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嘉庆年间,张家口坝上地区受蒙古草原民族影响,盛行歌舞、羌族舞、摔跤、射箭、赛马等活动。后来由于晋、鲁、陕等地的大批灾民因生活所迫,纷纷迁至坝上草原。大量关内人的涌入,大大繁荣了坝上地区的经济,而经济的繁荣和内地文化的流入,又促进这一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就这样,蒙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汉人很自然地把内地的秦腔、晋剧、道情、歌舞、社火、秧歌以及二人台的前身――“打坐腔”带到了口外,甚至作为谋生的手段。由于坝上草原幅员辽阔,冬长夏短。气候寒冷,每逢漫长的冬季来临,人们只好围坐在炕头上,“打坐腔”就是最基本的表演形式。后来,艺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借鉴融会了“社火”的表演,把叙事性的民歌加以引申。经民间艺人们的二度创作,改编成情节简单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大约在120多年前的光绪初年,二人台由“摞地摊”式的“打坐腔”逐步向化装表演的拉场戏发展,实现了二人台由说唱型向戏曲表演形式的转化,逐渐形成了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二人台小戏。
民国初年,打地摊的小班渐多。在农闲季节,业余艺人为群众演出,剧目也丰富起来。张家口北市场、南市场以及茶坊酒肆多有演出。另外,在坝上乡间打地摊卖艺演出者(张家口叫“挖莜面”)则更多,演出颇为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二人台这朵艳丽的鲜花,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蹦蹦”改名为二人台,由打地摊搬上舞台演出。1956年,张家口成立了“张家口专区民间歌舞团”。坝上的张北、尚义、沽源、康保等县也办起了二人台艺校。很多新文艺工作者也参与了东路二人台艺术的挖掘整理,使该曲种的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从几方面简要介绍张家口地区东路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一、音乐艺术特色
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音乐,曲调悠扬高亢,如行云流水;节奏明快,具有短小活泼、幽默诙谐、花样繁新等艺术特色。其音乐分为唱腔和牌子曲两大部分。
(一)唱腔
唱腔音乐的曲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单体曲为主,一曲到底,剧和曲同名,大多专曲专用。因于一曲到底满足不了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又不能加进其他节奏曲调,只有在原曲调上作由松渐紧、由慢渐快的节奏变化,如《挂红灯》、《十对花》、《五哥放羊》、《打连成》等。
2、一剧采用多种曲调。是根据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来配曲。从而扩大表现力。在过门和唱腔中。速度、节奏的变化也有其规律(各种板腹、底锤)。在曲牌的进行中,不论何种调式,均以调式音为主底锤,便于演员入口,灵活方便。如《卖碗》、《探病》、《回关南》、《姑嫂挑菜》等。
3、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唱腔是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然后演变成不同的板式。其唱腔较早的唱法是高打低唱,用真声,后来发展为真假声相结合。有“满”(满打满唱)、“花”(旋律加花)、“闪”(闪板躲字)、“掐”(简化旋律)、“口”(口语化)五种唱法。各有所长,平常混合使用。唱念用张家口及坝上地区方言,平声不分阴阳,有入声字。
(二)牌子曲
牌子曲在单独演奏时。曲调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原风貌,只有快慢之分,并无固定板式。如需要可反复重复。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装饰音和滑音使用频繁,曲调激扬奔放或婉转缠绵。各种乐器共同演奏旋律。还要加花装饰。有的善于表现热烈欢快之情。有的善于抒发深沉感伤之慨,喜怒哀乐,无不俱在。
二、语言艺术特色
语言是一个曲种的灵魂。是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东路二人台的产生,根子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枝叶在张家口一带。由于它的演唱范围比较窄、地方性很强,无论唱词、念白都必须用当地方言来表达,这即是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艺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一)说唱故事,巧妙恰当
