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如果不理解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就既不可能全面理解世界文化,也不可能透彻理解中国文化。这里首先要求的是理解佛教的“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因为它们构成了全部佛学的基础理论。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五蕴和十二因缘各自的宗教哲学意义、尤其是这两套理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都还不是十分清楚。这里所说的“关系”既指它们之间的共时的逻辑关系,亦即两者是否在同一层次上一一对应的问题;也指两者之间的历时的启承关系,亦即孰先孰后的问题。

这里的分析将从“佛教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的角度入手,因为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都属于“佛教哲学”这个理论层面。佛学较之其它宗教理论的特点之一,在于哲学理性思维的特别发达,因为它之追求解脱的道路,乃在于“佛”(Buddha)即“觉”或者“觉悟”。如果说基督教是“因信称义”的,那么佛教就是“因觉称义”的:真正的佛教并不是“信仰了才能理解”,而恰恰是“理解了才能信仰”。[1]而需要理解或“觉悟”的,正是佛教“哲学”告诉人们的东西。

我们的研究结果知”,“随所立名,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可见无论是色蕴还是名色支,“色”都是指的人或我的根和境本身,“名”都是指的“根境势力于义转变”“随所立名”的主观“作想”。

但是五蕴中的色蕴与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支显然并不是完全对应的。(1)名色支不仅涉及“色”,还涉及“名”,亦即包含了五蕴的“无色四蕴”(受、想、行、识)。如《大乘义章》卷四说:“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这里,十二因缘的“名色”似乎已经包括了全部的五蕴;但实际上十二因缘既有“名色支”,也有“受支”、“行支”和“识支”,可见五蕴之“名”(受想行识)并不等于名色支中“名色”之“名”。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并非处在同一层次的概念:下文的分析将进一步说明,不仅是名色支,十二因缘的几乎每一支都蕴涵着五蕴;换句话说,五蕴乃是十二因缘中十二支的共同基础。

我们仅仅根据这一点也可以断定,十二因缘理论是由五蕴理论发展而来的。(2)色蕴作为五蕴之首,遥遥地排在识蕴之前;而十二因缘的名色支,直接地排在识支之后。这是因为识支乃是今世八支的总因,而识蕴则只是并列的五蕴之一。十二因缘的排列是有因果意义的,而五蕴的排列顺序则并无因果意义:五蕴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五蕴与现象之间才是因果关系。(3)十二因缘之名色支是指人生的第一阶段,亦即“结生”于母胎的一刹那而“有身”,此时身(色)、心(名)得到初步发育;此后身心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有人生的其他各个阶段。由此可见,十二因缘说是典型的人生哲学。而五蕴说则不然,它更具有一般存在论的意义。但这种“存在论”(Ontology)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理论,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初期的那种自然哲学,即基本上是一种“宇宙论”(Cosmology)性质的东西,意在说明一切存在现象的本原乃是“名色”的“积聚”;它对“色”的理解还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即理解为“地水火风”;它虽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说明人生,但其人生观乃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宇宙论的基础上的。而十二因缘说则是直接说明人生的,而无意于说明自然现象的本原。[2]表明,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具有逻辑结构的关联,但是并非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应。实际上,五蕴是十二因缘中各支的共同基础。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因缘更原始的理论。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视角的某种根本转换。 五蕴(Pa?caskandha)又译“五阴”、“五众”,是指的一切现象作为“积聚”结果的五种类别,这种积聚构成了万事万物、尤其是“我”或“人”。五蕴把一切现象归结为“名色”的积聚集合的结果,以说明事物现象作为“名色”本身是没有自性的。这种观念类似于马赫(Ernst Mach)“物是感觉的复合体”的说法;但是五蕴把复合体或集合体分为五类,即色(略相当于物质现象)、受、想、行、识(略相当于精神现象),这与马赫不同。十二因缘(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则进一步把一切现象归结为“痴”或“无明”,即未能觉悟,这又跟马赫的把一切都归结为“感觉”不同。十二因缘意在说明世俗 事物的缘生轮回,划分为“三世二重因果”,共含“十二支”,如下:

三世之间乃是二重因果关系,三世内部则是线性因果关系;总起来看,则是一个因果链条。此所谓“因果”并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而是发生学意义上的,亦即所谓“缘生”或者“缘起”(Pratityasamutpāda):一切现象的产生、变化,都不是自有自足的,而是一定原因、条件的结果。这就是《杂阿含经》卷十二所讲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与中国哲学的“自然”(自己如此)观念大异其趣。

