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经典篇目,本文作者以诗人的目光来审视这首诗作,认为此诗不仅是一个哀而美的故事,而且里面包含了两处巧妙的倒装和三类奇而妙的喻象,以及四个无奈委婉的否定句。
关键词:《错误》 故事 倒装 喻象
笔者的话:以前,一直认为写诗靠的是灵感的进发,当我写了很多诗后,才发现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诗是一种经营爱的苦活,写诗的人,感情倍受折磨,因为爱是复杂的。写诗的人于千言万语中只写下一两句话;这就使得读诗的人在不同时地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解法。
今年教读人教版语文高中二册的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对郑愁予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出生于山东济南。他的诗歌具有双重特色:受我国传统诗词的影响,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节奏音律铿锵明快;他还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技巧写诗,用西方现代派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精神,是诗人大胆的尝试。
读了他的诗,又燃起了我从多角度解诗的欲望。下面是我对《错误》一诗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望各位同仁斧正。
1.一个哀而美的故事
到底是怎样一个哀而美的故事呢?让我们先读一读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个故事刚跟李商隐的《无题》相反,人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此诗是“别时容易见时难”。那等在容颜里的姑娘像莲花一样开着等人,等不来,就无可奈何地落了。虽然她以前是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但这个奇怪的春天啊,东风居然不来,东风不来,自然三月的柳絮不飞,很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更进一步说,意中人不来,思妇就不展现柳絮飞舞的姿态,因而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也就是一座没有意中人出入的孤寂的城。跫音不响,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三月的春帏自然不揭。外面的春光虽然赏心悦目,但它抹不平姑娘心里的创伤,于是她意态庸懒,云鬓不整,那小小的心如窗户紧闭。女为悦己者容,没有悦己者来自然不容。人在高兴时就不同了,木兰不是为了爱情就“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呢!所以女人装扮自己是一种天性。这思妇懒得揭春帏,可见相思病害得如此严重!所以我建议这江南女子,你就揭开吧,“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谁家愿”,自己的青春要紧!因为来的是一个过客,不是归人。虽是过客,但我的马蹄声毕竟敲响了你,我过门不入是我的错误,一个美丽而哀伤的错误。这可怜的女子,谁叫你想人呢?没听说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吗?
这故事妙就妙在:作者以诗象在描写中让人感知故事,而不是在叙述中讲故事。高,实在是高!
2.二处新而巧的倒装
开头两句应是结尾,即男主人公从家门走过而不入,于是思妇失望,那期待已久的容颜才如莲花开落;那炽热的心才心灰意冷。当然思妇也有可能把一个过客误以为是心上人,她才在季节里如莲花开落般地等。如果我们真把它放在结尾,这首诗就显得过于灰冷。另一方面在诗的结构上显得平淡无奇,经诗人一倒装,诗的意境和结构就显得新颖多了。就像一朵被旱得打皱的花,浇上一盆水,顿显光彩夺目。
最后两句也是一个小小的倒装,应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个倒装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放在后面,强调理由。再加上作者巧上加巧,在句末用上省略号,更是余味深长,耐人寻味,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感。
这类倒装似乎有点像歌曲的引子和尾音。开始把美妙的过门用美音奏出,让人进入一种难以捉摸的境界,等你沉醉在肝肠寸断处,与人共鸣时,它就来一段美丽的颤音作结,使你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让我们不能不赞叹作者的高明之处。
3.三类奇而妙的喻象
诗歌的语言为什么意味深长,原因是诗作者常用比喻、暗示、象征、词语的嫁接等多种手法。所以,有些诗我们今天这样解读,明天又是另一种说法了。一些诗是永远也解读不完的。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奇思妙想,例如本诗中的“东风”是春风,但“春风”一词的意义就很多,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再说,仅举一例:“1966年那场春风,逐渐由少女变成泼妇”,读了这一句,你肯定对“”的理解又不同了。我只是举个例子罢了,不再赘述,只是为了引出《错误》一诗意味深长的一两个方面的原因。抛砖引玉而已。
《错误》这首诗的比喻之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由。
一是本体的陌生化嫁接之妙,如“季节里的容颜”“寂寞的城”“美丽的错误”。三月里的季节容颜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浮想联翩。错误为什么谓之美丽呢?城是热闹的,为什么用寂寞去修饰呢?你一定有很多理由吧。世界上的许多大诗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范例,如艾略特《荒原》:
四月是残酷的月份
在死亡的土地上养育着丁香
冬天使我们温暖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啊。沉重的轻松!正经的虚荣
美丽的丑恶……
铅制的羽毛,明亮的黑洞
冷的火,病的健康……
我们在体会这些看似矛盾的嫁接句时,就不得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一来,诗的多解性就不用怀疑了。而我这篇文章里的观点也就是仅供参考而已。
二是喻体的喻象运用新奇。一类比容颜的莲花;一类比心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一类比马蹄的美丽的错误。
容颜如莲花开落,这个比喻可以有两种理解:你可以认为先是开着等,心里充满希望的美丽的等,没有等来所以又落了,身心憔悴了;你可以把“开落”理解为偏义复合词,意义重在“落”字上,莲花比喻女人的容颜,是说其纯洁,柔美,容颜如莲花落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令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感。
心如寂寞的城这一比喻,使你想到了这位思妇的内心的孤独寂寞心态,忧郁脆弱的面孔,神秘莫测的情意,敏感多情的灵魂。还可以想到她的整个等待的过程是多么的空虚无助,就像一座小小的寂寞的城;心如向晚的街道,跫音不响,等待的人儿虽已无奈,但她一直在注意是不是有她的意中人走进她的寂寞的城,所以当那马蹄声如过客般过去时,她的整个身心都碎了;心如紧闭的窗扉与她的期盼发生了矛盾,本来满怀希望苦苦地等,但思妇心灰意冷,把痛苦掩藏在心灵深处,不愿打开,人都走了,还期望什么呢?至此,思妇的矛盾心理得到了统一。作者连用几个意象来写思妇的心,比喻新奇,挖掘人的心态完全写到了极致。
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人美,马蹄声美,故事美,是用这个比喻的原由。因为思妇听到了马蹄声,但这马却过家门而不入,敲响了心灵的钟声,却不在心中驻足,于是更思妇难受;听到了马蹄声是美丽的,但不在家里停留又是错误,所以才出现了这种在不协调中产生的特殊的幽默和美丽。作者把到了极点的痛苦戏剧化轻松化,让读者的疑团得到一种稀释,在情感上得到一种宽恕,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4.四个无奈委婉的否定句
作者连用四个否定句令人耳目一新。诗歌的创作首先要注重精神和内容,以内容和精神为主来选择和运用形式,那么内容和形式俱活,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在忘记了形式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形式,就达到了绝妙的高度了。这首诗内容上相对***,二二对应。你是东风不来,我是柳絮不飞,向晚的街道上已无人迹,你跫音不响,我三月的春帷就不揭。四个否定摹写人的情态,尤其是思妇的哀怨之深,好像有故意赌气之嫌,又有无可奈何寂寞怅惘之叹。二二对应是:
你不来――我不展容姿
你跫音不响――我不揭春帷看你
这样的对应便于读者在比较中反复品味诗中两个人物的心态,在音调上又显得和谐委婉,别有一番缠绵悱恻。
郑愁予出版的诗集并不多,但他的知名度却相当高,尤其像他的《错误》这一类诗被传唱、引用,甚至流传于海峡两岸,令不少读者着迷、陶醉。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现代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多角度解读郑愁予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