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把《项脊轩志》一文中"项脊生曰:......"这一段删了,主旨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心一般来讲是反映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蔑视权贵的精神,避而不谈李白一生干谒求进。把事实坦白地原生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思考,多方位地感受、辨析、取舍,有利于他们成为***的道德主体。如果不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和回答中合作,不通过彼此的信息交流,真理是不会获得的。
关键词:过滤;灌输;价值取向;直面;思辨
【中***分类号】G630
正文:
在沪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项脊轩志》一文中教材把"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这一段删了。在备课时我发现,如果把这一节回复到原位(即全文倒数第三节),文章的主旨会有很大的不同。删掉这一节后,文章的主旨是: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因为文章写到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所以我们能隐约的感觉到文中有那么点作者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沉痛的心情,但这决不是这篇文章占主导地位的。把删掉的这一节回复到原位,我们读到的主要是归有光少年时的意气奋发,和中年时由于屡试不第雄心被不断消磨而感到失意和无奈的心情,以及面对母亲、祖母、妻子魏氏生前对自己光宗耀祖的殷殷期盼,无颜以对,欲哭无泪的心境。
19岁时归有光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更是憧憬。"百年老屋,尘泥渗漏,雨泽下注",虽然条件艰苦,但因为对未来充满希冀,有的只有乐观和自信。虽身处斗室,但却有青云之志,豪气干云。作者以曾经昧昧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妇清、诸葛孔明自比,表达了一个少年利甲天下、闻达诸侯的壮志豪情。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井之蛙何异!"但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少年归有光写景是喜形于色,"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分明是此时归有光的心情真实的写照。"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盖有神护者"更是此时归有光心态的自然流露,神佑有光,自然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归有光年青的心中充满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种刘禹锡式的自恋情结。
后一部分写于32岁,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虽在归家自甘淡泊,却不甘心丈夫"昧昧于一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那棵她亲手栽种的枇杷树,凝聚了她对丈夫的爱意,也凝聚了她对丈夫的祈盼与祝福。如今,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矣",而归有光却功不成,名不就(归有光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面对此情此景,只有欲哭无泪,无语凝咽。"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室坏不修"四个字,十分的沉重,想起亡妻心碎情伤,归有光却没有了想起祖母时的"长号不自禁"的率真,科举的重创,世道的艰辛,32岁的归有光有的只是"屋破损,随它去吧"的沉重的悲痛,这是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壮志难酬的无奈。
这样不长的一段,教材为什么把它删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是:"内容不足取"。在一个文本中,如果有了功名利禄思想,那它就什么也没有了吗?
无独有偶,沪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说起这首诗的中心一般来讲就是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以及蔑视权贵、不妥协、不屈服的精神。但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这首诗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恐怕只是李白一时的意气之言,它一吐了诗人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他一度也有了入山当道士的想法,但实际仍然不放弃干谒求进,包括安史之乱时的误投永王璘,侥幸遇赦后又去投奔李光弼,最后死在了路上。他至死都执着于曲意求进。由此可见,李白的对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以及对权贵蔑视、不妥协、不屈服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但一般的解读中不谈及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上也决不涉及这一点,是不是李白有了追求功名之心就太俗了,甚至太可耻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回顾李白的干谒之路,他未必真有治国良方,有机会做官也未必是个优秀的官员。想当初在权贵的举荐下终于见召进京,那时明明有机会献上治国良策却终究没有献,只是整天陪着皇帝寻欢作乐,赋诗凑趣,由此可以看出李白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大志,却未必真有治国的良方。否则何必一味等着皇帝封他个大官做再一展自己的才能,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真知灼见禀明皇上,真有这方面的才能未必受不到赏识,他毕竟生活在盛唐。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九议》中提出了抗金复国的主张,经纬济世之才充分显现,只可惜生不逢时,主张没被采用,但他还是把地方官做得有声有色,造福了一方百姓,那是真正有安邦的才略,爱国的胸襟。李白要是做官可能还比不上杜甫,杜甫比他爱民,比他懂得百姓生活的艰辛,比他更懂怎样才能让百姓有幸福感。李白做小官肯定不屑,做大官的话不知他又准备做些什么?