即便仅仅从名目看,五蕴和十二因缘之间也是具有明显的对应性的:如“色蕴”与“名色支”、“受蕴”与“受支”、“行蕴”与“行支”、“识蕴”与“识支”;研究表明,“想蕴”与“痴支”或“无明支”也是对应的。这种对应性表明了两者之间是具有某种传承关系的。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如果从三世轮回的角度来看,这两套理论之间又显然具有某种非对应性,因而具有不同的哲学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所谓“名色”(Nāmarūpa)是“名”(Nāman)和“色”(Rūpa)的连称,一般认为指一切精神现象(名)和物质现象(色),而在人则指心(名)与身(色)。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支与五蕴中的色蕴是明显地具有对应关系的:“名色”包含着“名”与“色”两方面,其中“色”对应于“色蕴”,“名”对应于“无色四蕴”(受想行识)。《俱舍论》卷五说:“‘名’谓作想,如说色、声、香、味等想”,都是主观的;卷十又说:“无色四蕴何故称‘名’?”因它们都是内心主观的东西而“相隐难。

十二因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十二因缘

学习

汤仙虎和他退而不休的生活

阅读(128)

家,对很多人来说,是疲惫时的一杯热茶,是孤单时的儿女膝下,而在汤仙虎的心里,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在一起”。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汤仙虎在63岁这一年才得以实现。

学习

儒家思想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儒家思想,内容包括儒家思想经典原文,儒家思想合集。一、“礼”与制

学习

中国音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音乐,内容包括中国经典音乐,诗和音乐一样全文。近代中国音乐文论中的人文精神余峰,YuFeng

学习

台湾流行漫画偶像剧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台湾流行漫画偶像剧,内容包括台湾偶像剧推荐霸道总裁,台湾偶像剧漫画。偶像剧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贻湾各大电视台在抢拍偶像剧时都把目光盯向了日本漫无边际画。漫无边际画对部分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原著漫画相比,电视版都

学习

优才计划范文精选

阅读(779)

本文为您介绍优才计划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优才计划演讲稿,自己申请优才计划。优才计划篇1对许多内地人来说。拥有香港绿卡比较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享有100多个国家免签证。但是通过香港的优才计划移民香港却并不容易。

学习

爱丽丝·门罗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爱丽丝·门罗,内容包括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爱丽丝门罗简介。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PeterEnglund宣布门罗的得奖原因时,只用了简洁的一句话:“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事实上,这位大师37岁才出版第一部小说。她20岁就退学嫁给

学习

剑门道中遇微雨范文精选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剑门道中遇微雨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赏析,剑门道中遇微雨古诗讲解。1.临门一脚――经过第一轮、第二轮系统复习以后,第三轮已到了5月中旬,时间紧迫,就更要求选准临门一脚的突破口。各个知识板块中,诗歌鉴赏往往

学习

商务礼仪知识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商务礼仪知识,内容包括商务礼仪知识点总结合集,商务礼仪影视片段。商务礼仪知识共享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愿以下社交礼仪知识能帮助你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

刺客信条:探索血缘的秘密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刺客信条:探索血缘的秘密,内容包括刺客信条全系列故事主线,刺客信条血缘金币可以干什么。“暗杀、跑酷、信仰、记忆获取……”,它们是游戏《刺客信条》独有的关键词。而电影预告片中“法鲨”的信仰之跃也引来了无数尖叫。影

学习

解析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解析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内容包括采用rfid射频识别管理系统,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一、概述

学习

理性中的非理性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理性中的非理性,内容包括理性的非理性完整版,王德峰理性与非理性。关键词:麦当劳化;工具理性;理性化;非理性;生活世界殖民化

学习

新课标 新要求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标 新要求,内容包括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负数新课标要求。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变化;对比;理念;感悟

学习

外婆家的“澎湖湾”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外婆家的“澎湖湾”,内容包括外婆的澎湖湾全文,外婆的澎湖湾文章。外婆家的屋后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池塘是半月形的,所以村里的人都叫它“半月塘”,不过有些人也叫它“澎湖湾”。为什么叫“澎湖湾”呢?因为村里除少数几家外都姓

学习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任务。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载体和手段之一。毋庸置疑,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

学习

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精选

阅读(233)

本文为您介绍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三字经全文13篇,三字经全文原文多少字。我的父亲读过这本启蒙读物,因他读过几天私塾,也背过《百家姓》、《杂字本》类。

学习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全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全文),内容包括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原文,堂吉诃德与风车交战的故事概括。[编译者连线]

学习

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全文)

阅读(2305)

本文为您介绍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全文),内容包括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走在人生边上杨绛原文。“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学习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全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全文),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案设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摘要:匀速圆周运动被认为是现实中最完美最和谐的一种运动形式,通常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去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本文将立足于匀速圆

学习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全文)

阅读(51)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生命中不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