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
“崛起”,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屡屡当作救国兴邦口号的词汇,近日又引发了一股不小的争论思潮。话题的核心是“大国崛起”,热议此话题的不仅有中外学者,更有街头百姓。话题的起因,是中央二台热播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一部讲述世界性大国崛起历程的纪传史,是以探讨大国盛衰之道为目的的学术争鸣,更是寻找大国和平崛起之路的导航手册,也是表达中国和谐发展的宣言书。它以优美的解说,壮丽的画面,广阔的视野 与高端的评论,带领观众走进寻找大国盛衰之谜的思想征程,更引发了观众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大国?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大国的概念。在《大国崛起》一片中,“大国”是指在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治力量行为体,其衡量尺度是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而非传统的国土面积大小、人口数量多寡等。如历史上的葡萄牙、荷兰等都是通常意义上的欧洲小国,然而它们却是近代世界最早崛起的大国。原因很简单,以葡萄牙为代表的海洋国家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启迪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荷兰建立的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则塑造了并塑造着现在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固然拥有绵长的国境线和广袤的国土,十三亿的人口,近三十年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却并不能说就是一个大国。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国崛起六大必备条件
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安定团结的国内***治局面,保证并促进了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综合国力连续几年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为自身所做的发展中大国的定位越来无法理解。笑对置疑的同时,中国仍在默默地前进,虽然中国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国,可它正在慢慢接近这个理想。何谓大国?如何实现大国的崛起?这些曾高居国家决策者案头的议题,如今也确实需要大众进行深入的讨论。因为,成为大国的现实需要民众的心理承受,成功崛起的任务更需要国民齐心的推动。
那么,什么是大国崛起的必备条件呢?我们怎样才能保证国家顺利实现和平崛起?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凭借空泛的理论臆断,借鉴曾经崛起的大国的经验,学习它们的优点,避免重蹈它们衰败的覆辙,才是最为科学的思考路径。
不论是海洋时代称雄全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近代商业世界的荷兰、首先实现工业***的英国、信仰博爱自由的法国,还是凭借铁血起家的德国、百年维新的日本、寻道***强的俄罗斯、开放包容的美国,它们崛起的缘由,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深究各大国崛起之路,结合当今世界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求得大国崛起的必备条件有六:制度、内聚力、文化科教水平、经济状况、对人的权益的尊重以及良好的国际背景和时代际遇。
首先是制度。一个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制度体系,是国家实现崛起,成为大国的核心保障。这个制度体系既包括***治制度,也包括法律制度。君主立宪制、两***制、***府对议会负责的***治制度等在英国的最早确立,保证了其国家的稳定,从而使英国成为工业***的先导,成就为独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为***治制度提供保障的法律制度,则塑造了近代的美利坚合众国。正是由于《宪法》和与其相配套的完整的法律体系,美国才能够凭借自由、宽容的精神,夺得顶极大国的荣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制度上的变革,即对新的,更适合国家发展的制度的创立。不断完善的法制建设和公民民主建设,都是对制度,这一实现大国崛起必要条件的完善和追求。
其次是国家的内聚力,也就是民众对国家的向心力。英国前外相杰弗里・豪曾讲:“国家想要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这种民众与领导之间相互信任、尊重的力量,便是一种向心力和内聚力。美国耶鲁大学知名国际关系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则更为明确地提到:“(成为大国)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内部凝聚力。”唯有具备这样的内聚力,国家和***府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工具特性。唯有具备这样的内聚力,由人民个体组成的国家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才能实现自身的崛起。中华民族正处于战略发展的上升期,让民众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团结起来,需要恰当的宣传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宣传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激励措施最具体的,便是保障公民在建设国家过程中的经济获益。一个能够带给公民福利的国家,才值得公民齐心建设。
第三是文化、教育、科技的作用。以英国的崛起经历来看,提升英国人文精神的,是莎士比亚的不朽作品;开启英国工业***大门的,是牛顿的力学定律;亚当・私密《国富论》则为英国提供了新的经济秩序。这种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生产力变革的源于文化、教育、科技的“软”力量,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然而,尊重知识与文化并不意味着将其拘束起来,制造新的宗教膜拜。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这样讲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它的思想需要创新。”这里思想上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只有***了思想,才能***文化,才能***科技,才能***传递文化与科技的教育。纵观各大国崛起的历史,也是一部强制推行教育的历史,每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教育。有学者这样说道:“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大国。”不光是历史上德日的崛起,美国在当今世界的核心地位,也得益于它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高教系统。在知识与经济密切联系的当代,教育方面的优势,便意味着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这两个核心竞争力。保证和提高既有的教育水平,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塑造一个崇尚知识与文化的文明社会,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最为紧迫的任务。
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理念是第四要素。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崛起,最外在的表现就是经济的强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使我们在寻求大国崛起之路时,不得不进行更多艰苦的摸索。历史上,荷兰曾凭借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建立,缔造了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府干预的手段,解决了自由市场制度的弊端;二战后产生的大量跨国公司,再造了被打垮的日本。资本与商品的自由流动,各国对本国经济不同程度的保护与干预,跨国公司的超国家性,都对中国经济的顺利崛起提出巨大的挑战。如何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强国道路,中国正在摸索,也正在默默取得自己的成绩。
第五个必备条件是对人权的尊重,它本身应当是贯彻于各方面工作的基本立场。之所以在此将其单列,想突出的,是保障、尊重人权的重要性。法国的崛起缘于它对人的***,《人权宣言》不仅***了法兰西,更***了世界。唯有人的基本权力有了足够的尊重与保障,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创新。唯有尊重人权,尊重与个体相连的财产权,才会有积极的商业活动与活跃的经济交往。无此,世界将永远被封在多个局限的圈子里。唯有尊重人权,尊重与个体相连的发表权和其他***治权利,才会实现真正的民主。没有它,人类社会将永远为特权阶级奴役。唯有尊重人权,尊重个体受教育和自由行事的权力,才有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一次次更新,才有了现代化工业。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世界。再造一个大国,怎能丢掉如此重要的核心?
