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狩猎时期,已经有了武的雏形,所以又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当然这是在铁器时代之前,猿人为生存果腹,以树枝木棒当武器与野兽搏斗。到了黄帝战蚩尤,部落之间大战,必然刺激并丰富了武道的发展,这无疑是武术萌芽阶段。
而少林寺则始建于公元495年。据相关记载:公元464年,印度沙门和尚跋陀经西域来到中土。当时的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25里的五***下,少室山北麓,为跋陀建庙栖身,是为少林寺。
如果从武术萌芽到少林寺建成的年代算计,时间相距何止千年。可是,“天下武术出少林”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却广为流传,此说何来?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要从少林寺“自身”说起。
《少林武僧志》中记载:该寺最早的武僧稠禅师,在《太平广记》中,有一段颇富传奇性的文字:僧稠能跃首至梁,引垂千钧……《高僧传》亦有稠禅师……闻两虎交斗,咆声震岩,(他)乃以锡杖中解,(虎)各散而去的描述。
据《少林寺志》,宋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极盛时期,少林寺高僧福居曾邀十八家武师到少林寺演练武功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
金元之际,少林高僧觉远与擅技击、剑术的武林名师白玉峰定交,使其皈依佛门后,白师将罗汉十八手,创增至一百七十三手。他又编《五拳精要》,阐述了龙拳、虎拳、蛇拳、豹拳、鹤拳练用之法,进一步推动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后人遂尊福居、觉远、白玉峰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
到了元代,少林方丈福裕倡导武术向国外流传,有日僧邵元、大智学到少林拳、棍。他们回国后,广收门徒,传少林武术于日本。
有明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传《剑经》(棍法)于少林寺,遂有万历年间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把少林棍法列为棍家“正传”之一。其后,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进一步归纳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首推少林棍法为诸家棍法之宗。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则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少林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等率领下,奔赴沙场,勇挫敌焰,先后有三十多人为国捐躯。据《吴淞甲乙倭变志》记载,‘少林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先锋。’当时全国设有僧兵的,有五台、伏(音呆)牛、少林三家寺院,惟有少林一家慷慨赴难……”(引自陆草著《中国武术》一书)
我们只有以手加额,少林寺僧,果然不同凡响!
满清一朝,由于顾忌反清复明,曾多次严禁习武,进而火烧少林寺,使许多武僧高手离开寺院。清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反倒成了把少林寺武功的火种撒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涯海角的契机。
如果说少林寺从第一代武僧稠和尚至宋、元、明的朝代,是少林寺开了习武先河、兼收并蓄、发展壮大的阶段,而到清代以后,则是蔓延传播、武术种子撒向东南西北中的时期。虽然这种方式是在清朝统治者的高压***策下,是被动无奈的,反而催生了“天下武术出少林”的过程。
其实,天下武术出少林,最具有说服力的,并不是以上所举例的真材实料,而是武术几大门派的创立者,在功夫修炼臻于大成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少林寺较技试艺,以彰显自己创立的武功,吸引世人的眼球。如八极拳之吴钟、心意门之姬际可、螳螂派之王郎,无不如此。就连近代大成拳之创立者王芗斋,也未能免俗。在他游历大江南北之际,同少林武僧高手恒林,印证了一番武功。
这几大门派创立者如出一辙的举动,反而证明了少林寺在武林中的王者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当代截拳道创立者李小龙虽然没有到少林寺“狂妄”,可是他为求证自己的功夫,先是与全美空手道冠***一较高下,后又专程赴泰国,挑战称霸世界拳坛的泰拳这块最大的试金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历代拳派的创立者,好象都犯有“通病”――不到黄河不死心。不闯荡一番少林寺与少林高僧一试身手,就好象自己的开山立派少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少了一道最稳妥的保险,少了一张最后的通行证一样不托底。
行文于此,我不由深深感叹,当真是天下武术出少林,此言果不虚谬。
少林寺虽然是禅宗祖庭,我还是要高声呐喊:少林因为武术而美丽,武术因为少林而流传千古!
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