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目标: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30%。但“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治局扩大会议又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完成情况:由于 “”运动和“反***”运动,财***连年出现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已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 :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收入完成98%。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5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6年增长19.4%。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年―1985年)
“六五”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财***状况逐年好转;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全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主要问题:“六五”后期,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到199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粮食42500万~45000万吨,棉花425万吨,发电量5500亿度,原煤l0亿吨,原油1.5亿吨,钢5500万~5800万吨,全社会各种货运量94亿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2960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6000亿元。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年均增长l7.9%,比“七五”高l3.6个百分点。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公路新增l0.5万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新建机场12个,新增产电力年均增长9%。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体制,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初步分开,汇率顺利并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1578元,年均增长7.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达67275亿元,年均增长l0.6%。1995年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接近3万亿元,比“七五”末期增加两万多亿元。贫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6500万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
(摘自2005年10月8日人民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前十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