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说唱故事,其语言是有说有唱、有念白和唱词、有故事情节。如剧目《拉毛驴》,描写了一对青年农民夫妇戏弄辱骂一个破落地主的过程。剧中,青年农民刘根喜和爱妻李桂香双双去奶奶庙逛庙会。由于毛驴过不了河,丈夫去找桥,将李桂香安排在河边等待。绰号爬场鬼的破落户丁老东乘机调戏她,却反被刘与李以连说带唱的表演形式,将其着实戏弄了一番。最后将其像毛驴一样拉到庙上去示众。
(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张家口东路二人台曲艺的内容多以流行于民间的真实故事、社会传闻为题材,主要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情趣等。人们在编唱二人台曲艺的时候,大量吸收和运用了当地农民所熟悉的语汇。形象鲜明生动。朴实无华。既具有热情大胆,言直意爽的艺术风格。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说唱形式也是符合张家口坝上地区的人民风情,另外还吸收了蒙汉调、山曲儿、讨吃调等成分。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用方言土语演唱,是张家口东路二人台最明显的语言特色。方言土语以道自最为突出。采用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来反映和表现生活。例如,在剧目《探病》中,刘干妈在探问女儿病时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凡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在形容赵财主凶神恶煞的样子时说:“八字胡一乍,眉头一凹。眼睛瞪成个蓝蛋,拳头攥成个生铁圪蛋。打得干妈满场乱转”。在表述她被逼成婚时的情景说:“用的城关的鼓、巡镇的轿,五门楼的唢呐、榆泉的号。骡驮花轿牛腿炮,赶车的戴得红缨帽,一进村嗡咚嗡咚响了几声连儿炮。干妈止不住那泪蛋蛋往下抛”。类似方言土语的语言,在张家口二人台节目中比比皆是。
(三)辞格多样。音韵和谐
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语言很丰富,地方色彩也比较浓郁,大致归结有以下几点:
1、夸张、比喻:演员从表演上、语气上,根据剧目的内容作相应的夸大,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借助丰富的想象,对实际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大来增强它的戏剧性色彩。
2、串话、叠字:串话是民间流传的俏皮话,是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语言的一大特色。这种话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通俗易懂。也容易记忆,通常用在小戏的开头。叠字是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又一突出语言特征,叠字的运用叫人听起来亲切。如《打樱桃》唱词:“红丹丹的阳婆婆满山山照,手提上竹篮篮抿嘴嘴笑。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这里“丹丹、婆婆、山山”等都是叠字,也叫对字。叠字在演唱时,常用较快的时间,先后唱出一对字来。一般多用切分手法。
3、衬词:衬词多为模仿某种音响或节奏,以增加词的表现力。如《压糕面》的唱词中有“英呀英呀岐楞楞楞曾,崩巴崩巴屹崩崩巴崩……”等。
除以上几种表现语言特色的手法外。还有多种多样手法相结合运用的。如《打连成》中描写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一段唱词:“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芫荽灯,碎纷纷;韭菜灯,宽森森;茄子灯。紫盈盈;圪柳拐弯,黄瓜灯;娃娃灯,打能能;老虎灯,多威风;龙儿灯,满身鳞;摇头摆尾,狮子灯。”整个唱段,排比、比喻、比拟、叠词兼而有之。熔于一炉,形象生动。且句句用韵,声调和谐,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三、传统剧目
在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七十多部,如:《卖碗》、《打樱桃》、《打金钱》、《卖菜》、《挂红灯》、《五哥放羊》、《探病》、《回关南》、《打连成》、《拉毛驴》、《杨柳青》、《红云》、《拜大年》、《摘花椒》、《小寡妇上坟》、《涅软糕》、《十对花》、《尼古思凡》、《小放牛》、《串河湾》、《割红缎》等。另外,还有东路二人台的移植剧目,如:《朝阳沟》、《卷席筒》、《柜中缘》、《三拜花堂》等。
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音乐、语言、剧目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论述,但管中窥豹,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与浓郁的地方色彩已全部融入其中,相信在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这朵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定会继续绽放,更加绚丽多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