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与世界有了交流与碰撞,世界对中国的观察分析就未停止过。世易时移,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世界“观察中国”的角度、深度和维度也在变。“域外中国观察”系列将选取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人士“观察中国”的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展示它们对当今中国的理解和诠释。当然,著作中的某些视角和观点可能会有偏差甚至谬误,但毕竟这些观点影响着众多域外读者对中国的认知,甚至会造成他们对中国的某种误读。为了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我们不妨从了解“域外中国观察”开始。
——编者的话
中国是不是世界大国?如何衡量中国的大国地位?对此国内外学界尚没有一致看法。2013年2月,由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撰写的《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以下简称《不完全大国》)一书出版,并以其全新的研究框架、独特的学术观点和重要的***策意义而成为这一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作。
沈大伟在《不完全大国》一书中注重分析中国在全球的“横向扩展”,他从战略思想、外交、全球治理、经济、文化、***事六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发展状况和对世界的影响,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系统衡量中国全球地位的要素体系。截至目前,在国内外对中国地位的研究中,沈大伟构建的这一学术分析框架是比较全面的。
还谈不上“影响力”,
只是一种“存在”
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学者视野还是国外公众眼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将会或者已经替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力量”,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中国”也是由此论断而来。沈大伟不同意这种观点,指出这种看法过于夸大了中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是不正确的。他认为中国远没有具备一个全球大国所需要的条件,中国的经济、文化、外交、***事等在全球还谈不上“影响力”,只能是一种“存在”,所以中国只是一个“不完全大国”。
《不完全大国》一书的主体内容就是从六个方面来论证中国的“不完全大国”地位。
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
更加多样化,也可能更加两极化
沈大伟指出,中国对自身国际身份的定位,浓缩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些身份相互冲突,所以导致中国外交***策呈现不同的重点和方向,有时相互矛盾,有时互补,其重心没有放置于朝全球化方向发展,多种相互冲突的国际身份和国际角色使中国正经历着国际定位危机。沈大伟认为,这种状态是由于中国内部的不同意见将中国拉向了不同的方向。他断定,中国内部关于其国际角色的争论仍会持续,因此,中国的国际角色很可能变得更加多样化,也可能更加两极化。
中国的全球外交存在:
采取低调、坐在后排的办法
沈大伟认为,真正的大国影响世界事务、主导事件的形成和结果,但是中国“却不积极参与力***解决任何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也许朝鲜问题例外)。它不塑造国际外交,不推动其他国家的***策,也不促进全球共识”,“相反,中国在外交中总是一再采取低调、坐在后排的办法”。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北京的公开表态总是“四平八稳,缺乏实质意义”。即使在六方会谈中,中国的角色也“十分被动,起不到领导者的作用”。所以他对中国外交地位的形容是:中国在国际上只是其中一员,而不是国际上的外交大国。沈大伟还分析了这种状况的原因,认为中国外交原则仍然是规避风险、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指导,中国的外交很大程度上以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和保障国家安全为优先。
中国与全球治理:
充分融入国际体系仍是一个过程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会承担其国际责任还是坐享其成,或是选择性地做出贡献?中国会努力维护还是现有国际体系?中国会按现有体系内的既定规则行事,还是寻求建立新的规则和替代体系?北京遵守国际通用的“公共规则”,还是只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在沈大伟看来,这些问题是衡量中国对全球治理贡献的砝码。经过考察分析,沈大伟得出三点认识:第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机构和全球问题,总体上比较积极;第二,中国对西方提出的对全球治理多做贡献的要求保持高度警惕,本质上仍然不信任;第三,认为现有国际体系不平等、不公平是中国一惯的态度,中国明确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这个体系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更多的资源。所以他的结论是:中国充分融入国际体系仍然是一个过程,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它是一个不完全大国。
中国的全球经济存在:
局部经济大国
虽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商业重地,但沈大伟仍称中国的全球地位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强大。他从中国的全球贸易轮廓、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以及对外援助这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指出:中国虽然是一个贸易超级大国,但其出口仍以低端消费品为主导,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仍然落后于西方和其他东亚国家,中国拥有的领先跨国企业很少,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较差。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府发展援助虽然在增长,但仍很有限。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五大海外投资者,但其***发展援助甚至不能跻身世界十大捐助国之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内经济却面临维持就业、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挑战。所以从诸多方面来衡量,中国只是一个局部经济大国。
中国的全球文化存在:
吸引力仍然有限
在寻求大国地位的同时,中国已经认识到国际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府努力改善其国际形象,提升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影响。但是沈大伟指出,虽然中国在国外组织开展了大量文化活动,但是对于全球文化潮流的影响微乎其微,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可以忽略不计,其国际形象也在毁誉参半和负面之间徘徊。沈大伟指出,虽然中国***府致力于用投资来构建软实力,但是软实力却不是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治制度和外交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但是***治制度是中国全球化形象的一个不足之处,中国的公共外交(或对外宣传)仍然“笨拙”、“简单”,实际上阻碍了中国的软实力。“因此,我的结论是中国的软实力和全球文化的吸引力仍然非常有限”。
中国的全球安全存在:
