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梦十夜》是夏目漱石1908年的作品,它是由十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作者在其中记述了十个光怪陆离的梦。本文主要通过结合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来解读《梦十夜》中的第七夜,以更好的理解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人生的领悟。
关键词:夏目漱石;梦十夜;第七夜;忧患意识
中***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夏目漱石,1867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一岁时就被严原昌之助收为养子。7岁的时候养父母离异,生父夏目家与养父严原家发生了纠纷,于21岁复籍夏目家。29岁结婚,但是和妻子镜子的婚姻生活也很不和谐,漱石年轻时曾暗恋自己的嫂子登世,可是登世却在二十五岁时去世了。而两三年后,在东京大学上学时漱石所喜欢的他认为最理想的女性大冢楠绪子又嫁给了他的好友小屋保治。31岁时得了神经衰弱症。33岁时被日本***府公派前往英国伦敦留学,留学期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使得漱石十分苦恼,神经衰弱变得更加严重。夏目漱石代表作有《我是猫》、《心》、《哥儿》、《门》等等。此外,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中期的作品,它是由十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作者在其中记述了十个光怪陆离的梦。夏目漱石通过这十个梦表达他对于人生以及日本社会现状的观点和认识。文章是从1908年7月25日到8月5日在《朝日新闻》上连续发表。这一年漱石41岁。
目前,国内研究《梦十夜》主要是通过与鲁迅的《野草》进行文化对比。鲁迅于1902年4月到1909年8月,在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并关注日本文学,并想通过日本文学的 “窗口”来烛照和窥视世界文学。《梦十夜》发表于1908年,所以在日本期间的鲁迅看过《梦十夜》,而且写作风格受夏目漱石影响的很大,鲁迅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承认:自己最喜欢的日本作家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此外,从作品风格和立意上说,《梦十夜》确实也和《野草》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鲁迅也喜欢通过描述梦幻境界来表达某种微妙的感觉和深刻的哲理,在《野草》23篇短文中,直接以梦为题材的就有9 篇。1921年(夏目漱石逝世5年后)鲁迅与周作人一起合作翻译《现代日本小说集》,期间曾经想把《梦十夜》拟编入其中,但是后来因《梦十夜》篇幅太长而换了夏目漱石另外的一篇。
关于第七夜的先行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没有太多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探讨《梦十夜》中“第七夜”的主题思想。
夏目漱石生于1867年,也就是说他出生的第二年,明治天皇建立了新***府,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日本***府进行近代化***治改革,建立君主立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运动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近代化改革运动。
《梦十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完成于1908年。而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的同龄人,他亲身经历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明治社会以前的日本,面临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染指东方的严峻的国际形势,更加上1853年,美国***舰来日的“船事件”,给日本人带来极大的忧患意识。因此,日本的整个明治时代就是以“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等口号大力推进日本近代化进程的时代。但是,这种“开化”,夏目漱石在《近代日本的开化》中所指出的,是极其“肤浅的开化”,是为了国家自立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救国之策。明治时代一方面在推行肤浅的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却又在恢复传统的《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国主义教育及家族制度,因而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里出现新旧价值观交汇过程中的激烈冲突,使人们的思想陷入更大的混乱。也就是说,西化已经成为日本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同时,在日本延续了上百年的封建文化同西方文明产生激烈的冲突。
《梦十夜》中的第七夜集中体现了明治社会过渡期人们对旧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对接受新思想的不安和焦虑。第七夜采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其中毫无目的的大船象征着当时的日本,不断喷着黑烟的它正开足马力在海上行驶,但谁也不知道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它将开往何处。这正说明了日本这艘船在全面西化的过程中,被动的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存在和弱小的日本文化的对比冲撞显得十分明显。那么在“这艘船上”出现的“人”,也就是在明治时期在日本生活的人的情况又怎样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文中的水手。“许多水手们正在合力拉着粗重的帆绳”,他们努力的带领着大船向前行驶,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大船将会到往何处。笔者认为,这些水手象征着当时日本的掌权者,他们领导着日本进行***治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实施全面西化的***策,但是最终的日本会变成怎样的国家,这些“水手”似乎并不知道,他们只是在盲目的行驶着大船。
“天色阴霾,船身摇晃不定,我瞧见一个女子在倚栏低泣。更瞧见她擦拭眼泪时那条白色手帕。她身穿印花洋装。看到她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穿上悲伤的人不只我一个。”女子在“拭泪”,在悲伤。“我”和“女子”的感受是一样,产生了共鸣。“悲伤的人不只是我一个”。由此可以说明这个女子象征,和夏目漱石一样,属于知识阶层的人物,即:受到西方影响,但坚持日本传统文化。明治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显得特别敏感。他们对旧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对接受新思想的感到不安和焦虑,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毫无办法,却又感到无奈和痛心。
“又有一次,我到沙龙喝酒,看见一个年轻的女子,……男子嘴巴看起来大的惊人。俩人的样子,看上去像是完全无视他人存在似的,也看上去像是忘记了身置船上之事似的。”两个人都很明显是,已经完全彻底被西化了的日本人。他们看不见身边剧烈变化的日本社会,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日本”这个社会的旧传统文化可以被忽视,开始盲目的崇拜西方文明。这样的日本人,学会了西方的自私、狂妄、个人主义。他们在穿着华丽的衣服,在时尚的沙龙里,弹着来自西方的钢琴,引吭高歌,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顾及他人。夏目漱石用“嘴巴看起来大的惊人”来形容他们。但是“我”只能作为一个观者,无法抵抗,只能接受。
“我越来越感到无聊。终于下定寻死的决心。趁着无人时,断然纵身跃入海里,……但是在跳下船的那一刻,“我”才醒悟到,即使不知船要行驶何方,我应该待在船上。”此时的“我”,明白了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选择。作为在欧洲留过学的子的“我”,毫无意义的抵抗与顽固只能给我带来无尽的“悔恨”。但是,自杀,对于夏目漱石的焦虑和不安的内心,也许是最后的解决办法。梦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梦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寄托,是美好的,能够让人幻想、进而通过努力去实现的。另一方面梦又是模糊的、虚幻的,比如白日梦、黄粱美梦,是无法实现的。夏目漱石对于日本的近代化是一种模糊的感觉,他既希望能够成功,因为他觉得日本这样做是不错的,但现实又告诉他日本在西方化的过程中是有问题的,但是作为文人的他又找不到方法,只能用梦来描述。夏目漱石曾经说过“颇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他希望自己的思想在百年后能够被人们认识,并且把自己的一些疑惑留给了后人。
综上所述,《梦十夜》中的第七夜反映了社会大变革中的不同阶层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出夏目漱石对日本明治时期所出现的个人主义与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的反思。这也是夏目漱石毕其一生所探讨和试***解决的课题。正如李光贞教授所指出的:“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传统来看,日本都有其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一方面有开放的一面,易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保守性。明治维新后,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中脱颖而出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与旧有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体系冲撞面前,日本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和犹疑表现出比其他国家更多更大。
参考文献
[1] 夏目漱石.十夜.日本:岩波店.1986.3.17.
[2] 何燕.解读《梦十夜》[J].安徽文学,2011,(01).
[3] 谭艳红.简论夏目漱石的散文诗《梦十夜》[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6).
[4] 彭.文明忧患与个人幽暗意识――夏目漱石《梦十夜》新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彭仁煌(1983年――),男,汉族,福建省古田县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日本语言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之第七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