾的播迁和拓垦也正开始于一时期,闽台两岸的血脉不可分割,及由此可串联而起的恢弘的大历史背景,均可在族谱中一一追迹。
经过在台湾各大***书馆的摸底调查,整理出台湾馆藏蓝、雷、钟姓的族谱有近百种,分藏于博物院、台湾“国家”***书馆、宜兰县文史馆等地。本次赴台主要调查集中在博物院的族谱,经检阅所藏三十余种可能与畲族有关的族谱,其中较有文献价值的有《汝南堂蓝氏族谱》(蓝乾章藏,1984年发刊)、《东山系蓝氏善庆堂谱》(蓝润椿编纂)、《蓝氏世系族谱》(蓝润椿编)、《蓝氏协忠公房谱》(蓝延贤编)、《韩何蓝氏族谱》(何兆钦编)等。些族谱都清晰地记载着祖辈由闽迁台的历程,如《汝南堂蓝氏族谱(引公派下谱序)》所载:“先父(讳星)随祖(讳引公)于乾隆廿四、五年间孟夏之际,唐山漳浦县长卿胪塔分居山红砂坑内,携眷渡台,幸得顺风相送,直抵淡水厅管下八里分,移入内港锡口街过港羊稠庄。”又如蓝润椿编《蓝氏世系族谱》内所收乾隆年间《文泮公序》载:“我祖自元末来居东山,与湖寮蓝家祖维系兄弟勿疑,……考漳浦镇海霞美祖祠世德堂石碑,廷瑞公妣姜氏生三子,长曰庆福,娶冯氏,居漳浦长卿乡。次子曰庆禄公,娶蔡氏,居霞美祠堂,傍一支居平和县和仓等处。其三子曰庆寿公,娶何氏,移居潮州大埔澄海诸县。”台湾地区所藏蓝氏族谱与漳州所藏族谱在史料互补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比如《汝南堂蓝氏族谱》中就全文影印了1948年版的《始祖源流登》。更为引人注意的是漳浦地区的蓝氏家族自清代以来,作为畲族的民族认知,并未明显的体现在族谱记载中,而台湾的蓝氏族谱反而从一个侧面保留了作为畲民的蓝氏的宝贵记载。如《汝南堂蓝氏族谱》收录的《蓝氏族谱(引公派下谱序及说明)》中即有一篇《论别种之蓝序》:“且论别有一种名曰蓝雷,现在住南靖黄山脚,……查其源乃是先朝圣主挂榜征番有功,招为驸马……于是昆仲三人为分篮雷盘三字之姓共一族,逐年元祭献,挂驸马***像,人身狗头,穿龙袍而朝祀焉……”。篇序中还详细记载了漳州畲族无盘姓的缘故以及“妇人无裹脚、男耕女耘”等与汉族相区别的特质。鉴于1984年恢复漳州赤岭、湖西、隆教畲族身份之时,已经通过与华安官畲等地族谱对接,证实了赤岭石椅种玉堂的蓝氏家族的畲民身份,则份收于台湾蓝氏族谱记载祖地的《别种之蓝》的文本,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清代以来漳台地区蓝氏家族畲族认同的变迁。
漳台地区的蓝氏族谱为我们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第一个层面是蓝氏家族自清代康熙年间以来,由漳州向台湾播迁垦殖的过程。鉴于蓝理、蓝廷珍、蓝鼎元在开台初期的重大影响,蓝氏家族在一时间序列上资料的保存程度,毫不亚于清代台湾垦殖的其他大家族;第二个层面则是漳州蓝氏家族的畲族族群认同的问题,如台湾族谱所保存《论别种之蓝序》虽是将畲民视为他者,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清时畲民的存在在当地还是隐而不彰的共识,一如民国十九年版的《永春县志》所言:“天之生材,固无畛域,微论拓拔呼延,中古久登仕籍,即吾闽翠庭鹿洲,谁敢复以畲民视者。夫亦生聚而教训之,以达一视同仁之准则而已矣”。直到民国时期,蓝鼎元(鹿洲)及其家族的畲民出身仍是为人所共识,并未影响到蓝氏家族在漳州和台湾势力的扩展,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作为“少数民族”的畲族认同,对其在社会结构中升迁的影响,提供一个更为多元的视角,而不仅是从“汉化”和“歧视”的角度进行解读。第三个层面是有关台湾自清末以来的国族认同。自台湾的族谱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日据时期和两岸隔绝时期,人民是如何通过修谱联宗的方式来延续中华认同和增强凝聚力的。段民间通过修谱来延续中华认同的历史,于今日之研究意义重大。
闽东浙南的畲族族谱
