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西缘138公里的阿坝藏羌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屹立着一个神秘的熊猫王国,吸引着海内外数以千万的造访者。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目前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野生大熊猫、一半以上的圈养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之乡”。
大熊猫这种人见人爱的世间精灵,“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改变和打动所有看见它的人”。
卧龙:拥有10%野生大熊猫
目前,卧龙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达150只,占到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10%。它们主要分布在卧龙山上的牛头山系、正河水系、西河水系三大产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卧龙部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总面积为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享有“熊猫王国”之美称。
卧龙在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坡,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卧龙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大熊猫主食竹,区内的环境、水热等气候条件完全适应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需要,为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大熊猫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保存完好的大熊猫重要原始栖息地。
卧龙东边的木江坪最低,海拔高度为1200米;西北边缘的四姑娘山为最高点,海拔高度为6250米。此外还有巴朗山、牛头山、钱粮山等主要山岭。群山环抱,溪水长流,卧龙有从亚热带到寒带山地垂直植物带谱,有发育着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流泉飞瀑、奇花异草让人留连。核桃坪有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拥有6个实验室,是观赏、了解大熊猫的好地方,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还有英雄沟、银厂沟等游览点,景色秀丽,偶尔还可见到野生大熊猫。
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
到了卧龙有一个地方是必须去的,这就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部分圈舍和半散放饲养场对外开放。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大熊猫,进行拍照等。
按国际经验,大熊猫保护采取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结合进行的策略。卧龙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大使命即是攻克三大难题,通过人工繁育扩大大熊猫移地种群数量,经野化训练和适应性过渡阶段后,最终放归大自然,以扩大和复壮野生种群,维持和提高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达到延续该物种,让其与人类共存的目的。
1990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由大熊猫野外救护转向以大熊猫生理生化、野外生态、饲养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重点的关键时刻,通过专家集体的努力,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三大难关。
从1991年至今,共人工繁殖大熊猫61胎90仔,成活77仔,成活率已连续6年达到了100%。2005年又成功繁殖大熊猫13胎18仔,且全部成活,再创历史新高,使圈养种群迅速增长至103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种群总数的55%。
目前,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已经发展到拥有近80个成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圈养种群,为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与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探索拯救处于濒危状态的大熊猫种群做出了杰出贡献。
大熊猫的幸福生活
卧龙对大熊猫实行半散养式人工圈养。修建了露天式围栏,在围栏里修建木台、斜坡和埋下高低不等的树桩,帮助大熊猫进行锻炼,大熊猫在这里每天有“体育课”。
卧龙中心的亚成体大熊猫基本都是群养的,一起进食一起玩耍。饲养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引导亚成体大熊猫抱着皮球玩耍,或者爬坡寻找食物,或者通过爬树桩来训练爬树等。成年大熊猫基本都是一栏一只,除了水泥馆舍外,外面还有一个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的人工修建的活动场所,里面有深沟、水池、树桩等。
