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篇1
《观察,观察,再观察》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名言。其中,给我最有启示的是巴甫洛夫所写的一句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 在观察时,我们必须一心一意的去观察,而不能观察几天,休息几天。要连续的观察,不能半途而废!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幼年热爱观察昆虫。第一次在田野里发现了一位“歌唱家”——纺织娘。第二次在放鸭时,把鸭子赶走了,自己却留下来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第三次无意中捉到了一只小甲虫,在观察小甲虫时,法布尔发现了这只小甲虫比樱桃还小,颜色比蓝天还蓝。后来法布尔被父母打骂,可是父母的打骂没有打垮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最后,法布尔终于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英国的著名科学家牛顿在一次休息时,他身边的苹果树上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到了他的头,这时牛顿就想:苹果为什么往下面落?而不是往天上飞呢?后来,牛顿就一直观察,一直研究、最后终于发现了为什么是往地上落,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原因,才导致苹果往地上落,而不是往天上飞的真实原因……你看,这些有经过观察的人。在一直观察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吗? 我们知道,只有观察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没有坚持不懈的观察,我们就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我们观察一天、两天后又停止观察一天、两天,这样也是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 我们要铭记巴甫洛夫写的这句名言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只有坚持不懈的观察,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没有坚持不懈的观察,就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观察篇2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学生认识自然,获取知识,提高素养都是从观察开始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始终重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提高观察能力。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爱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知觉等感知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是现代科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题。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启发和鼓励他们去观察。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特点,通过学生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1.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着手,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容、原理、规律,创设一些显而易见和形象直观的小实验、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学习物质密度时,可设计“钢球沉浮”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演示“白纸变红字”的实验;学习缓慢氧化和燃烧时,设计“不点自燃的灯”的实验,即课前先在一酒精灯芯上滴几滴饱和的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然后盖上灯帽,实验时只要拿开灯帽,灯芯立即燃烧,盖住后又熄灭;学习浓硫酸性质时,可增设“魔棒点灯”的小魔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演示,一次又一次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实验,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许多演示实验,如阿基米德定律、欧姆定律、平面成像、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等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来完成。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经历整个实验过程,真正体验到实验的艰难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的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构建起正确的概念和规律,积累了参与实验活动的经验。
3.通过课外实验,拓展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在课堂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课外实验。如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玩具、瓶瓶罐罐等,变废为宝,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仪器,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把学生的实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从而真正起到增强观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启迪智慧的作用。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会观察的能力
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仅凭对观察的兴趣,要从观察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等多方面的理性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的目标,充分调动眼、鼻、耳、大脑等感官积极参与,对提高观察的质量、培养观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1.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活动。没有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会造成顾此失彼。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前,要让学生知道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的顺序和要点。如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写出观察结果。
(1)点燃前的蜡烛(形状、颜色、气味、软硬等)。
(2)蜡烛燃烧时(状态变化,烛焰的颜色与气味等)。
(3)烛焰吹灭后(你在灯芯上方看到什么,闻到了什么气味)。
(4)蜡烛燃烧变短(请查阅相关资料,回答它跑到哪儿去了)。
2.明确观察目标
心理学的知觉规律表明,有了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去感知事物,注意力就能集中地指向有关的事物,知觉就会清晰、完整。由于学生的观察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因此观察往往从好奇出发,容易浮光掠影或者被新奇但非重要的现象所吸引,从而忽视了观察的重要方向。例如,在观察鲫鱼的形态特征时,学生往往只观察到鲫鱼的外形、鳞片、运动和呼吸等,而很少有学生能观察到鲫鱼身体中感知水流的侧线。原因很简单,学生在观察鲫鱼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因而造成观察的片面性。事实足以说明,观察目的不明确,就会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观察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3.拓展观察范围
所谓“观”,是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接受各种信息,包括耳闻、目睹、手摸、鼻嗅、舌尝等。“察”就是考察,了解事物时用脑积极地分析、思考。因此,观察是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参与而完成的一项复杂的活动。实际上,仅靠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在两个简单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因此,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还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例如,掌握托盘天平、显微镜、放大镜、电流表、电压表等一些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可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观察的范围,增强观察的可靠性、真实性。
4.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对观察结果的反映,是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通常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形记录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例如,在观察指纹的活动中,采用的是描述性记录法;在使用酒精灯的活动中,用的是表格记录法。因此,在每一个演示实验中,教师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并记录;在学生的每个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完成实验报告。同时,在组织的每一次探究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观察和记录的具体要求。这样,把做好观察记录这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实验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三、继承创新,树立学生善观察的品质
1.观察要有细心的态度
课堂上我曾经演示“用中指蘸取某种溶液,而后用舌头去舔食指”的实验,结果有95%以上的学生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因此,观察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例如,奥斯特是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科学事实,指出研究的问题,发现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证据和信息。
2.观察要有积极的思维
观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而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论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时思维必须同步进行,如果忽视观察时的思考,那么观察到的材料再多也是笼统的、模糊的、杂乱的,这样既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时如果只把它看成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就不可能有万有引力理论的形成。又如,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焦耳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内容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活动得出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应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和在思维中观察。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事物,逐步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3.观察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观察,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哥白尼为了写出《天体运行论》,整整用了36年时间观察天体运动;“四季形成”则是通过长期的天文观察、记录,发现地球在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上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对许多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观察,才能实现观察的目标。例如,“铁钉生锈”“种子萌发”等许多实验活动的观察都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月相变化”的规律认识,则要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的观察活动才能得以验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学生的知识丰富了,终能掌握其规律,发现其中的奥妙。
4.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观察结论批驳了“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的说法,证明了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更不能由目前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产生,只能通过繁殖产生。由此说明,科学的结论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得出。因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分重要。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认真观察;怀疑自己的眼睛,反复观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多角度观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技能的基础,更是培养科学精神的精髓。
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我们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观察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力,逐渐使学生养成爱观察、会观察、善观察的习惯。
观察篇3
习作要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了吗?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再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拓展思路
写观察日记,涉及的内容无所不包。它可以是你一天中觉得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也可以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是你读的一本什么好书,看的一部好电影、电视……只要你留心观察,这些事件中往往蕴藏着许多新现象,如夏天穿白衣服比较凉快、晚餐吃得太饱影响睡眠、数学题有几种解法、玩魔术的秘密……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感到新奇的,都有价值,都值得一写!
习作提示
写观察日记,最重要的是观察。
1.观察方法要正确。在观察时,你不仅要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去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而且要用脑思考、用心体会……对事物了解了,日记才写得真实具体、形象逼真。
你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如古诗《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法。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情景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而达到最理想的观察效果。
2.观察顺序要明确。事物总有它的顺序,有它的发展过程,我们在观察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早中晚、先再后)、空间顺序(由外到内、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自前向后、从中间到四周)、主次顺序(从主到次、从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由局部到整体)、类别顺序(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由静到动)等。另外,你的“发现”也有一个过程,先观察到什么现象,再由这个现象思考到什么问题,然后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获得什么新发现……必须有清晰的思路。
3.日记格式要规范。最后还须提及的是,我们刚刚学写日记,一定要注意格式。观察日记,一般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年月日、星期几、天气情况。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观察到的情况。如果要写的内容多,你可以一个内容写一个自然段。有的日记还加了标题,但也可以不加。至于篇幅,日记确实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千万不要为了拉长篇幅,去没话找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