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小说《蝉》,是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这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三十多年来,云门的舞台上呈现了将近一百五十出舞作。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台湾历史,社会现象的衍化发挥,乃至前卫观念的尝试,云门舞码丰富精良;多出舞作因受欢迎,一再搬演,成为台湾社会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如果现代舞是一种语言,那林怀民就是写下20世纪东方舞蹈文法的那个人。
他***了一辈子,探索了一辈子,已成为传奇,但面对“没有林怀民的云门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他也没有答案。
“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典。”
――邓肯
第一场冬雪初霁,林怀民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偌大讲厅中,从容布道。即将满63岁的老人,个子并不高大,清癯嶙峋,手脚仍轻快灵动,还是他自己笑言的“多动儿”,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比着手势,看上去温和、好奇。谈论概念和理论之前会先问:“耽误大家赏雪了吧?”语气是抱歉的,可看他闪亮的眼神,你还是会意识到,这是一个设问句,不需要回答。
三十六年前的秋天,林怀民坐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旁,决定从文学和新闻中抽身而出,做一个舞者。他像邓肯女士每每登台似的,也赤足,嘴里嚷出那个新鲜而让人感动的中文词:“舞者”。
1967年,台北的一个深夜,澳洲芭蕾舞团的一场《天鹅湖》。身旁一位女士的一句评价:“因为腿短,我们永远做不到!”于是有了林怀民长达四十二年的反驳:“等着瞧吧,我们一定会做到!”六年后,他创办了云门舞团,名字取自《吕氏春秋》中黄帝时的一支舞。1973年,“舞者”一词在中文词汇中还是新词,距离中国大陆第一个现代舞团创立还有十九年,距离香港现代舞热潮迸发还有十五年。今天再看,“第一个”的地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事人一早就明白,须向现代舞这一西方舞种探讨东方属性。
云门甫立,就向中国传统京剧及文学汲取营养,以现代意义和舞蹈语言重新解构《白蛇》《九歌》和《红楼梦》。“以上都是一个改编传统题材、重新诠释的阶段,我将情节简化,突出隐喻。”这不够。“文字跟舞蹈是两回事。舞蹈更类似诗,它说不清楚。我仍旧感觉不安适。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洗去头脑里的文字。舞蹈,处理的是身体。要***,原来的东西要扔掉。”介入舞蹈前,林怀民是小说家,他与白先勇等人一起混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台北西门町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馆,《蝉》等作品是六十年代台湾艺文潮的一次漂亮发声。可他毅然抛掉文字,让身体成为身体本身。
还是不够。“跳西方人发明的芭蕾舞,的确是腿长的好看。这种差别更是一种文化的差别。你看希腊和中世纪哥特建筑,都是笔直向天的,而故宫,是没完没了的长长的绵延。西方的追日神话,是伊卡罗斯带着翅膀向上飞,而我们是夸父追日,横着走。西方的芭蕾对抗的是地心引力,它是向上的,用脚尖来感觉。中国则讲求与大地合而为一,神气内敛,生生不息。干嘛要做西方长脚人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做短脚人做的事情?”
于是***、太极导引、拳术等老师傅被他请来,怎么学,就一个字,耗。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芭蕾的训练是,蹲下来,一、二、三,拉起来,我们就是说,蹲马步40分钟,压腿20分钟,是时间。讲到底,云门舞者不是讲技术,讲的是修为,整个中国的东西,需要用修为的心情去做。”到了云门中期的经典《水月》、晚近的《行草》三部曲,意承东方哲学、文化,形化太极导引、拳术、禅宗与书法所创造的东方人现代舞身体语言,在西方列强林立的现代舞界占据牢固一席。这一场***,革了中国舞蹈界的命、革了自己过去文学家身份迷障的命、革了西方现代舞程式的命。
此刻的林怀民,庶几打通中西,“在我心中已没有什么东、西的分别。”《水月》配乐舍《普庵咒》而选巴赫,勇敢去到古典乐大本营德国演出;《行草2》大胆选用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吉的作品,表现的是禅。继《水月》2003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舞作之后,《行草》三部曲被评为2006年欧洲最佳舞作。
(转载自《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