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个在广东蛇口召开的极为平常的“青年教育专家与青年座谈会”,为什么一下子成了全国新闻报道的热点,进而掀起一场全国都参与讨论的“蛇口风波”?
青年教育家与蛇口青年产生分歧
1988年1月13日晚,正在蛇口某厂参观的曲啸、李燕杰、彭清一等人忽然看到“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的海报。尽管曲啸等事前完全不知道有这样的安排,但他们仍然走进了蛇口招商大厦9层会议室。
历时两个小时的座谈会气氛活跃,对话双方互相提问、各抒己见,但在某些方面:如何看待蛇口青年,青年应有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如何正确对待思想***治工作等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曲啸谈道,内地来深圳的大多数人是希望到这里来一展才能的创业者、建设者,他们当中多数人已成为特区的骨干。也有些人是因为这里待遇高、生活好,考虑如何满足个人享受。这种人如果能遵纪守法,用自己的劳动挣钱,也是改革允许的,无可非议。但不能否认,有个别人来深圳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别人创造的财富中捞一把。为此,他们不择手段,甚至损人利己。曲啸认为,这极少数人就是“淘金者”,他们与特区提出的“开拓、创新、献身”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有位青年当即说,“淘金者有什么不好?我们来蛇口的直接动机是赚钱,但客观上也为蛇口建设出了力”。另一位青年说,“美国西部就是靠淘金者、投机者的活动发展起来的”。
彭清一接着说:“美国是美国,怎么能和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特区同日而语呢?美国搞的是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和我们的特区有本质区别,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开发西部的办法来建设我们的特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时坐在门口的一位青年站起来说,希望3位老师不要做那些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最好探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说蛇口只有中国特色,是拔高了。还有一位青年补充说,“有中国特色就说有,没有中国特色就不要编出一个中国特色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什么东西,你们谁能说得出来?”
另一位青年接着说,3位老师的思想在蛇口是没有市场的。
在谈到青年人如何热爱祖国时,一位青年说:“要看这个爱怎么表达,应当实事求是,而不应当是虚的、假的、空的。老实说,蛇口青年都知道,你们是空头的、虚无缥缈的。我们讲实际,我们自己劳动了,劳动成果自己享受,大可不必想着我现在是为了国家,为了什么什么。”
另一位青年站起来说,“我久仰曲啸、李燕杰老师的大名。你们闯荡江湖,四处游说,但在独资、合资企业里,没有人会听你们的。我们就是为了赚钱,什么理想、信念、为祖国做贡献,没有那回事,报纸上的宣传有几句真话?”
在谈到中国经济情况时,曲啸说他“看到街上跑的尽是外国汽车,感到我国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心里很难过。”
一位青年说,“你难过什么嘛?自己没有本事造不出汽车,买外国的有什么不好?我再奉劝你们一句,不要把那一套***治宣传搬到蛇口来,在这里没有市场。”
前卫论调传遍全国
这样一个极为平常的座谈会,本没有必要报道,可《蛇口通讯报》不但报道了,而且连篇累牍,文章一篇比一篇大,调门一篇比一篇高。
1988年2月1日,《蛇口通讯报》在头版显眼位置发表了“蛇口青年与曲啸、李燕杰对话―――青年教育家遇到青年人挑战”的消息。该报一位负责人事后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这是因为曲啸等“贬低了深圳青年”,我们“要维护蛇口青年的声誉”。
随后,在3月28日至4月25日,该报又连续刊出3篇被称为从理论上深入剖析这场“观念撞击”的文章―――《蛇口: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一次激烈交锋》、《蛇口青年与曲啸等同志还有哪些分歧》、《“神的文化”是对人的全面窒息―――李燕杰、曲啸与蛇口青年的争论引发的思考》。
从这几篇文章见报起,曲啸、李燕杰等与蛇口青年的座谈是“陈腐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交锋”,是“传道、受业、解惑”和“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传统的思想***治工作的终结”等论调不胫而走,传遍全国。
这些报道在广袤的内地激起一圈圈波澜,还迅速冲击到广州、天津、南京、安徽、四川、北京等地。这些地方的许多家报刊先后刊出“李燕杰、曲啸在蛇口遇到青年挑战”、“挑战给青年留下思考”等文章。有几家报刊还召开座谈会,对“风波”问题进行讨论。见诸报端的消息或文章的调子,基本上都是向蛇口那家报纸一边倒的。
1988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蛇口风波”答问录》一文,并辟专栏,对新时期青年思想***治工作问题进行探讨。但这篇《答问录》并未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事实真相。