***事足迹非常有限
随着中国国内现代化和全球参与的推进,中国的全球安全利益和存在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在逐渐扩大。例如,中国人民海***开始驶出东亚沿海区域,作为多国海***部队的一部分到索马里进行反海盗行动。但是沈大伟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事现代化成绩显著,但是中国的全球***事足迹实际上仍然非常有限。中国没有海外***事基地或海外驻***(联合国主持下除外);除网络战、太空计划以及洲际弹道导弹外,中国没有真正的全球大国行动能力;其空中和地面力量远离中国的周边就无法行动,海***远离中国的部署力量也非常有限。同时,在全球的***事足迹极其有限,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不完全大国的一项指标。
经过以上分析,沈大伟认为中国远没有具备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国所需要的条件,中国只是一个“不完全大国”,所以应该重新认识中国的崛起,正确地认识中国有限的国际影响。
应该说,沈大伟从以上六个方面对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大部分比较客观、深刻,展现了其深厚的中国研究功底。作者在肯定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的同时,也分析了所存在的局限,但是其中一些论断有自相矛盾之嫌。例如,他指出在过去20年间,仅中国就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约40%;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的出口国,持有全球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但仍断言中国不管怎么说“依然是一个不完全经济大国”;他一方面指出中国没有什么领先的跨国企业,“海外投资仅能排全球第五”,但又说“未来数年中国很可能大规模增加对外投资,现在已经开始在通信和家电等领域培育出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品牌的企业”。又如,他一方面称“中国只是一个不完全大国”,另一方面又说“中国回避自己作为世界第二大国的责任”,这种说法有夸大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之嫌。
“遏制中国是站不住脚的”
在美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就对华***策可以分为三派不同的观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现实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不可避免、不可接受的挑战,因此主张美国与亚洲盟友和伙伴一起对中国实行 “平衡”和“战略对冲”战术,以维持美国的首要地位。自由主义者比较乐观,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战后国际秩序的制度、规则、法律、程序来“规范”和约束中国并遏制其崛起。建构主义者则寻求“调适中国”,强调“社会建构”,即不仅把中国广泛纳入体系,而且要向中国社会和个人灌输国际行为准则。
近年来,美国***策中的现实主义派不断鼓吹“中国崛起”、“中国威胁”、“中国将会统治世界”,要求对中国实行“先发制人的遏制***策”。对此,沈大伟予以严厉批评,认为这种***策“既愚蠢又危险”,“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他指出,持这种看法的人完全脱离现实,恰是中国已经融入国际体系,导致中国不能被遏制。况且遏制中国这样的国家,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和配合,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应美国的需求一道遏制中国,因为与中国保持商业往来获得利益、与中国相互依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所以“遏制中国是站不住脚的”。沈大伟还指出,担心一个“侵略的”、“威胁的”中国是没有必要的,“中国永远也不会统治世界”,中国追求的只是繁荣、安全、受尊重并能够留在自己的地理文化轨道上,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核心任务。
沈大伟主张继续坚持融合战略,继续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制度、规则、法律和规范。他说:既然中国“已经坐到了桌边”,正式成为“俱乐部一员”,那么就需要调整战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规范中国的融入。不仅要更广泛地把中国纳入国际体系,而且要向中国社会和个人灌输国际行为准则,尤其是在民间社会、媒体、法治、***府透明度、人权和全球治理等关键领域开展一系列训练计划。人们接受了这些基础规范,自然就会遵守国际机构所设定的规则。
总之,无论《不完全大国》一书所提出的观点能否为国内外学界广泛认可,它对于反驳新世纪以来甚嚣尘上的“中国”、促进美国和西方社会正确地看待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更加多维的视角。
关于沈大伟(David Shambaugh)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中国***策项目主任,国际公认的研究当代中国、美中关系、国际***治和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的权威专家。
沈大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1977年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获得东亚研究学士学位,1980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获得国际事务硕士学位。1983年~1985年,作为第一位在中国学习国际***治的美国学生,在北京大学国***系学习并进行博士论文《中国美国问题专家对美国的认知》的研究,之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治学博士学位。
沈大伟有丰富的任职履历。1977年~1978年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局担任行***助理;1987年~1988年担任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项目的执行主任;1988年~199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治系任教,1991年~1996年担任《中国季刊》主编;从1996年起他开始担任埃略特国际事务学院中国***策研究项目主任,并兼任布鲁金斯学会外交***策研究项目、东北亚***策研究中心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同时,沈大伟还担任多家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并且是众多机构的顾问,而且还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世界经济论坛、亚太安全理事会等许多国际重要机构的成员。沈大伟先后在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印度、日本、新加坡和俄罗斯的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
沈大伟著述颇丰。他已撰写、主编30多部著作,发表200多篇文章和社论。主要著作有:《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2013)、《中国***:收缩与调试》(2008)、《中国的***事现代化:进程、问题与前景》(2003)、《美丽的帝国主义者》(1972~1990,1991)等。其主编的主要著作有:《纠缠的大国:美国和中国》(2012)、《对中国未来的国内和国际挑战的***示》(2011)、《美国、欧洲与中国的关系》(2008)、《亚洲国际关系》(2008)、《中国观察:欧洲、日本与美国的视角》(2007)、《中欧关系:认识、***策与前景》(2007)、《权力转移:中国及亚洲的新动态》(2005)、《现代中国国家》(2000)、《中国不稳定吗?:因素评估》(2000)、《中国***队的未来》(1999)、《中国读者:改革开放时代》(1998)、《中国对外***策:理论与实践》(1996)、《***:一位中国***治家肖像》(1995)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沈大伟:中国——不完全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