圈养大熊猫的“性生活”也很特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透露,对于性成熟的雄性大熊猫,他们一般会安排它观看录像,学习其它大熊猫的“”,一旦发现雌性大熊猫进入期,他们会安排两只大熊猫,但为了受孕成功,常常是自然受孕与人工授精相结合。
“雄性大熊猫选择配偶的要求很高,它也愿意寻找漂亮的。”张和民举例说,一只19岁的雌性老年大熊猫,但没有雄性大熊猫对它表示兴趣,相反一只名叫“莎莎”的雌性年轻大熊猫却赢得很多雄性的青睐。工作人员晚上将老年大熊猫放进“莎莎”的笼舍冒充“莎莎”,大熊猫的视力很差,而且时是倒立行走,所以最终“偷梁换柱”成功。
卧龙有著名的16只明星宝宝。2006年2月17日,大熊猫研究中心举行16只宝宝断奶及入园仪式,2005年卧龙本部出生的16只小宝宝正式断奶,在养父母们的护送下进入幼儿园,开始它们另一阶段的生活。而现在宝宝们都已长大,最大的英英双胞胎宝宝已经半岁,近20公斤重。而最小的则是海龟美女华美的双胞胎宝宝,仅仅4个月大。
如果是有充分的野外生活经验,或者已经生过宝宝,雌性大熊猫都会自己带幼子,基本不需要饲养人员操心。但是也有很多雌性大熊猫第一次产仔,或者是生了双胞胎都需要人工喂养。有些大熊猫根本不会做妈妈,或是无力照顾两只幼仔。饲养人员只好将幼仔抱进育婴室,用配方奶喂养幼仔。有时饲养人员找来一只玩具熊,让根本不会做妈妈的大熊猫抱着,每天看录像,学习照顾喂养幼仔的方式。有的“母亲”要学两年才能学会。
在卧龙,大熊猫有一种神秘食物。这种黄色圆饼状物,每个据称都有两三公斤重。它是高纤维饲料,包含有动物蛋白和骨粉等,大熊猫最爱吃这种饲料,有“大熊猫点心”之称。
大熊猫并不只吃竹子。张和民说:“大熊猫是一种杂食动物,即使是吃竹子,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大熊猫也会选择不同地点、种类的竹子,以及选择竹子的不同部位来吃。除了竹子,我们还会增加高纤维饲料、胡萝卜等饲料喂养。”在这里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天要吃20公斤左右特地种植的竹子和5公斤左右的高纤维饲料,而怀孕和哺***的雌性大熊猫食物更加丰盛。至于亚成体大熊猫,每天都还有定量的牛奶喝。圈养的大熊猫并不像野外的大熊猫那样不停地进食,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与睡觉,这显然得益于食谱的改进。
“祥祥”放归自然
对于大熊猫而言,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在崇山峻岭的竹林之中过着不受人类打扰的生活。“大熊猫在野外长期生存”应该是我们拯救大熊猫根本的目标和原则。保护的真正目标是通过保护栖息地维持基因多样性,挽救物种在其野生环境中的生存。饲养繁殖只有在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时,才对物种保护有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设法使饲养的熊猫回归自然,才算完成了这一使命。
为从根本上拯救大熊猫等濒危物种,恢复壮大野生种群,我国***府在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发展圈养种群,以便在圈养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人工繁育的个体放归野外以补充野生种群数量。
卧龙的研究方向也朝着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方向继续发展。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圈养大熊猫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多数圈养的大熊猫和其后代返回野外,以壮大濒临灭绝的大熊猫野生种群,使大熊猫永远繁衍下去。希望到2010年至少5只大熊猫能回归大自然。
卧龙的科技工作者们把放归当作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高潮。2006年4月28日,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人民***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工作”,第一次正式放归由人工圈养繁育的、通过野外生活培训的大熊猫。这只大熊猫名叫“祥祥”。
为此次放归的大熊猫“祥祥”,从2003年7月8日起,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野外圈养场野化培训了近三年时间,作为野外放归工作的前期实验。人工食物的停止供应使它进一步适应野外生存环境,从食物寻找采集到巢穴的确定都显示出它的野性在日趋显露,对科研人员的驱逐则表明了他领地意识的初现。这只当初人工哺育成长大的动物,如今对人没有半点依恋和亲热,取而代之的是凶神恶煞地驱逐。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曾经想也近距离跟踪拍摄祥祥,但是最终被祥祥发现,很快将他们赶出了它的地盘。最终“祥祥”适应真正的野外生活。
对于这个***成人了的“祥祥”,卧龙的人们“像任何父母对儿女的长大一般百感交集”。但是他们却说:庆幸祥祥不再可爱,他不是供人玩乐的哈巴狗,而是千百年来历史延续的奇迹。
大熊猫“祥祥”的野外放归,不仅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从加强野外救护、强化人工圈养阶段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迈进,还被称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现在,世界第一只放生野外的大熊猫“祥祥”在卧龙海拔2300DD2800米的臭水沟区域已经有了野生伙伴。
(感谢卧龙自然保护区对此文的协助和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密熊猫王国――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