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控震源是一种低频长时振动的人工震源,其振动持续时间、扫描频率范围和激发能量可根据勘探区实际情况设定,适合于厚卵石区、沙漠区、戈壁等炸药震源不易成孔的勘探区。在以往对可控震源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激发信号的质量,目的是怎样获取高质量的地震记录,对震源自身的探测功能关注较少,因此,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可控震源振动特征,成为目前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可控震源;数值模拟;振动特征
1. 前言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信号的震源(即激发源)分爆炸震源和非爆炸震源两种。爆炸震源自20年代起一直沿用至今,而非爆炸震源从最初的落重式震源发展至今天的可控震源,已成为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震源是地震勘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地震信号的源头。震源所产生信号的质量直接影响地震勘查的效果。激发源所产生的子波应满足以下条件:(1)较宽的频带宽度,即地震波应包含足够多的高频和低频成份;(2)较高的主频,能够满足地震勘探分辨率的需要;(3)足够强的地震波能量,特别是深层反射能被仪器接收;(4)较高的信噪比,特别是改善高频成分的信噪比。为了达到或尽量接近上述要求,需要选择合理的激发源、激发方式、激发强度等,以使地震波场清晰,干扰波能量小,信噪比尽可能高。现已有多种震源用于地震勘探,如炸药震源、气动震源、重锤震源和可控震源等。
2. 可控震源的优点
炸药震源是地震勘查中的一种常用震源,其用量少,成本低,产生的脉冲尖锐。但运用时需要打井且存在很大的危险因素,对地下管线、地下建筑和道路等会造成损害,尤其在城市和居民居住的村落难以使用。与炸药震源相比,气动震源不用钻孔,不用炸药,既可以方便的移动,又可以方便的组合成震源阵列,但气动震源提供的尖锐脉冲大部分在疏松的地表传输时就被吸收了,因此它是以牺牲尖锐脉冲为代价的。重锤震源是一种非炸药震源,它采用较小的冲击通过多次垂直叠加来获取所需的总能量。但这种叠加会对地表产生破坏,而且难以控制叠加信号的相位,得不到与炸药震源相同的效果。可控震源是至今研制最成功的一种非破坏性震源,这种震源不同于炸药、落锤等冲击震源,其激发波形可由人控制,是将一已知的时间函数关系式激发波形用较长的时间送入地下,即用可控的小能量、长时间激发波来实现冲击震源瞬时产生的能量。与其它震源相比,可控震源系统复杂,但它不用钻井,不用炸药,没有危险和破坏性,可以沿路工作,而且可以克服地表风化层吸收造成的某些损失。它利用相关技术压制随机干扰,可以产生一个与炸药震源相当或更尖锐的尖脉冲,还可利用可控的激发波形来提高分辨率。它克服了爆炸震源的诸多缺点,尤其是可以在人口和建筑物稠密等不允许使用炸药震源的地区使用,极大地拓展了地震勘查的应用领域。可控震源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地震勘探技术,成为地震勘查中代替炸药震源的一种重要震源,既可以适应野外复杂地表、温度和环境的要求,又可以解决不同地质构造对信号的要求。
采用可控震源激发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力的方向性。与炸药震源不同,可控震源激发时能量不是向四周发散的,而是具有向下的方向性,减弱了其它方向的能量(主要为干扰方向的能量),相应地提高了信噪比。
(2) 振动的连续性。可控震源在激发时采用连续扫描信号,在几秒、十几秒或几十秒的时间内向地下振动,增强了波的穿透能力,提高了反射波的能量。
(3)相关和叠加的压噪功能。
(4)扫描信号的可调性。
3. 震源的研究现状
可控震源的思想来源于脉冲压缩回声测距技术,是利用声纳脉冲压缩技术实现的一种地表震源。
1952年,美国石油公司工作的地球物理学家BillDoty和他的导师John Crawford提出了可控震源,经过8年的努力,解决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很多问题,花费800多万美元研制了可控震源系统。
同年,磁带记录开始用于地震勘探,使能量较低的单脉冲非爆炸震源可以以叠加方式提高能量,从而出现了落重法重锤震源。它采用车装形式,重锤质量大于3000kg,用机械装置将其举至3m高后自由落下,产生一个脉冲,但其下落速度受到限制,影响能量。随后出现了高速撞击震源,其重锤质量为340kg,用弹簧加力,使其速度达到9m/s击置于地面的钢板。此外,还出现了一种以压缩空气推动活塞撞击钢板的震源。
1960年底,可控震源应用于石油地震勘探,并采用液压驱动方式,输出力增大。可以解决深部地质构造的勘探问题。但由于震源频率低,难以适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到20世纪70年代,可控震源已经达到与炸药震源相当的水平,系统也更加可靠。1989年荷兰的Utrecht州立大学研制出电磁驱动方式的便高频可控震源,其频率范围为50~1500Hz,最大输出力为500N,磁体重为65kg。弥补了可控震源频率低、笨重的不足之处,使可控震源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OYO 公司也推出了电磁驱动方式的轻便高频可控震源。
