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养生专家洪昭光教授曾以各种养生讲座和养生书籍轰动一时,在医学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那么洪昭光的养生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可以当成健康养生的“不二法门”?今年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医特诊部特邀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室主任潘朝曦著的《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一书,对洪昭光的诸多“养生理论”提出了挑战。就读者关心的话题,笔者专程采访了作者潘朝曦。
记者:洪昭光的养生讲题《让你活到100岁》,也常用《怎样活到100岁》《活到120岁不是梦》为题,题目非常抢人眼球。把人们渴求长寿的情调得很足,洪教授又是用简单的数字处方,简单的生活方式,就能解决人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难题,甚至将他演化为运动,并且健康运动越来越火,欲罢不能。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朝曦:然而严酷的现实是,能活到百岁者始终是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美梦大多被现实击碎。而洪昭光教授竟然能让你活到100岁,那么按洪昭光教授的话去做是否就能活到100岁,我看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其一,人类在长寿方面的研究多年来进展不大;其次,寿命长短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因素。社会虽然较之古代有很大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农村中很多生了大病重病的人只能束手待毙。中国在贫困和疾病中挣扎的人还不少。这些人难道仅仅读了洪昭光的书就能活到100岁?二是遗传因素。寿星之家寿命都比较长,显然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有缺陷者,也严重影响寿命。遗传,在中医解释为禀赋体质。禀赋体质受之于父母。后天调养固然重要,然而人就像设定好发条的钟,走到一定时间钟表就会停,长短各有定数。如不善调养,就如加快时针走速,总时数就会更短。三是环境因素。古人早就认识到,人生活所处的环境对人寿命的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即使科学不断进步,人类寿命也很难达到100岁,至少在未来的一个世纪内不会成为现实,本世纪出生的人平均寿命至多85岁。洪昭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影响人寿命的多种因素,把人没能活到100岁归结到仅仅是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或对膳食、活动方面的无知所致。良好的愿望:人人都活到百岁,然而就把诸多与寿命有关的问题给忽视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记者:洪教授套用***治口号,提出养生格言,既便于记诵,又颇有煽情鼓动作用。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作风”、“四个最好”等,还提出 “一、二、三、四、五”的生活方式等。您怎么看?
潘朝曦:先说洪教授提出的“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乍一听,此话似乎有些道理,细想想就会觉得这关系到人生观、对人生的态度。人活着为了什么?我认为国度不同,人的职业不同各有不同中心,当前我们的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各级***府领导人应以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领导工作。当兵的应以保家卫国为中心,学生应以学业为中心,各行各业也应以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心。试想一下,我们国家和国家***府各级领导人整天想着、干着都是为自己健康,当兵的训练、站岗、值勤也念念不忘自身健康,各行各业天天上班看着健康书、听健康讲座、讲健康话题,学生天天念念有词背健康格言、上健康课,这社会还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吗?国家还成为一个国家吗?如果用归谬法都可以导致荒谬的结论。
洪教授在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同时还提出“以预防为主,花一块钱就可以预防疾病”的理念。如何去防?洪教授提出防心血管病就是要人提前吃药,我认为这个观点太过于绝对,眼光和思路也太狭隘,他把多途径简化成一条途径,把诸多重要的相关因素都忽略不计。作为鼓动,调动情绪,洪教授堪称是一位宣传家,但作为医生,对待一个人只有一次、不能重复的生命怎么可以如此草率!防是多方面的,严格地讲,防病应从出生开始,从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七情六欲多方面着手,哪能单靠吃药呢?预防有时要花钱,有时不需花钱,有时还能生钱(带来效益),有时要花大钱(如改造环境等),不一而足,怎能说预防仅靠花小钱去吃药呢。
记者:洪昭光教授还有两个基本点,也流传很广。
潘朝曦:如果是要告诫人们不要整天沉湎于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关乎个人利益得失的事“要潇洒一点、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人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小利,这倒是对的,但问题是洪昭光要人们不计较的小事,这小事到底是否小事,这就值得商讨了。小事和大事是比较而言。好多大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能全不注意、计较,因为有时小事也会酿成大事,《今古奇观》有因一分钱而酿成生死大案的故事。
记者:洪教授提出“三个半小时”的运动和休息方式。按洪教授说,就是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中午睡半小时,晚上6~7时慢步行走半小时。您认为如何?