《答问录》在《人民日报》和它的海外版刊出后,进一步在人们思想深处引起波澜。有人把它称之为一颗“重型炸弹”,将这场风波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除全国数百家报刊就此发表文章外,理论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一些著名人士,也纷纷撰文参与对“风波”问题的讨论。
《新观察》总编辑戈扬说,我感到《蛇报》是一张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报纸。这张报纸不但要面向中国,而且要面向世界,我愿意给它做发行员,到处发行,叫看它的人越来越多。果然,这家报刊先后数次用整版篇幅刊载了有关“蛇口风波”的报道。
吴冷西为新观点定调
照理说,蛇口那个座谈会上的意见分歧算不了什么,然而新闻舆论界有些人却就此大作文章。他们提出李燕杰、曲啸、彭清一与蛇口青年的意见分岐,是“两种深层价值观的冲突”,“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从经济向文化的深入,从中西文化对比向价值观念直接冲突的深入”,“是陈腐说教与现代意识的一次激烈交锋”。总之一句话,“是传统观念的沦落与现代意识的崛起”。这些有结论性的见解,给在这场风波中的某些新闻舆论宣传进一步作了注脚。
《“蛇口风波”答问录》中,蛇口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余某表示,对曲啸关于“淘金者”的议论有“隔世之感”。他说,“想赚钱能赚钱是历史的进步”,是“现代意识”。有一家报纸公然宣扬:“在商品经济社会,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杠杆。”
一些新闻报道说,曲啸等同志与蛇口青年的座谈会,标志着过去那种“传道、受业、解惑”的方式已告结束,“青年已不再迷信权威”,“青年不欢迎‘教师爷’式的空洞说教”,“传统的思想***治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治工作计划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等等。这种公然诋毁和否定***的思想***治工作优良传统的言论,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某些制造“蛇口风波”的人,还把一大批长期以来坚持做思想***治工作的同志作为攻击的目标,说他们“整人”、“训人”、“耍嘴皮子”、“卖狗皮膏药”。
后来,教育界人士就“蛇口风波”召开了座谈会,对“蛇口风波”的实质作了深刻的揭露。
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说:“在‘蛇口风波’中,有的人宣扬的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这对青年是极大的腐蚀剂。坚持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最容易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崇拜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成***主义。要不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治工作,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他说,从我们***的历史来看,中国***能够取得胜利,思想***治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我们***的传家宝。
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在发言中指出,今天回过头来看“蛇口风波”中一些人宣传的观点,其性质非常清楚,它的矛头指的不是曲啸等几位同志,实际上是借此发难,否定、淡化,甚至取消思想***治工作。“蛇口风波”给思想***治工作造成的混乱是严重的,应当认真清理一下。
其他与会同志也纷纷指出,“蛇口风波”的某些制造者把思想***治工作说成是“陈腐说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严重挑战”,“思想***治工作计划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攻击思想***治工作者是“教师爷”,目的就是全面否定乃至取消***的思想***治工作,企***从思想***治工作上打开缺口。“蛇口风波”的这些言论,以及近年来泛滥成灾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紧密配合的。
全国***协常务委员吴冷西后在《人民***协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闻舆论界的作用令人深思》的署名文章,点名批评了《人民日报》。他尖锐地指出:“以所谓‘蛇口风波’为例,这是给优秀的思想***治工作者抹黑。《人民日报》的报道貌似公正,反对所谓‘灌输’、‘说教’,实际上是否定思想***治工作,反对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
(摘自《******论坛》,李海平/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988:曲啸、李燕杰掀“蛇口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