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的人生高度,几乎可以用中国深海潜水器的下潜深度来衡量。
300米、60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可以说,中国载人深潜每前进一步都有他的杰出贡献,他的梦想随着潜水器的下潜不断深入到更深的海域。
世间能有多少这样厚重的人生呢?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鬓发染霜,从普通的舰务兵到世界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贯穿徐芑南整个生命之线的只有一条——深潜!让祖国的潜水器潜入海底,去领略那充满奥秘的海底画卷,去探寻那无穷无尽的海底宝藏。
一、心怀强国之梦,践行报国热情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当年在视察海***舰艇部队时,为海***写下了令人振奋的题词。
就在这时期,17岁的徐芑南如愿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热门专业”——造船系。
在国难中成长起来的徐芑南,和他那个时代的人一样,心里都装着一个强国梦。造飞机、造坦克、造***舰,是当时很多年轻学子的理想,徐芑南也不例外。1956年,当他有幸入选国家第一批为未来海***舰船装备研发而培养的设计人员时,他就知道,这一生将与舰船、与大海分不开了。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船舶研究所。本来他的毕业设计做的是“水面舰船”,由于工作需要,他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这一下,徐芑南的事业从水上“潜入”了水下。但是此前徐芑南从没见过真正的潜艇,他所有关于潜艇的知识都来自于书本。这时,国家要求干部下连队当兵,于是,他就主动请缨,前往潜艇基地。
在潜艇基地,徐芑南的第一个活儿是“舰务兵”,每天的工作就是管潜艇上的几个阀门和一个水泵。其余时间,他也没闲着,在征得艇长同意后,在潜艇上跑前跑后,把潜艇的各个舱段都摸了个滚瓜烂熟。一个月飞快地过去了,为了进一步学习潜艇知识,他又要求去其他几个潜艇和潜艇的修理厂实习。
一共三个月,至今回想起来,徐芑南仍然觉得这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我终于知道的是什么,该怎么干了,连看***纸的感觉都大不一样了。”从此,徐芑南就梦想着能够做出世界上最领先的载人潜水器,为我国海洋科考开辟更广阔的领域。
“感谢那个时代。”徐芑南说,新中国的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参与了圆柱耐压壳结构设计研究的引进、仿造、消化的整个研制过程。从行车指挥,到设备安装,到实验测试,再到写分析报告,一路走来,他成了所里的“多面手”。人在磨炼中总是能成长得很快,在实践的过程中,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性想法。
二、拾起昨日梦想,整装重新出发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对潜水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徐芑南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000米、7000米;其类型有载人、无人,有缆、无缆;其控制方式由载人手控、带缆遥控,发展到无缆智能控制。
而唯一让他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完成大深度的载人深潜器。
1996年,带着遗憾,花甲之年的徐芑南办完了退休手续,他以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就此搁浅了。
然而,希望往往出现在拐角处。
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在中国大洋协会的组织下,国内科技界和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与有关领导进行深入探讨后,终于达成了研发载人深潜器的共识。在立项前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列为“863”计划“十五”期间重大专项,我国由此打响了一场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蛟龙”号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
带着责任,带着希望,拾起曾经搁浅的梦想,这位66岁的老人整理好行装,向着深海重新出发。
“蛟龙”号立项之时,我国曾研制过的载人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深。从600米到7000米,这是一道很难跨越的天堑。为了跨越这道天堑,徐芑南带领近百家科研机构精英组成的攻关团队,开始了“蛟龙”号的研制之路。
经过5年多的努力,曾经无数次在***纸上、脑海里、梦里见到的潜水器,终于完成了总装,成型“出炉”了。
“他就像是我的孩子,我看着他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徐芑南说。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74岁的徐芑南坚持和大家一同参加。他说:“严格来说,总师是必须上潜水器下潜的,大家为了照顾我身体,我已经没有尽责了。”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徐芑南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
从50米到1000米,从3000米到5000米……一次次海试成功,宣告了我国载人深潜水平步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如今,“蛟龙”号又一次起航了,向着7000米深海下潜。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徐芑南:向着深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