一国实现崛起需要内部因素的决定,同时也不能离开外部因素的配合和条件互动。和平的国际环境,恰当的历史机遇,都是大国崛起之路上重要的决定因素。失去和平,不能奢谈发展,攻城略地的暴力模式早已是落伍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经济强国,科技兴国,早已经是国际行为主体崛起途径的必然选择。通过外交等途径,塑造一个和平、合作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家的内部发展与安定团结是实现崛起的重要条件。合适的历史机遇,则是指这个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吻合。逆潮流而动和游离于潮流之外均不是可取的发展路径,结果只能是失败。在积极追赶时展潮流,顺应世界变革的同时,我国也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外交***策,保护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成果,为实现大国崛起之梦而默默奋斗!
大国崛起还是漫漫长路
每个国家都拥有成为大国的梦想,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希望自己有幸成为大国之民,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纵观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良好的国际背景和时代际遇是前提。虽然一国崛起主要来自于其内部动力,但是,没有外部环境的保障怎能实现内因积累导致的质变?良好的外部环境具备了,就一定要做好内因的累积。内因中,健全制度是核心。唯有拥有完善的***治、法律制度,才能保障和促进崛起;强大的内聚力是精神动力。无此众志成城的国民精神,国家在实践崛起的过程中,便难免面临合法性危机,危及***权根本;文化科教事业的发展是保障。文化是民族的内核,更是民族国家的精髓,文化地位提升了,民族、国家方可称为真正的崛起;科学教育是崛起的推动力,新科技***的风潮更是将科技与生产力更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教育,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文化水平,更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经济生活则是物质基础。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如何实现富国安民?又如何在仓廪不实的基础上做到知书达理?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人的权益的尊重,它是人类文明终极关怀在大国崛起之路中的体现。如果人无法得到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那么,国家不仅难以拥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更不会有足够的内聚力,文化科教事业也只是徒有虚名,哪怕倡导商业,也无法真正实现经贸的自由流通。这样的国家,是断然称不上大国的!
有西方媒体称中国已成“大国”,并臆断“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强独霸的日子已经正式告终,各国需尽早适应中美主导的二元世界”。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的是,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公民权益不能受到良好的保障;“三农问题”长期困扰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没有同市民平等的公民权。农村依赖封建宗法遗俗治理;虽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仍是主导,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一直相对落后。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85%、纺织制造设备70%、石化设备80%和高端医疗设备90%到都要依靠进口,外易中的自主品牌出口额更是不到10%;虽然尊师重教的民族习惯促进了中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却流毒颇深。不说论文抄袭成风,单看进入SCI的诸多科技论文,虽然数量雄踞第四,被引用次数却只排十三。国民素质相对较低的现实,使我国的国家形象总以脏乱差为代表;虽然中华民族一向以强大的内聚力著称于世,但国民因失业、失地、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而表现出的不安稳情绪也在悄悄蔓延。这种情况下,给予公民绝对自由的人权反倒会带来许多负面作用,不尽快推动民主与人权建设又会使特殊利益集团继续为所欲为;世界看似太平,中国周边格局却并不理想。中日关系不友好,朝鲜半岛核危机,南海领土争端犹存,中亚恐怖主义渐张,印巴还在核竞赛,迟迟难以解决……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活跃的弄潮儿;这更是一个关键的机遇期,抓住它才能实现中国的崛起。***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已经阐明:“中国的发展,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崛起的大国之路注定艰难,那么多棘手的问题亟需解决。但我们深信,只要在保证和平的前提下,通过制度上的保障,文化、科教的推动,以实现人的进步,推进维护人权为目标;坚持经济为核心的战略;就可凝聚国民,最终实现国家崛起的理想。到那时,我们的国家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大国,我们也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