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膈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国彭)所著之《医学心悟》一书。原方是为***“噎膈”所设。噎即噎塞、哽噎,食物下咽困难;膈是格拒,指饮食不下,或下咽后又吐出。噎有时可单独出现,但又往往是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常常噎膈并称。噎膈的病机比较复杂,主要与情志抑郁、平素嗜酒、久病年老等因素有关。情志内伤,可致肝气疏泄失常,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伤阴;酒食不节,则脾运失常,水湿聚而生痰;年老久病则肾虚,肾阴虚不能上行濡养咽部。总之,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而病变的机理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的经络均与食道相连,故三脏功能失常,可致痰、气、瘀阻塞食道,胃气不能通降,津液干涸失润而成噎膈。《医学心悟》说:“凡噎膈,不出胃脘干槁四字。”
噎膈在临床的表现有轻重之别。轻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自感烧灼或疼痛,吞咽食物时有滞留感或梗阻感,情志舒畅可稍轻,情志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咽燥;重者吞咽困难日渐加重,持续不已,食物咽下梗阻即吐,吐物为黏液或白色黏痰,严重时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逐渐消瘦。
启膈散具有润燥降气,开郁化痰的作用,所针对的是噎膈轻症患者。该方的药物组成:“沙参三钱(15克),丹参三钱(6克),茯苓一钱(6克),川贝母一钱五分(9克),郁金五分(6克),砂仁壳四分(3克),荷叶蒂两个,杵头糠五分(一撮),水煎服。”(括号中的剂量是汤剂用量)
《医学心悟》说:“噎膈,燥证也,宜润。”故方中用沙参滋阴润燥而清肺胃;川贝母甘苦微寒,润肺化痰、泄热散结。合为君药。茯苓甘淡,甘能补脾和中,淡能渗湿化痰;砂仁壳气味清淡,行气开胃、醒脾消食;郁金辛苦性寒,芳香宣达,为血中之气药,故能行气解郁、破瘀凉血,且能清心解郁;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二经,有活血祛瘀、清心除烦之效。以上诸药共奏利气开郁、活血化痰之功。合为臣药。荷叶蒂苦平,用以醒脾和胃,宣发脾胃之气;杵头糠甘辛性平,开胃下气、消磨积块,《名医别录》谓能“主卒噎”。“卒噎”即暴噎,噎膈初期之谓。二药共为佐使。
按:本方用荷叶蒂、杵头糠是其特色,不可或缺。荷叶蒂,是指从叶柄的基部剪去叶片。其作用与荷叶同,但“其味厚于他处”(《本经逢源》)。杵头糠,即米皮糠。是粳米的种皮。《圣惠方》仅用此一味,蜜丸含化,***膈气噎塞。现代有从稻梗、壳或糠麸中提得一种抗癌物质,对移植的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180有效的报道。
又,启膈散方后注云:“虚者加人参;若兼血结,加桃仁、红花,或另以生韭汁饮之;若兼痰结,加广橘红;若兼食结,加卜子、麦芽、山楂。”可作临床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噎膈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虽然与西医的食道癌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不能等同。噎膈的范围较广,还包括了贲门痉挛、食道狭窄、食道炎等疾病。食道癌是以病理命名的,就其症状表现而言,属于噎膈病的范畴。此外,噎膈与梅核气均有咽中梗塞不舒的感觉,但前者为有形之物阻塞,故吞咽困难;后者为气逆痰阻,属无形之气,故无吞咽困难、饮食不下的症状。兹举病例一则如下:
张某,男,52岁。两年来,胸膈痞满,胃脘隐痛,空腹尤甚,食后则缓,但食入即吐,并见口干咽燥,晨起口苦,舌质偏红、苔白,脉弦细。某院曾诊为“幽门梗阻”。经中西医***未见好转。原有胃痛史。
肝主疏泄,胃主和降,肝气横逆,胃气不降,食停胃脘,故食入即吐、胃脘疼痛;气结日久,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气结则痰生,阻塞胸膈,故胸膈痞满;舌红、脉弦细者,肝郁化火,胃阴不足之象也。
治宜泄肝解郁、滋阴润燥、降逆下气之法。启膈散合金铃子散加白芍:沙参、丹参、茯苓、白芍各15克,砂仁(后下)6克,郁金、川贝、川楝、元胡各12克,荷叶蒂2个,杵头糠一撮,水煎服。
服药4剂,诸症略有缓解。知方对症。但缺荷叶蒂、杵头糠二药。嘱原方配齐二药后再服4剂,诸症状明显好转。原方继进15剂后,食入即吐、胃痛诸症已除。(摘自《古方今释》)
歌诀:
启膈散用沙丹参,
川贝荷蒂苓郁金;
杵头糠并砂仁壳,
津槁噎膈法堪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