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计划范文精选

优才计划篇1

对许多内地人来说。拥有香港绿卡比较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享有100多个国家免签证。但是通过香港的优才计划移民香港却并不容易。

“能够成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人我很荣幸。今后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香港。”

2006年11月27日,郎朗向香港入境事务处递交了相关申请证明,这个浑身充满表演气质的钢琴演奏家从此成为香港居民。

郎朗在香港入境处的那张招牌式的笑脸,第二天便出现在内地各大报纸上。很多人通过这条新闻才知道香港***府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简称优才计划)。

让特区***府感到尴尬的是,拥有梦幻般开局的优才计划并没有如他们设想中那般顺利。从2006年6月推出到今年10月底,入境事务处只收到1071份申请,最终通过申请的,只有238名。这与特区***府当初“利用该计划每年引进1000人”的设想相差甚远。

郎朗效应是一大败笔

“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在香港传媒人吕丘露薇看来,这样的安排会让很多人觉得优才计划的门槛太高。“其实如果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成为第一个,媒体同样会有兴趣的。”

优才计划有两种计分方式。一种是成就计分,为“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准备,申请人曾获得杰出成就奖(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或申请人可以证明其工作得到同业肯定。或对其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例如获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

郎朗的申请即属于成就计分获得批准,李云迪和章子恰不久亦步其后尘成功入港。

成就计分之外,优才计划还有适合普通人的综合计分方式。通过对申请者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五方面条件的考核,申请的人士。在预估其个人资历已达到最低及格分数条件下,可提交申请。最新适用的最低及格分数为80分。

吕丘露薇认为,媒体对适用成就计分的明星申请者的追逐,给公众塑造出一种印象,“当你考虑这个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名气。”而很多普通人可能会符合综合计分的资格。也会因此望而却步。

优才计划的前世今生

香港历来是个移民流入地。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大陆移民构成了香港人口的主体。但80年代中期,从中英谈判定下香港要回归中国开始近10年的时间里,香港达到了向外移民的历史最高峰,数以10万计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

1997年后,曾出现小规模的人才回流。“但回来的那些,基本是在海外境遇不是很好的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告诉《新世纪周刊》,在回归后的很长时间里,香港一直面临人才荒的问题。“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又有很多高职位找不到人。”

特区***府引进人才的计划始于1999年。这年12月,面向全球的“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出台,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2003年该计划取消。

两年后,特区***府又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该计划针对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所设,申请人必须具备这两个行业的专业技能,并且获得本地公司聘用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的职位,且申请成功者只能单身来港。

“在当时,大陆这样的人才非常吃香,就业非常好。工资也很高,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去香港呢?”陈丽君说。

在经历前两次不太成功的计划后,香港***府在2003年推出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对于专业和名额,计划未作限制。但该计划严格按工作岗位引进人才,只要香港雇主在本地找不到能为其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可由雇主向入境处提出申请从内地引进人才。被香港老板招过去的内地人才,还可以将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带到香港定居。

这一次,灵活而人性化的计划终于取得成效。到今年8月底,顺利通过该计划申请的共有17856人。引进的人才,则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教育行业,占了56%:商贸和金融服务人才各占10%和7%。

“计划每年获批准人数都在递增,基本上只要提交申请大都可以过。每引入这样一个人才,就可以给香港社会创造2.9个就业机会。因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陈丽君说,这是个很成功的人才引进计划。

“严格按照工作岗位引进人才计划有局限性,那就是缺乏灵活性。”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陈咏梅这样解释出台“优才计划”的原因:“有些内地优异人才未必希望在香港找一个固定的工作,很多还可能开公司创业,为此去年我们推出了全新的‘优才计划’,让内地人才先来港熟悉情况,再决定找什么工作或者创业,缓冲期可以有一年之久。”

香港特区驻京办事处主任曹万泰也向《新世纪周刊》表示,优才计划是一个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长期性计划,实施之初必然有一定的探索阶段。“另外,别忘了。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只针对内地,而优才计划是适用于全世界的。”

香港给人才的馅饼不够大

“在内地移民市场上,把香港作为首选目的地的人并不太多。”凯胜移民留学集团移民顾问庄凯芳认为,由于地寡人众和低税收造成的相对低福利,香港的移民***策在国际市场上显得“不太有吸引力”。

庄凯芳将优才计划的目标人群定义为: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青壮年(25~35岁)。“显然这些人在哪里都会活得很好。”

曾有不少客户向庄凯芳咨询移民香港及优才计划的情况。在了解到该计划的细则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

“能达到80分及格线的人有不少,但关于一年内必须要找到与其专业相关工作的规定,还是让他们感到有点没底,后顾之忧太多。”庄凯芳说,相比之下,加拿大等国的技术移民***策,并无如此“苛刻”的规定条款。“你一个博士生去了那儿给人刷碗,也没问题,只要你能活得下来。

庄凯芳说,在公司的移民业务中,美国加拿大的移民覆盖面很广,“随便一撒网,一百个人申请,可能有二三十个合格。香港这个我跟你说清楚之后,你还会想要去吗?”

