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经天津出山海关到沈阳的铁路,清朝末年叫京奉铁路,民国初年叫北宁铁路,现在我们称它为京山、沈山线,全长不足900公里,却断断续续,像“接龙”似的,前后兴筑过10次,历时31年,才全线贯通。在中国铁路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不,此路所占的“第一”还有好几项,值得回味的故事也不少。
中国人中,第一个提出要在神州大地上筑造铁路的,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他在1859年写成的《资***新篇》中提出,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包括制造“如外邦”那样的“火轮车”,后来***失败,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中国人中,第一个把筑造铁路的主张变为行动的,是洪仁的死敌、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洋务派领袖人物之一的李鸿章,在洪仁写成《资***新篇》22年后,亦即1881年,建成了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这段9.7公里长的运煤专线,就是京奉铁路的第一段,也是第一条由国人主持建成的准轨铁路。
唐胥铁路是开平煤矿的配套项目,太短了,不能满足煤矿生产的运输需要,极须延筑,但当时朝野反对修筑铁路的势力太大,李鸿章不敢贸然行动,直到1887年5月才奏准把它展筑到了芦台,同时把铁路与开平矿务局分开,组建成开平铁路公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铁路公司,管辖的唐芦铁路全长45公里。
李鸿章们决定乘胜前进,“懿旨允准”把铁路一直修到天津,这段86公里的铁路,计划造价130万两银子,靠借洋债解决,分别向英国怡和洋行和德国华泰银行借得63.7万两和43.9万两,开了向洋人借款筑铁路的先例。1888年8月底,铁路筑通到了天津东站。
李鸿章又决定把铁路从天津接到北京东郊的通州,慈禧批准了,不想遭到顽固势力的坚决反对。慈禧难下决断,最后接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缓建津通、先修卢汉(卢沟桥至汉口)。但李鸿章没有停手,不准向北京修,我就在此路的另一端兴工,两年间,筑成了唐山至古冶林西的26公里线路。
这时,俄国加速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消息传来,引起清廷惊恐。东北是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当然要倾全力来保卫,***衙门提出了6条对策,“以整顿武备、兴办铁路为先”。于是决定筹筑“关东铁路”:以古冶林西为起点,将津唐铁路展筑至山海关外,过锦州、新民、盛京(沈阳)至吉林,再从盛京(沈阳)建一条支线以达营口。李鸿章奉命督办关东铁路一切事宜,于1891年6月30日成立北洋官铁路局,到1894年时,关内、外两段共修了200来公里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官办铁路。这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日本***队打进来了,关东铁路被迫停工,储存在旅顺材料厂的6000吨钢轨也全部被日寇掠夺。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把筑造铁路列为“力行实***”的首项,痛定思痛,认识到京津间修铁路太重要了。但计划略有改变,北端的终点站由通州改为城南的卢沟桥,再从卢沟桥东的丰台引出支线,通到右安门外的马家堡。担任总工程师的是英国人金达,他自作主张,把津卢修成了双线铁路,造成预算大量亏空。全线于1897年6月建成,成为第一条通达北京的铁路。这样,经过6次兴工,建成了以北京为起点,经天津直达山海关外中后所(今绥中)、全长365多公里铁路,时称关内外铁路,是当时国内最长的一条干线铁路。其中的津卢段,也是中国的第一条双线铁路。
津卢铁路筑成后,清***府又决定修筑因甲午战争而中断的关外铁路,资金从英国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借贷。俄国闻说清***府与英国签订这项铁路借款合同,并请英国人金达任“总工”,很是不满,认为根据有关条约,中国在关外修筑铁路,只能向俄国贷款,请俄国人当总工程师。鉴于贷款合同已经生效,俄国公使就坚决要求撤换金达,任命俄国人做“总工”。于是发生了所谓的“金达事件”,俄、英两国为这个“总工”职位进行了激烈争夺。后来,两国背着清***府达成了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才算作罢。1903年8月,铁路从中后所修到了沈阳以西的新民。这里离沈阳不足60公里,工程却停下来,不朝前修了。为什么?又触碍了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其中有中国“不将南满支路所经过地区之铁路权利给与它国”的条款,而清***府是借英款筑的这条铁路,如果筑到沈阳的话,又要与俄国发生新的麻烦。
对此路进行第八次兴工的是八国联***中的英国侵略***。义和团在阻击外国入侵者的战斗中,破坏了许多区段的路轨和桥梁,停战后的铁路运输完全瘫痪。为了满足侵略者的***运需要,英***成立了自己的铁路局,任命金达为总工程师,对铁路进行抢修。津卢铁路北京端的终点站原来设在城南的马家堡。英***趁清皇室出逃西安之机,擅自把铁路由马家堡延展至永定门内,经东便门直达外国使馆区附近的正阳门。
新民至沈阳间的铁路,也是日本侵略***擅筑的,此事发生于日俄战争期间。日***在沈阳大败俄***之后,擅自铺筑了从新民至沈阳的轻便窄轨铁路。清***府闻知后,几次与日本交涉,后来达成口头协议,日本把这段轻便***用铁路折价卖给中国,改造成准轨铁路与关内外铁路接通,归中国管理经营。然而,日本***队不理睬***府间达成的协议,不仅赖着不撤,还开始售票,做起客运生意来。直到1907年3月和1908年11月,日本逼迫清***府签订两个协定,满足了它得到吉长铁路(吉林至长春)贷款权的要求之后,才准许清廷赎回新民至沈阳段57.1公里的铁路。从这时起,此路的名称由关内外铁路改名为京奉铁路。
但此时的京奉铁路只通到沈阳城外的皇姑屯,离城内小西门还有4公里。修筑这4公里线路又成了难题:它要与沈大铁路(沈阳至大连)相交叉,而沈大铁路在日俄战争后已被日本人掌控,他们百般阻挠中方建造一条立交桥,直到1911年9月2日,清***府被迫在《关于京奉铁路延长协定》上签字,允诺将来如建新民至法库门铁路,一定先与日本“商议”等条件,日本才算同意。第十次兴工筑成这段4公里的线路后,京奉铁路才名副其实。一条铁路,31年间,官督商办来筑、国家投资来筑、***府借洋债来筑、外国侵略者擅筑,这也是“空前绝后”的。
与沈大线交汇的立交桥于1911年底建成时,清***府已被辛亥***,1912年1月1日,从北京开出了到沈阳的第一列直达列车,这天,是中华民国元年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