与漳州地区及播迁到台湾地区的畲族家族不同,以闽东浙南为主要聚居区的畲族保存了更加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而也集中体现在自清以来的族谱中。通过对闽东宁德地区和浙南一些畲族聚居区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搜集,现在正在整理中的族谱大约有三十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鼎邑华洋蓝氏宗谱》(同治9年编订)、《福鼎(华洋)钟氏宗谱》、《(枇杷坑)钟氏宗谱》、《(牛埕下)颍川郡钟氏族谱》(光绪25年)、《(牛埕下)冯翎郡雷氏重修族谱》(光绪25年)、《温州平阳钟氏宗谱》等。闽东和浙南的畲族族谱,大都将畲族的祖源传说收入族谱,如《(牛埕下)冯翎郡雷氏重修族谱》就于族谱开篇附有《盘瓠王坟***》、《盘自能祖妣坟***》、《雷巨祖妣坟***》、《蓝光辉祖妣坟***》以及《盘瓠王敕书》等,记载其自盘瓠开始的播迁经历,如“楚平王钦命奉旨敕送广东南西路望山开产为业,……,隋朝文帝廿七年五月十三日,盘蓝雷钟四姓共三百六十口在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同移福建福州罗源县、连江县发派。盘玉(王)碧子孙一船连江马鼻被风大浪漂过番界,现今故盘姓子孙近省各府县者少矣。”《(枇杷坑)钟氏宗谱》的《纂修宗谱序》记有:“粤稽钟氏出自高辛之朝,盘瓠王宫女招志深公为驸马,封敌国勇侯,肇启广东凤凰山建立都府,在朝袭职,嗣是子孙藩衍,历至明初千百余年,始祖良贤公迁徙浙江平邑三十五都……。”《福鼎(华洋)钟氏宗谱》、《鼎邑华洋蓝氏宗谱》等谱中也均录有《广东盘瓠氏铭志》。而些关于盘瓠传说的祖源记载,不仅为我们展现了畲族人本身如何通过族谱种形式保存其祖源的文化特征,也至少从以下三个层面提示了未来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一是士大夫的层面,些族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畲族本身进入科名阶层的士大夫主持编纂的,如钟大(光绪三年二甲进士,刑部主事)等,那么些士大夫如何处理自己的畲民认同和所谓的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族认同?第二个层面是无论畲族族谱中记载的祖源传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实反映其迁徙的历史,我们还应注意到畲族的修谱者是如何将其祖源的盘瓠传说纳入到正史的谱系中的,比如其在盘瓠之后的各个有据可查的朝代都有名人显宦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非***视角,即民间是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谱系,又是如何通过利用正史的谱系,来获得自己族群认同的历史感的。第三是区域发展的层面,与闽南相比,闽东和浙南的畲族家族有着更亲密的血缘联系,而也必然相对应着与此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对我们思考区域史划分的标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家谱研究”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在福建、台湾、浙江等地收集和整理了数百种畲族族谱,并从中发现了不少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族谱资料,对我们厘清南方少数民族的源流和播迁、保存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在对闽台地区的畲族族谱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例如在台湾的蓝氏族谱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以亲缘为归依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看到很多1949年以后从全国各地赴台的蓝氏后人,都通过加入蓝氏族谱的纂修,而获得了家族、民族的归属感,无疑是中华民族认同在特殊时期形构与维系的又一力证。(作者分别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族谱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10&zd1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闽台畲族族谱搜集整理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