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中期***局混乱、矛盾激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情况下,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否定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建立了系统的心学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社会风气,并影响了以后民主思想的兴起。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
一、阳明“心学”的形成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出生于明朝中叶,当时的中国***局混乱,统治者腐败不堪,皇帝荒废***事,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起义不断,明王朝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而在社会思想领域,程朱理学自***化后,日趋繁琐、空疏、僵化,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王阳明原是程朱理学的崇拜者,少时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并亲自实践怎样格物穷理。曾经一连七天***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最后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失败后,遂对程朱理学产生怀疑。后来又经历仕途坎坷,终于在贵州龙场“悟道”,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心即理”之道。他认为“心”,即大脑的思维才是宇宙的本源,指出“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大脑的具体体现,如果没有人的思维,那么世间万物也就体现不了他们的存在及价值。在他看来,既然“心”、“理”本是一个,所以就要在心上下功夫,要多动脑筋,不要生搬硬套,才能有所建树,否定程朱理学将“物理”与“吾心”分割为二的做法。同时批评朱熹说:“析心理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支离,外索刑名器数之未,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⑴从而得出朱熹理学是导致当时“士风衰薄”,社会道德丢失的重要原因。
二、“心学”修养论——“致良知”
王阳明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⑵那么何为“良知”呢?“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⑶“良知”即“天命之性,粹然至善。”“良知”不仅是“天理”,还是人的道德本体,一切善和德性都来源于这个良知。“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⑷
此外,“良知”还是判断一切是非、邪正的标准。“是非、善恶、真假,一放到良知面前来,便明明白白。”“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同时王阳明认为“良知”还是上至圣人下至凡愚,天下古今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心性。只要有这个“良知”则“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差别总是很大,这是因为人的良知往往被蒙蔽,难以昭显,由此,便有了私欲之心和功利之见,成为一切恶的因由。所以要想使“良知”显明,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致良知”。“致”即:“推及”、“恢复”和“行”之意,指人的认识和修养,只有通过“致”,才能使良知明白或恢复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王阳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静处体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深入思考,最后达到“顿悟”。二是要“着实体履”,就是要“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⑸他反对“空发议论”,“终身不行”。三是“事上磨练”,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每个人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去磨炼,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总的来说,“致良知”就是把良知扩充到极点,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是,这并不是“心学”的最终目的,在王阳明看来,致知必在于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因此,致良知的内在需求就是“实践”。
三、“心学”认识论——“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⑹如果“讲习讨论以求知,俟知得真时,方去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道终身不知。”⑺因此,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首先,“知”即是“行”。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⑻也就是说,人之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而意念发动处就是行,实际上是要人们从一开始就把恶的意念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存善去恶的目的。
其次,“知”必须落到“行”上。他主张不要“空谈义理”,“不干实事”,要言行统一。不要只局限于“知之之功”,而要“笃实躬行”。并且王阳明进一步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经好了,不是见了之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恶了之后,别立个心去恶……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本体。”⑼可见,知外无行。同时,行外也无知,行即是知,因为真的知与真的行实乃“知行本体”,合二为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⑽所以,“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穷理者邪?”⑾
阳明心学强调理存在于人的心中,因此人欲即天理,否定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根基,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思潮,活跃了沉寂的学术空气,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兴起也影响颇大。梁启超曾夸到“阳明是一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的结束”
参考文献
[1][2][10][11]《王文成全书》卷2
[3][4]《传习录》上卷
[5][6](《传习录》下卷
[7]《传习录》中卷
[8][9]《王文成公全书》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