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等,南宋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生于风光如画的浙江吴兴(今属湖州),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元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故而人们每以其籍贯、官职、谥号等称之为赵吴兴、王孙、鸥波、荣禄、集贤、翰林、承旨、魏公、文敏等。他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他的绘画标榜复古,提倡笔墨法趣,刻意摹唐人笔意,而轻视南宋院画末流;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咸,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由于其妻管道异、其子赵雍均在书画上名冠一时,元仁宗曾把他们三人的书法合装成帙,秘藏于宫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他的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期(一岁至三十三岁)。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其时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其父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氏所出,在封建大家庭中地位较低。虽然刚成年时赵孟以父荫补任真州(今属江苏镇江)司户参***,但不久南宋的灭亡使他只好闲居里中。
在其母亲的激励下,赵孟向当地名儒敖继学***史,向钱选学习画法,经过十年的发奋努力,学问大进,成为“吴兴八俊”之一,声闻遐迩,达于朝廷。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为缓和矛盾,稳定民心,元***府“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此时他已闲居里中多年,为生活所困,亦有施展抱负之愿。于是在半推半就中告别妻小,登上北去的旅途。
二、出仕元朝和总管济南府时期(三十三岁至四十一岁)。初至京城,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任命他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年),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
三、休病江南时期(四十二岁至四十六岁)。赵孟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寄于山水、诗文、书画,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士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暂时摆脱宦海风波的这四年中,赵孟的艺术修养、书画技艺与日俱增。他还考订编辑了《书今古文集注》,并将自己历年诗文辑成《松雪斋诗文集》。
四、任江浙儒学提举时期(四十六岁至五十六岁)。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见《元史・百官》),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其间他广交文人学士、书画家和文物收藏家,遍游江浙佳山秀水,心摹手追,创作进入旺盛时期。他在江南文化人中的声望也随着“儒学提举”之职而更为隆盛,成为江南文人首领。
五、再次赴京时期(五十七岁至六十五岁)。至大三年(1310年),赵孟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 三年(1316年),元仁宗又将赵孟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自身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延佑五年(1318年),管夫人脚气病复发,经赵孟多次请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五月中旬,途经山东临清,管夫人病逝舟中。赵孟悲痛万分,相濡以沫的管夫人撒手西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对官场的虚名也因此彻底看破。
六、晚年居家时期(六十六岁至六十九岁)。由于丧偶,长途跋涉,操理丧事,赵孟晚年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延 七年,仁宗特遣使臣赐衣缎,并召赵孟返京,但此时赵孟已因病不能成行了。次年英宗即位,再次遣使召赵书写《孝经》,赵以年迈体弱要求致仕,终于得到朝廷的应允。此时赵孟耳鸣眼花,颓然老矣。但他倾心于佛、道之旨,以书写经文为乐,并写下许多书画作品和题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他逝于吴兴。临终前还观书作字,谈笑如常。享年六十九岁。这位身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的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终于得以安息。
至顺三年(1332年),元***府又追赠他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事,追封魏国公,谥文敏。后至元五年(1339年),其子赵雍将其诗文《松雪斋集》辑集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