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去,郑海生就是一个很朴素的人。不知道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物质时代用“朴素”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是否还妥帖,但郑海生给我的第一印象确实如此。郑海生今年55岁,是普通的首钢退休工人,典型的工薪阶层,以收藏“古权”而闻名。按他的话说是“我是个有‘权’的穷人”。
说到“古权”,很多人都会不明所以,几乎都要追问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但一说它的俗称“秤砣”,大多数人又都会如我般笑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不够宽,,《辞源》中解释:“权,秤锤也。”俗称“秤砣”,属于古代度量衡中的一种。
爱“钱”变成了爱“极”
郑海生算是个老北京,自小在胡同里长大,从20几岁就开始了收藏生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接触古钱币,那会儿最吸引他的是古钱币上的文字。他曾酷爱清代咸丰钱,“泉水”(古钱收藏者)们甚至送他的一个雅号――“郑咸丰”。12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海生接触到了一枚元代古权,当时一个朋友跟他说有一个元代的“铜权”特别好,让他去看看。郑海生兴冲冲地就去了,一见到那个铜权,他就莫名地就被吸引了,自此“移情别恋”,转行开始收藏起了古权。
郑海生说。转行收藏古权,其一是那时候收藏古钱币的人已经太多了,自己毕竟是工薪阶层,有点买不动了,想提高真的有些难;其二是古权属于度量衡的范畴,而古钱币与度量衡是相通的,老人们都说,在度量衡里,最轻的是“纸币”,最重的是“砝码”;其三是相对来说,收藏古权算是个偏门,包括现在也是,藏品与一些诸如瓷器、玉器相比价格较低,比较适合工薪阶层收藏;最后一点是,我觉得古权比起小小的古钱币有着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乐趣,第一次被古权吸引就是源于它具有厚实的铜体,形制大小各种各样,虽然外表淳朴,但做工十分考究,文字清晰,计量准确,上面还有年款。在逐渐加强了对古权的研究,查阅相关书籍,对古权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后,越来越觉得,收藏古权实在是一件非常意义的事情。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多提古权文化少说我
采访中,郑海生总是在说:“多介绍一些古权的文化,少说我,我收藏的目的也是要更多地传播古权带给我们的文化。”
郑海生说,权,最早出现于东周。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其中统一“衡制”就是制作标准的“权”。权字是由唐始用的,权在汉代称为“累”,民间俗称为“公道老儿”,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瓷、陶、石的秤砣,包括后来的砝码,衡为杆,权为砣,“权衡”一词也就是这样引申出来的,比喻衡量、考虑。今天的《新华字典》则演绎为:权力、权利、权变、权术等新词,可见我国许多词语受“权”影响的之大。
权的造型多样,有葫芦形、鼓形、馒头形、钟形、元宝形、梯形、动物生肖形等,而以葫芦形、鼓形和馒头形多见。
“其实我们以前用的粮票上也有权的身影。”郑海生随手打开了一个粮票集子,在其中找到了一张粮票,面值为两部分,上半部分醒目的文字从上至下写着“半市斤”,下面横字从左至右写着“八两”,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还在沿用的“半斤八两”这个成语的由来。
秦朝为了统一计量而制定了斤两的十六进位制,关于它的制定,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天下公平”四个字的批示,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不欺不瞒,否则,短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直到1959年6月25日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说起上述这些典故和有关古权的故事,郑海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俨然一副学者风范。
人缘好是收藏的最大财富
从收藏古钱币开始,郑海生就开始结交全国各地的藏友,在圈里他的人缘是数一数二的。郑海生说,他的收藏之路,尽是贵人相助,他所说的“贵人”有同好的收藏爱好者,也有专家、学者。现在他收藏的古权大约有一两千个,这么多古权,很多是全国各地淘换来的,但他自己亲自去外地购买古权的次数实在不多,都是外地藏友们发现了,给他打电话,寄来照片,然后让他确认后,再帮他购买,甚至托运的事情都不用他操心。
郑海生说,现在就算是他看中了哪个市场上的古权,也很少自己出面去购买。在收藏圈里出名后,很多卖家都认识他了,他发现自己买东西时卖家都要抬价,“因为他们知道我专门收藏秤砣,一旦我看上的东西他们会抬高价钱,我实在喜欢就没办法,只能花比别人高的价格买。”
不过,如今他在北京报国寺青铜器馆里的“古权斋”,已经可以说是全国古权的集散地了,基本上能见得到的古权,都会被朋友先从全国各地运到他这里,等他过目后,若相不中,才会流散出去。对此,郑海生很欣慰:人缘好是收藏的最大财富,要不然我这一个月千来块钱的退休金要支撑这么大个摊子,谈何容易啊。
梦中的“马镫极”竟成真
在郑海生的“古权斋”里,一个马镫状的物件吸引了我,当我拿起它仔细端详时,郑海生顿时兴奋起来,问我,知道这个是什么吗?