庄凯芳认为,优才计划对申请者比较大的吸引,应该是享有100多个国家免签证的香港绿卡。但获得绿卡的前提是:必须在香港连续居住7年,方可提出永久居住权的申请。

“实际上这个很简单,”庄凯芳说,“只要你找到一份香港的工作,雇主会让你通过工作签证,比如多次往返的方式拿到身份证。在香港连续工作7年,也可以同样申请永久居住权。凤凰卫视里的很多元老们,都是这样拿到绿卡的。有雇主就行,不一定要通过优才计划。”

对于优才计划出师不利的原因,庄凯芳认为问题并不出在宣传上。“投资移民获得很多收益,民众就是口碑,一个人申请成功以后会带动他身边的很多人。雪球会越滚越大,根本不用广告。如果优才计划真的做得很好,很对申请人胃口的话,现在也应该很火了吧。”

优才计划篇2

这不是大事记,也不是编年史,但我们看见或是记住的,却只有一些众人皆知的名字,以及他们在这场历史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就如同历史书后的年表一样,记录下的永远是重要的事情:

2006年11月27日,内地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成为香港“优秀人才计划”引入的第一人。

2007年1月15日,波兰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冠***得主李云迪以“优秀人才”的身份成为香港居民。

2007年9月,内地女星章子怡成为继郎朗和李云迪之后,又一个通过“优才计划”变身香港人的内地明星。

……

然后呢?省略号代表的不是省略、不是更多,而是无知……对于这个计划的无知。笔者自问不是一个冷对历史和时事的人,可是对这个香港的“优才计划”,却仅仅只是从娱乐版中才听说有关它的信息,仅仅是因为章子怡和李云迪这些名字。在这样一个充满娱乐精神的时代,明星效应似乎放之四海皆准,明星就是最好的广告,明星就是号召力!就像公鸡中的战斗机一样。哦也!

但是,在人才引进上,这样的理念正确么?章子怡大旗一挥,又有多少人影从呢?或者说,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其实有这个能力影从呢?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港府定下的是每年1000个的入港名额,但一年下来,收到的申请仅仅只有900多份,而获得批准的人只有可怜的两百多个。

1000个名额,可以看出港人对这个计划抱有多么大的希望,可是结果却有点像泼在火炭上的凉水,声音很大,但得到的只是一阵烟而已。难道是入港的门槛太高?笔者专门登录了香港入境事务处的网站,查找***最权威的入境要求。要求一共包括年龄、财***要求、良好品格、语文能力和基本学历等五个方面。对于中华大地上修炼多年的博士、教授来说,这些要求并不是很难,这还不算那些出过国、镀过金的海归、海待们。可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是面对全世界的人才计划却仅仅吸引了九百余份申请(而且大多数不合格……),不能不让人有些诧异。难道是香港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那更加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经济发达、物质生活丰富、法制健全,而且可以自由来往于多个国家的地方,估计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它无法抗拒的魅力。那么,问题在哪儿?

有媒体认为是宣传不力,看起来香港入境处的官员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已经决定加强宣传,特别是在内地的宣传。所以,有了章子怡。说真的,章子怡的名气的确比两位钢琴家来得要大,毕竟在内地看《英雄》的人比听钢琴曲的人多。但是好像结果并不怎么样。

有句话叫一言惊醒梦中人,香港记者闾丘露薇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认为:“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因为郎朗的经纪人通知了媒体,这个第一人来领身份证,马上引发媒体的争相采访。其实如果是一个并不这样有名的人成为第一个,媒体同样会有兴趣的。而现在,会让大家觉得,这个计划的门槛实在是太高,而且也让媒体给公众塑造出来一个印象,那就是,当你考虑这个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名气。先是郎朗,之后是李云迪,最近又是章子怡,这样的明星太多,自然会让普通却是符合资格的人却步。”

或许不用再多说什么,只需要一个故事来结束我们的这篇文章,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名士郭隗讲给燕昭王的故事:

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却有人送了一匹千里马的马骨来。国君大怒,想要斩了那办事之人。但身边谋士劝他,不如反以千金赏之,以昭天下国王的爱马之心,其后还特意筑黄金台以葬马骨。事后果然天下之士争以名马献之。

优才计划篇3

在对外推广上,香港***府推出“热情香港,好客之道”吸引内地游客,但实际上是“好财之道”;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新加坡的宣传语“迷人之都,无限机遇”,可谓“好才有道”。

张新宇在回归前就频繁穿梭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直到去年香港推出优才计划之后才以优才身份拿到香港身份证,成为一个香港人。

张新宇是2006年7月香港特区***府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来,第一批以“综合计分制”来港的“优才”,而同时期来港的“优才”郎朗和李云迪则是以“成就计分制”来港。让郎朗、李云迪、伏明霞、章子怡等人成为香港人,为香港增色不少。

不过,前不久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优才计划推出以来的各项资料以后,人们开始检讨香港优才计划的成败得失,并关注香港人才***策的困境与隐忧。而差不多同时,今年10月13日,“联系新加坡――迷人之都,无限机遇”的展览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是欢迎中国人才去新加坡读书、生活和工作。新加坡招揽人才的积极、开放、热情给人印象深刻,让与之竞争的香港优才计划相形失色,而香港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才隐忧。

238名优才获批来港

香港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14个月内,入境处只接获963宗申请,较每年1000个配额还要少,而且最后只有238人获批来港。入境处归咎申请人数少是因为宣传不足,并强调优才计划“重质不重量”。宣传不足之外,香港优才计划的实施策略也是很大问题,香港媒体人士闾丘露薇指出,“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因为这让内地人觉得优才的门坎很高。

一直推动内地与香港媒体交流、促请特区***府成立“两岸传媒公关组”的戴庆成认为,香港***府部门对内地媒体不重视,导致内地民众对香港有很多误解,他说,“不要以为内地人才会送上门来。”

在已批准的200多个优才中,金融会计业和信息科技业人才占到八成,这些人中不少有过与香港打交道的经历,对香港比较熟悉。对于张新宇这样的金融从业者来说,香港发达的金融环境自然具有吸引力,但张新宇更看重的是香港的法治,他说,在香港,只要你符合条件,依法办事就可以,不用下题外功夫。

不过,在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高端金融、信息人才看来,香港的发展空间远远不能与一日千里的内地市场相比。在北京、上海,他们的年收入已达百万,可与香港看齐,但是生活成本却远低于香港,而且在社会上地位也很高,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是“过着人上人的生活”,生活享受的水平要超过香港百万年薪中产。香港本地学者对此有清醒认识,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关焯照就认为香港对优才毫无吸引力,难跟机会无限的内地“抢人才”。

当然,收入不是全部,香港还有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香港的护照被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免签,甚至强过英国海外护照BNO。这也是--郎朗、李云迪等演艺明星选择香港的主要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本香港护照,以后出国演出就方便多了。

然而,无论是优才还是投资移民,需要在香港连续生活7年才能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资格,申请香港护照,这对于内地的高收入人才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在上海、北京的一些朋友一度对香港的优才计划感兴趣,但是发觉还是要等上七年才能拿到香港护照,一下子便兴味索然。

获得香港优才资格至少要过五关

对于大多数申请者来说,获得香港优才资格至少要过五关,但不知要斩多少将才能通过。第一关是自己这一关,自己是否有必要去香港工作?是否能适应香港的环境?是否达到香港优才的条件?第二是家属这一关,因为年龄在30岁左右的已婚人士的年龄计分最高,如有小孩还可以再加分,因此家属因素不能不考虑。第三关就是提出申请后,香港入境处审核申请人是否合乎资格,他们根据申请者的学历、年龄、工作经验、家庭背景、语文能力或成就计分,得出一个初步名单。第四关是由特首任命的“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3个月开一次会,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第五关是市场关,就是在香港的人才市场中接受企业的挑选。

一个优才从递交申请到获得批准,一般要费时两三个月,因此,引进优才程序之冗繁、审批时间之长便为多方诟病。两三个月内还没找到工作的话,不少人就会考虑回内地,毕竟时间捱不起,香港的生活成本又高。对于这些人来说,已获得的香港优才资格就像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是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香港的公司,可以敲定在香港的工作,那么这些人就不必去通过优才计划进入香港,直接通过专才计划就省事多了。专才的条件要宽松很多,只要获得在香港注册的公司聘请,那么就可由聘用公司向入境处提出申请,引进内地专才。从这个角度来看,优才计划效果不显著不仅仅是宣传的问题,定位不当也让优才计划显得非常尴尬。