我国从 1978 年开始研制可控震源系统。 从20 世纪 80 年代起,在引进可控震源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可控震源的国产化研制,经过仿制、改进及部分关键部件的引进等,研制并生产了液压驱动方式的大吨位可控震源,但系统的可靠性差。1995 年下半年,原地矿部八五末期重点资助的科技攻关项目“轻便浅层地震可控震源系统”正式立项,开展了轻便高频可控震源的研究;1997 年,研制了可用于野外实验的电磁驱动可控震源样机。2000 年,电磁驱动的可控震源激振器获国家新型专利;2001 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研制成最大出力为 1000N 的 PHVS-1000型轻便浅层电磁式大功率可控震源系统,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电磁驱动的可控震源将正向着车载式大功率及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林君等研制的轻便地震可控震源,是一种用于浅层地震勘探的激震设备。小能量弹性波Chirp信号持续向地下发送,不损害地面建筑物,是一种较理想的浅层城市震源,在野外根据实际勘探目标所确定的参数,严格控制输出的Chirp信号。针对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直接数字合成(DDS)的任意波形发生器(AWG)的设计、扫描信号相位实时控制、信号噪音等问题进行改进。并将小波变换回波提取等应用于可控震源地震信号处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煤田勘探方面,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在复杂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区,改善其激发、接收条件, 提高复杂区地震勘探的应用效果,并结合地震施工因素, 对普通炸药( 高爆速药柱)、聚能震源弹、地震***、可控震源四种激发源作了对比试验,试验资料分析 表明可控震源是优选的激发震源。河北煤田地质局物测队从1993年至1998年,采用可控震源激发施工,在激发源多以井炮为主,但在潜水位深、浅层卵砾石、沙石发育的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区,可控震源以其独特的优势克服了井炮的不足,完成了25个勘探区的地震施工任务。陕西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在山区开展地震勘探,采用可控震源采用精确的相位测量技术和输出力控制技术、灵活的多种扫描方式、完备的质量控制功能和自检功能,针对不同的地表地质条件,选择有利的激发方式和参数,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
目前,对于可控震源的研究还主要在可控震源技术的改进、完善方面,而对其探测功能研究较少,应用可控震源的QC 参数(例如控震源刚性系数和粘性系数)挖掘探测功能,对近地表速度建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数值方法研究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加强了用数值方法分析地基板动力问题的研究。Svec、Qin、Omurtag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弹性基础板的振动问题;Costa、Qin、Feng用边界元法分析了弹性基础板的振动问题。Daloglu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非均质Valzov地基上板的动力响应问题。Taheri用有限元法分析了运动荷载下地基板的稳态响应问题。2001年Huang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Winkler地基上作用移动加速度荷载时矩形板的变形响应,将动载简化为点载,同时还探讨了初始速度,加速度及起始位置等对矩形板的响应的影响。2002年Huang进一步研究了移动荷载下Winkler地基矩形薄板的动力响应,分析了荷载速度和频率、地基刚度、移动路径及多轮荷载间距等因素对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地基刚度、荷载速度和频率对板的动力响应有一定影响,远离边界位置处板的响应可以用无限长板来分析。国内也有学者采用有限元法对地基板动力问题进行分析,许金余将飞机―道面―土基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对飞机滑行情况下弹性半空间地基上刚性道面板的动力响应,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计算分析,其计算结果现现场实测值吻合很好。侯芸等应用三维有限元动力学的基本方法,结合Newmark积分方法逐步求得运动方程,对移动点载作用下温克勒地基上板的变形和应力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路面的固有频率、临界速度,讨论了荷载速度及地基参数对最大动挠度和拉应力的影响规律。
5. 结论
可控震源是一种低频长时振动的人工震源,其振动持续时间、扫描频率范围和激发能量可根据勘探区实际情况设定,适合于厚卵石区、沙漠区、戈壁等炸药震源不易成孔的勘探区。在以往对可控震源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激发信号的质量,目的是怎样获取高质量的地震记录,对震源自身的探测功能关注较少。随着油气勘探向更复杂的勘探区转移,应用多种方法获取地层速度参数,建立可靠速度模型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可控震源获取近地表速度也开始受到关注。Al-Ali, Mustafa Naser (Dhahran, SA)等首次用从可控震源获得的刚性系数和粘性系数,计算地表横波速度,这项技术已申请美国专利,并得到国内同行的重视和应用。
事实上,地层是不均匀的,按地层深度对刚性系数和粘性系数进行简单的平均计算是不合适的,进一步用数值方法研究可控震源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知非,可控震源的现状与问题,石油物探装备,199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数值模拟研究可控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