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明清以来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迁徙活动。所谓“西口”,是相对于与其东边不远的张家口,在方向和位置上的称呼;其实它叫“杀虎口”,位于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毗邻的右玉县境内。
走西口也叫“走口外”。清朝初年,由于常年战乱,晋北、陕北本已贫瘠的土地更加荒芜,大批破产农民背井离乡,“走西口,去归化(今呼和浩特),觅食求生”成为当时很多人的无奈选择;后来但凡遭遇天灾人祸,众多百姓为生计所迫,便到内蒙古大草原寻找活路。
从清朝晚期至上世纪30年代初,***府推行“移民实边”***策,鼓励“口里”的汉民赴“口外”定居耕牧。没有铁路时,逃荒的人只能经杀虎口去往内蒙古。京张铁路于1914年修到大同,1923年通到包头(谓京绥路,1928年6月随着北京更名北平而改称平绥)不久,北方农村经济日趋衰落;而西北一带地广人稀,亟待开发,内地农民迫于生计,赴西北谋生者日渐增多。京绥铁路通车,改变了历年赴内蒙古的“出口”,不必辗转经杀虎口长途跋涉了。
1925年,北洋***府***为利于移民,曾制定规划,指定由京绥铁路局发售移民减价票;但因连年***阀混战,京绥铁路忙于运兵,而导致当局收入锐减;不久外患频仍,内弊丛生,更令当局债台高筑,故而发售移民减价票成为一纸空文。
1933年6月,南京***府铁道部(成立于1928年10月,首任部长为孙中山之子孙科)前法规委员会委员沈昌(时年28岁,系冰心、吴文藻夫妇留美时的同学),派任平绥铁路局局长,为“振兴路务”,制定了包括恢复发售移民减价票的“复兴规划”;而此时国内开发西北的声浪日趋高涨,平绥铁路移民减价票这一举措无疑顺应了潮流。
1934年11月和次年1月,平绥铁路局将重新修订的移民减价票发售办法,两次呈报铁道部,经核准后,于当年执行。办法规定:移民减价票发售日期由每年2月20日起,至4月20日止。票价:成人按普通三等车车票之四成核收现款;12岁以上、20岁以下者减半;移民之母、妻及不满12岁之子女,一律免票。
为了广泛宣传优待移民乘车的章程,1935年2月24日,平绥铁路局致函冀、豫、鲁、晋、绥(绥远,1954年撤省)T省***府,附送该路移民减价规则,请“通饬所属,予以公布;并附函绥远省各垦务机关,对前来该省之移民妥为照料、安置”。
当时,上述各省正遭旱、涝、虫、瘟之灾,天灾之外,尚有人祸;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携妻带子外出逃难。平绥铁路局优待移民乘车之举,不仅起到了“分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杀虎口通道;这对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以及促进西北之开发,从主观到客观,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