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丽丝・莱辛
出版:译林出版社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金色笔记》(1962年)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及黑、红、黄、蓝、金五本内容庞杂的笔记穿插在故事中构成。小说的主人公安娜・沃尔夫是一名离异的职业女作家。五本笔记中的黑色笔记是安娜在非洲的经历,内容涉及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治生活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她创作的一个爱情故事;蓝色笔记记录了她精神危机的轨迹;金色笔记是她对人生的总结。除了金色笔记所描写的事件仅限于1957年外,其他四本笔记的时间跨度从1950年至1957年。
这种给人以混乱不堪、看似古怪的布局是作者用心制造、刻意追求的,莱辛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一部结构高度严谨、布局非常认真的小说。本书的关键就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莱辛用黑红黄蓝象征多人种、多主义的整个世界,用艺术的“乱”象征外部世界的乱,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精神的乱。
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既不安宁也不和谐:广岛原子弹的蘑菇云散去不久,朝鲜战场又燃战火;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强国忙于扩***备战;杀人威力比原子弹更大的氢弹正在加紧试验;在美国,排外的麦卡锡主义搞得人心惶惶;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种族主义等等都是莱辛笔下的基本命题,她试***用多重结构与作品的多重主题相对应,以表现现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貌似无序的结构中,作者展示了那个混乱迷惘而多变的时代中一个失重的灵魂的探索和生存。
在1972年版的《前言》中,作者谈到过自己的创作动机:在英国,人们很难找到一部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那样全面描写“时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气候”的作品,她有意要向这些艺术大师学习,为英国文学弥补这一缺憾。《金色笔记》是为弥补这一缺憾而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多丽丝・莱辛比她的榜样走得更远: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司汤达关注的只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国家――法国的社会风俗和思想意识;莱辛将视野扩大到了美国、法国、俄国、中国、朝鲜、日本、古巴等许多国家,试***描写的是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 这种企******解整个世界,编撰“跨国度的百科全书”的勇气和胆识令人钦佩。在她之前,没有一位艺术大师曾经拥有过那么广阔的视野和那么超凡的抱负。《金色笔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黑红黄蓝的象征意义在指向外部世界的同时,另一端瞄准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它的多彩反映了安娜思想的多形、多态――一个迷乱的、失重的灵魂。在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她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类历史的进程像众人推巨石上山,在用尽全部气力和才智后人们也只能使巨石向上移动一小寸,有时甚至还会有倒退。虽然把巨石推到山顶的那一天遥遥无期,但人类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这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努力本身就是价值,如果众人放弃这种努力,巨石就会滚下山来将所有的人碾碎、压扁。这就是世界,人不应该苛求它来适应自己,而应该调整好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应该与这不完美的世界达成妥协,与之和平共处,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自己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足以。
《金色笔记》因对女性***意识及人生困境的率真描写,被誉为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波伏瓦名作《第二性》的姊妹篇。
从宏观的种族问题到细微的男女私人情感,从对异域情调的情有独钟到对本土都市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综观女性写作的历史,鲜有以如此广博的主题与开阔的胸襟来探索女性自身及外部广阔世界的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她的创作实力为她所处的那个时作的同时,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的尊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