刘红给曾荫权写了一封信

但最让外界抨击的是优才计划引进人才的标准。入境处官员曾举例说,“比如有石油研究方面的专才,虽然分数很高,但不适合香港”。香港吸纳人才的这种实用主义思维被香港知名评论人士陶杰批评是“庸才思维”,认为既然引进的是高端人才,就不要管他能否找到工作。

职位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如果硬把一个优秀人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这不但浪费人力资源,也是扼杀香港的潜力。但是目前香港对人才的思维还局限于一个萝卜一个坑,香港现在有多少坑就输入多少萝卜,但是不知道萝卜进来之后还会发掘更多的坑。作为2001年第一批获准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刘红进对香港的人才***策深有感慨,他认为,高端人才不是机械地来填补职位空缺的,而是要看到,他们有可能为香港开创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其潜在价值更大、意义更深远。

作为香港培养出来的硕士,刘红进在毕业时差点去了新加坡工作。刘红进对当时新加坡***府的盛情邀请记忆犹新,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新加坡***府邀请他们入境考察的邀请函,而他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在校研究生。“当然,他们看重的是我们有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背景。”

刘红进在199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作为交换生在香港大学读研究生,那一年清华共有十几个同学作为第一批交换生来香港学习。2001年初新加坡***府在香港大学举行一个小型餐会,邀请了二十多个内地名牌大学在香港的交换生参加。会上新加坡***府人员积极介绍新加坡的环境和人才***策,热情欢迎他们毕业后去新加坡旅游考察,看了之后可以再决定是否留下来工作。当年4月新加坡领事馆发给他们一张EPE证书(就业准证资格证书,Employment Pass EligibilityCertificate),有效期两年。

新加坡对人才的热情让刘红进一时动心,毕业时还订了一张去新加坡的单程机票。不过这张机票最终没有启用,他还是想留在香港工

作。但当时香港还没有***策允许在港毕业的境外大学生留下来工作。于是,2001年四五月间他给当时的***务司长曾荫权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境况。不久曾荫权办公室给他回了信,说港府正在研究,叫他耐心等待。八九月问刘红进找到合适工作,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入境处递交申请,没想到最后获得批准。也正是这个时候,香港***府正式允许在港毕业的内地大学生可以有3个月的时间留在香港找工作。刘红进就是这个***策的第一批受惠者。

香港是“好财之道”,新加坡是“好才有道”

但刘红进并没有感到有多幸运。他说,香港的人才***策总体上在改进,但与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近新加坡又推出新的人才***策,就非常有吸引力。来自内地的冯广超今年在香港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他最终选择了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

新加坡与香港,这两个“亚洲小龙”各方面条件都非常相似,历史上都曾受英国影响,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八十年代开始向金融中心转型,到现在这两个城市在金融、贸易、物流等领域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但在人才***策上,香港则与新加坡则不可同日而语。最近,新加坡开始实施针对吸引外国大学毕业生入境工作的举措,而香港***府则才刚开始研究如何认可内地大学的学位。

对于引进境外人才,新加坡人才***策开放积极,香港则是严格审批,缓步放开;新加坡是主动出击,积极宣传,而香港则是保守被动,守株待兔,不喜欢的“兔子”还不要;新加坡人才***策长远的战略规划,积极吸纳、储备人才,而香港则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希望人才拿来就用……

在对待境外人才上,两地的社会心态迥然有异。例如,新加坡对旅游观光者,不但是要他们来玩乐消费,而且更希望合资格者能够留下来工作、生活,提高新加坡人的整体素质,为新加坡长远发展作贡献;而香港人也是欢迎外地游客,却总担心人家留下来打黑工,抢了自己的饭碗。在对外推广上,香港***府为发展旅游业,推出“热情香港,好客之道”吸引内地游客,但实际上是“好财之道”;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新加坡的宣传语“迷人之都,无限机遇”,可谓“好才有道”。1994年香港刚开始引进内地专才的时候,香港舆论就担心会影响香港大学生的就业,近年来虽然有所改观,加大力度引进内地人才,但是实用主义思维的惯性却使整个社会的保守封闭心态没有根本改变。