马镫?我怯怯地回答。“这个叫梦想成真,哈哈哈”,郑海生说罢,孩子似的大笑起来,开心地说,这个也是权,叫马镫权,说起它来可太神奇了。有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我骑着马驮着一大捆货物去集市交换,在称重量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牧民用的秤砣都是马镫形状的。梦醒后,我就琢磨,如果真能得到一枚马镫式的权该多好。
十天后报国寺有个全国性的藏品展览会,快闭市时,一个男子手里拎着的一只奇怪的铁疙瘩吸引了我,仔细一瞧,居然是一只马镫,可是这只马镫的尺寸明显小很多,脚是根本踏不进去。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做的那个梦,难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权存在?
我拿过来过一看,这只“马镫”做工十分精细,底部呈银锭形,而且“马镫”顶部中央两面各有6颗小星。这个小小细节的发现更坚定了我收藏这枚疑似权的“马镫”,讨价还价后最后以350元将这枚“马镫”收入囊中。回去后,经过反复研究,又找了几位专家鉴定,初步判断这确实是一枚清代的权,就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权。马镫形既有游牧民族的特征,
同时也暗含“一步登天”、“五子登科”之意。当时350元买回这枚权,绝对是捡了个大漏!而且最神奇的是我做的梦居然兑现了!
青花瓷权轻易不露儿
在邦海生眼中,他收藏的古权没有贵贱之分,全都是心中的宝,但有意无意间,他也会显露出对某一件藏品的偏好。譬如一枚“明代青花瓷权”。
大概是因为和我聊得太投机了,把他聊美了,说要拿个不轻易示人且上过央视《鉴宝》节目的古权给我开开眼。说着,他小心翼翼地用钥匙打开一个柜子,从里将个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瓷制古权拿出来双手捧着递到我面前。这枚青花瓷权是万历辛丑年即公元1601年制的,重约500克。据业内专家考证,类似的瓷权只有几个, 个是隋朝的,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有两件是明朝的,一件由天津市文物商店收藏,另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而郑海生的这枚权,应该是民间收藏中的惟一了。
“这枚权我轻易是不示人的,太珍贵了,它和那些铁权和铜权还不一样,万一磕一下碰一下,就麻烦大了,呵呵”。
收藏古权最养生
采访之前,我拿了本本刊给郑海生,采访中他也一直在谈古权与养生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着《东方养生》四个字说对我来说,现在大家都讲究养生,对我来说收藏古权就是一种养生的方式。它给我带来了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收藏古权带给我的快乐与别的方式带给我的快乐是不一样的。我一前身体不太好,玩收藏能转移我的注意力,而且收藏会让人有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收藏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就会很开心,这样就有一个好心情。
人心情好了,干什么都有劲儿,精神状态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别人都吃各种补品,我就从来不吃,因为一个好的心情已经能让我“吃嘛嘛香”了,根本不需要补品。除了身体上的健康,我的性格也更加开朗了,交了很多朋友。通过收藏,越来越感觉到“度量衡”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度量衡”,做事也得有“度量衡”的原则,那就是公平、公正。像你们记者写作,在我看来,只要将“度量衡”掌握透,那些出来的自然都是好文章。
提起写文章,郑海生说,他正打算把自己的藏品整理出来,出一本专著,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度量衡”文化。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他的藏品有个更好的归宿,“古权斋”毕竟太小了,大多古权都只能放在角落里,最好能建个私人古权博物馆,那样就更完美了。
郑海生说,在别人眼里,也许这些秤砣看起来都只不过是冰冷的铁疙瘩、铜疙瘩,但在我这里它们都是我的宝贝疙瘩!我把毕生的心血都用来收藏古权了,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我更想把这种乐趣传递给更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郑海生有“权”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