潘朝曦:我总的感觉洪教授的结论还是太机械太武断。如“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如果不分老少、强弱,早上运动皆以半小时为限太机械刻板。我认为体弱者恐怕不能坚持半小时,要弱者或患病者甚至有不宜运动者,如果都要求统一去运动半小时,更欠科学。年轻者身体适宜者,有的运动要超过半小时,晚上慢步行走亦如此。至于午睡也要灵活。很多国家的人没有午睡习惯,就我国国情,也应酌情依人而定。如就季节而言,夏令夜短眠迟,宜午睡以补足睡眠;冬令夜长眠足不午睡也行。又如就作息时间而言,晚上下班迟或夜间工作者,宜午睡补充。夜晚睡眠欠佳者,也宜用午睡补充。有的人午睡后夜晚反而不易入睡,洪教授不是说“老年人晚上睡得香,可减少心肌梗死、高血压发病率”吗?这种人还宜午睡吗?我认为就人生命规律而言,成人睡眠每天8小时左右,老人可能短些,睡眠以充足为宜。中医又言“久卧伤气”,可见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对健康均是有害的。此外,有关午睡,有人这样说:“据有关研究认为,年龄在64岁以上,且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人,血压过低的人,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人,特别是因脑血管变窄而出现头昏、头晕的人不宜午睡。这是因为,睡眠时心率相对缓慢,脑血流量减少,容易使人出现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造成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其他疾病。”对这观点,我赞同。就是说,是否应该午睡,应因人因时而异,如统一规定,人人都去午睡半小时,恐怕有的人真会睡出大问题。
记者:按洪昭光“一、二、三、四、五”的养生方式,“一”是每天喝一杯牛奶;“二”是每天250克~40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5~8两主食;“三”是每天3份高蛋白食品(一两瘦肉,一只大鸡蛋,二两豆腐);“四”是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是500克蔬菜。这里面有科学道理吗?
潘朝曦:先说“一”,人人是否每天都应喝一杯牛奶,对此我有专文以“举国饮奶,拯救民族”为题表述自己的观点。至于说“二”,这“二”是怎么来的,我一直不明白,这是个机动数字,均与“二”字无关,人的主食定量这样规定就太机械死板了。人有不同的年龄段,主食需求量就不同。生长发育期,正值长身体时期,人体各种营养需要量大,主食量定为250克~400克,很多人就不够,妇女怀孕期亦是如此。坐着不动和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者的主食亦不一样,小青年一场球踢下来,或是干重活的工人和农民,有的人一顿就需要300克~350克,足证主食需要量是因人而定,即因人的年龄、体型,工作性质,季节,是否怀孕,是否发育期,甚至人种而定。因此这“二”的规定就毫无实质意义可言。
再说“每天三份高蛋白”,洪教授特地加括号说明,是指“一两瘦肉,一只大鸡蛋,二两豆腐”。天哪!食谱怎能公式化规定呢?洪教授大概发现这是个问题,所以在正文中对箴言的内容又加以补充:“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二两鸡和鸭,或者半两黄豆”,还说:“人吃鱼越多越好”。换一句话说,每天饮食鸡、鸭、鱼、肉不可少。现在我要问的问题是:其一,是否人人每天都必须吃鸡、鸭、鱼、肉,或鱼吃得越多越好,且按“三”这个定律荤、荤、素一样不可少?调查下来结论是否定的。先是国际上的调查,全世界的长寿地区都在无钱地区。那里的人们每天吃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粗茶淡饭。其二是人群调查,大家知道,僧尼是不吃鸡、鸭、鱼、肉等荤菜的。据台湾的有关调查,僧尼的平均寿命就高于非素食的一般大众。其三是我国长寿地区的调查,巴马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其百岁老人长寿率高达31.4/10万,居世界之首。据有关调查,这个地区人营养的主要来源均为谷物。巴马地区“食物日平均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为谷类178.2克,薯类14.3克,豆类21.3克,禽肉类31.4克,蛋类3.6克,水产类6.2克,***品类0,蔬菜类202.4克,鲜果类10. 3克,油脂18. 2克,食盐3. 56克,其他26.4克。由此可见优质蛋白食物摄入量明显偏少,特别是***品类,除豆类制品有供给量优势外,蛋类、水产品供应也严重不足。主食进食量、油脂和食盐的摄入量相对满意”(见《广西巴马长寿村80岁以上老人营养状况及慢性病调查》)。巴马人每日摄入的水产品仅有6.省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作者潘朝曦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