而香港本地的人力资源状况已经让有识之士深感忧虑。香港“2022基金会”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香港劳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介于35至39岁,预料2011年将上升至45至49岁,2031年的情况更为严峻,甚至超过65岁。不但人口老龄化将导致香港劳动力市场缺乏可用之才,另外香港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国际大城市。如何化解香港人的保守封闭心态,应该是特首曾荫权“进步发展观”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优才计划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优才计划范文精选

学习

爱丽丝·门罗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爱丽丝·门罗,内容包括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爱丽丝门罗简介。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PeterEnglund宣布门罗的得奖原因时,只用了简洁的一句话:“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事实上,这位大师37岁才出版第一部小说。她20岁就退学嫁给

学习

剑门道中遇微雨范文精选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剑门道中遇微雨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赏析,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讲解。1.临门一脚――经过第一轮、第二轮系统复习以后,第三轮已到了5月中旬,时间紧迫,就更要求选准临门一脚的突破口。各个知识板块中,诗歌鉴赏往往

学习

尼泊尔的“活女神”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尼泊尔的“活女神”,内容包括尼泊尔活女神的现状,尼泊尔活女神的命运。寺庙与“活女神”

学习

浅谈“康乾盛世”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康乾盛世”,内容包括康乾盛世真实历史,康乾盛世全集。关键词: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辉煌的悲剧时代

学习

“人肉搜索”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阅读(57)

【摘要】近年来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引发了现实社会激烈的争论和思考。“人肉搜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网民心理因素的驱使,社会道德失范行为的诱发,中国传统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影响。对

学习

加藤鹰与加藤嘉一 :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阅读(43)

两个名叫加藤的日本人近年在中国广受追捧:一个叫加藤鹰,另一个叫加藤嘉一。他们并且都依靠各自的视角博得群众们喜闻乐见,于是他们都被亲切地称作“加藤桑”。

学习

净化网络环境范文精选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净化网络环境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净化网络环境弘扬正气,净化网络环境演讲稿。净化网络环境篇1摘要:在各种不良信息、颜色文化、低俗行为充斥着网络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环境气息的影响。为社会安定

学习

台湾流行漫画偶像剧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台湾流行漫画偶像剧,内容包括台湾偶像剧推荐霸道总裁,台湾偶像剧漫画。偶像剧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贻湾各大电视台在抢拍偶像剧时都把目光盯向了日本漫无边际画。漫无边际画对部分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原著漫画相比,电视版都

学习

中国音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音乐,内容包括中国经典音乐,诗和音乐一样全文。近代中国音乐文论中的人文精神余峰,YuFeng

学习

儒家思想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儒家思想,内容包括儒家思想经典原文,儒家思想合集。一、“礼”与制

学习

汤仙虎和他退而不休的生活

阅读(138)

家,对很多人来说,是疲惫时的一杯热茶,是孤单时的儿女膝下,而在汤仙虎的心里,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在一起”。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汤仙虎在63岁这一年才得以实现。

学习

十二因缘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十二因缘,内容包括十二因缘全文完整版,十二因缘全文及解释。这里的分析将从“佛教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的角度入手,因为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都属于“佛教哲学”这个理论层面。佛学较之其它宗教理论的特点之一,在于哲学理性思

学习

商务礼仪知识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礼仪知识,内容包括商务礼仪知识点总结合集,商务礼仪影视片段。商务礼仪知识共享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愿以下社交礼仪知识能帮助你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内容包括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学习

用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用工合同协议书范本,内容包括临时用工免责协议书范本,劳动用工合同协议书。每个企业用工时都要签署用工合同协议书,那么,用工合同协议书怎么写呢?下面为大家介绍,欢迎参考。

学习

御宅族身体改造计划

阅读(47)

不想去人声鼎沸、空气污浊的健身房。在这个PM2.5飙升的年代,也不想去公园跑步。身为御宅一族,可是,又想拥有完美好身材,那就来“宅健身”吧,在家里搞定好身材!

学习

前十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前十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内容包括第1个五年计划中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学习

建材购销合同书范本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建材购销合同书范本,内容包括建材的购销合同,建材购销合同明细清单。建材买卖合同(示范文本)

学习

绝密计划 2期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绝密计划 2期,内容包括绝密计划1950,绝密计划真实。资本积累

学习

深圳市全程动态跟踪的土地供应计划实施评估机制探索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深圳市全程动态跟踪的土地供应计划实施评估机制探索,内容包括关于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评估报告,深圳市完善土地供应若干意见。摘要:土地供应计划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科学管理土地供应计划,开展科学的计划评估工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