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尝试分析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的创作艺术性,艺术歌曲给人以淳美的感受,这首艺术歌曲从诗歌、曲调及钢琴伴奏水融相辅相成,高度的艺术水准使其流传至今、常唱不裹。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作品分析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的天才作曲家,浪漫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写有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他把艺术歌曲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他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舒伯特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创作背景
1815年,舒伯特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艺术歌曲《魔王》,但是一直过去了五年,出版商才勉强同意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他稿费。后来舒伯特曾将修改过的《魔王》献给歌德,但是大诗人高傲地不屑一顾。许多年后,歌德在一次音乐会中听到它,深受感动与折服,他泪流满面起立鼓掌,此时舒伯特去世已经两年了。
二、《魔王》的作品分析
歌曲《魔王》为多段体结构形式的叙事歌曲,g小调、四四拍、活泼的快板、旋律带有喧叙调的朗诵风格,又极富戏剧性。歌曲开始有十五小节的前奏,此时钢琴伴奏的右手出现了连续的三连音,用来模仿急促的马蹄声;而左手的伴奏音型则描写出风的呼啸,从而立刻把人们带入了寒冷的黑夜以及紧张的气氛之中。这一伴奏音形,贯穿了全曲。
接着,歌曲进入了第一段。故事的叙述者用比较平稳的音调,描述出父子骑马飞奔的情景。这段旋律体现着一种激动的情绪。表现了叙述者急切而有生动的叙述。歌曲以一个问句语气开始,使人们立刻被叙述者的故事所吸引。叙述极具感染性和真实性。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叙述者所讲的故事由此开始。在这段中,父亲演唱的音区完全在小字一组以内,旋律低沉而又平稳,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同时,在不同的乐句中又体现着他的关切心情和慰籍的语调。儿子的旋律用了较高的地音区和大跳的连续进行,表现了他恐惧的心情。旋律的最后一小节语气上做渐弱处理,体现了他的恐惧心理。旋律中降D音(十一小节、十三小节)的出现,使旋律向降b小调离调。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歌曲的第三段,开始是魔王诱惑孩子的唱段,此处魔王故作柔媚而旋律极其优美。这段魔王的唱段从PPP开始,调性转为降B大调。为表现魔王诱惑的口气和形象,既运用了富有歌唱性明朗的大调旋律又要求弱唱,特别是本段第七小节出现的装饰性三连音,生动的表现出了魔王的虚情假意。而且将钢琴伴奏中模仿马蹄声的三连音,改为左右手分奏,减弱它的律动性而突出歌唱的旋律,将魔王的虚伪描绘的惟妙惟肖。
第四段开始部分仍是魔王的诱惑语言,与上一次相比更加的妩媚动人。此时魔王的旋律转为c大调。魔王轻声的叙唱着较欢快跳进的音调,施展着他的骗人伎俩慢慢地迫近父子俩。伴奏中的三连音转为柔和进行的琶音,有力地配合了歌词的内容。此时作曲家舒柏特天才般的改变钢琴伴奏音型,使这段旋律听起来更像是舞曲。
第五段开始时为降E大调。魔王献媚似的夸奖孩子,继续的引诱他。但是这虚伪的话语只唱了一句,魔王就露出他的本来面目。旋律马上转入了对比性的d小调,对孩子进行威胁和恐吓。这时孩子的呼救声又提高了小二度,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高呼“父亲啊父亲,他已抓住我,使我痛苦不能呼吸。”这是孩子最后的呼救声。
第六段是乐曲的最后一段。由叙事者演唱,g小调。开始部分叙述了父亲的一连串紧张动作,然后音乐用沉痛的口气从低音逐步向高音发展,体现了父亲焦急的神情。
‘
在歌曲的结尾处,舒伯特将歌曲写得十分精彩,音乐转入降D大调。故事的叙述者用越来越低的音调,讲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调式调性的色彩突变给人以不安的感觉,在第二小节中运用了连串的导音上的小九和弦。体现了音乐的不稳定性,更加强了戏剧性的高潮。然后音乐渐慢,伴奏停下了模仿马蹄声的三连音,完全采用了喧叙调的伴奏形式,由孤立的柱式和弦与清唱相间出现,增强了沉痛的气氛。在经过一个自由休止后歌唱悬疑的停留在属音上,造成不完满的悬念,有力地渲染了悲剧的气氛。最后乐曲以两个沉重的和弦作为全曲的结束,音乐也随之转为g小调,仿佛是为孩子之死敲响了丧钟。
三、结语
艺术歌曲《魔王》是舒伯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这首歌曲中塑造了五个音乐形象,分别是钢琴伴奏所刻画的动态场景和演唱者扮演的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角色形象。这五个音乐音响相互交织、交替的出现,使这首歌曲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
艺术歌曲《魔王》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在充分表现戏剧性的同时又有着惊人的统一性。它是叙事歌曲创作的典范,至今仍被广泛的演唱。值得注意的是舒伯特在这部作品中随意而自然的变换主调,并且大胆的把不同的主音调对立起来。这是和声学中的一次重大变革,预示着新的和声体系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