按照上面的逻辑,这样一分析李白其人,他的诗的价值岂非也跟着大打折扣?世界上有完人吗?完人的标准又是什么?贤者就必须没有权利心,没有功名心吗?如此这般,仔细一深究其人其事,世界上岂不是没有优秀的诗作了?
莫非是被选为课文的作品,它不仅具有作品的价值取向,还带上了教学的价值取向、育人的价值取向,其功能不仅在于获取认知,更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因此,为尚不能辨别是非的纯洁青少年计,还是不要让他们接触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思想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所以凡是有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思想一律过滤掉?其实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价值观是不能被灌输而统一的,只有透过思辨,才有可能最终取得共识。卢梭的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外来的东西。周国平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单单只是让学生接受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应以作品为凭借,让学生开展自由感悟、激发他们的生命体验、引导他们敏于发现、鼓励他们质疑批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作品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才能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鲜活的真情投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点缺陷的真实远比强行统一的完美更有价值,更有益于孩子的生长。
所以无论是删去"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这一段,还是避而不谈李白一生干谒求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是李白一时的意气之言,都大可不必。前者把丰富的文意简单化,把内在的思想片面化,中断了文气文脉,于内容、形式均有损害;后者不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和心灵,多角度深入思考;不利于引导学生分析复杂世界,分析各种不同见解;不利于引导学生回到自我、表现自己的独到认识和真切体验。把事实坦白地原生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思考,让他们多方位地去感受、去辨析、去取舍、去成长,而不是为他们还不能明辨是非,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计先进行了过滤筛选,那样只会造成学生思想平庸简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能力的低下。在国外,很多不良的社会问题,学校会组织讨论会,目的通过思辨的集体讨论,来减缓这个事件对社会的冲击。正确的价值取向,***人格是透过这种思辨塑造的,一味地避而不谈只会扩大不良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更何况热衷功名本身不是什么违背道德良知的事,没有必要如此讳莫如深。我看到此处的叹息是古人真可悲,有才华的人出路只有做官一条,人才太单一,很多有才能的人是不能施展自己的特长的,他甚至连自己到底最擅长做什么都不知道。学生看到此处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种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体验才是深刻的、最有益的。
没有争鸣,没有碰撞,无法迸发个人的哲理洞见,也无法真正有收获。我们一味地想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隐藏和避讳很多事情,生怕这些纯真的、缺乏判断力的孩子误入歧途,纯正的思想受到冲击,但事实是越想塑造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越会出现问题。早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美国人从不塑造统一的价值观,而他们的价值观却惊人的相似;我们一味地想把真理灌输给学生,结果却背道而驰。柏拉***在《理想国》中说道,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是不可能的。如果不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和回答中合作,不通过彼此的信息交流,真理是不会获得的。就其本性而言真理是辩证思想的产物。从这层意义上说,人对自我的认识在循环的问答中得以解答,同时靠这种基本的能力,人成为了一个***的道德主体。
我们应该原生态地把事实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直面真相,通过讨论、思辨揭开真理女神的面纱。
参考文献:
《项脊轩志》补叙艺术摭谈何红兵《文学教育(下)》2007年05期
名篇删节 完璧为玦--质疑高中语文课本中对《项脊轩志》的删节景治伟(郑州一中)《新华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
"课文价值取向"浅论周一贯(浙江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03期
《项脊轩志》:一代读书人的哀叹河南新乡市第二中学刘志强
真切细腻笔触树上天生之花--归有光《项脊轩志》赏析肖旭
怎一个"情"字了得--《项脊轩志》蕴含的情感分析松滋二中黄青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让学生直面真相,探寻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