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是学生内在能动性的真实反映。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方式,培养高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能力培养
人类具有社会性、自然性等特性,实践探索未知问题或现象是自然性的具体显现。布鲁诺曾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作为具有能动特性的客观存在体,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知识、增长能力的发展过程。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问题探知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思想并进行解释应用和领会掌握的过程。”教育学认为,自主探索强调发挥学生自身能动特性,采用思考和探索等方式,通过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但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老师受高考***策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限制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潜能的发挥,延误了锻炼的时机。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能动特性,激发学生探究潜能,教授探究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紧迫任务。
一、抓住自主探究内涵本质,创设激励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发现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兰本达指出:“科学是一种探究意义的经历,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卷入、参与的结果。”发现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心理学认为,学习能力的形成首要条件就是内在潜能的有效培养,学生只有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潜能。教学实践也证明,探究活动效能优劣,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过程中,应将内在情感激发作为学生自主潜能培养的先决条件和首要因素,能够抓住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在良好、融洽师生关系基础上,利用数学内容特性,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问题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在积极情感支配下,感知问题情境,产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问题情境1:在正项等比数列{a}中,a=8,b=loga(n∈N),则{b}是?摇?摇?摇?摇数列,又数列{a}的公比q=1/4,则数列{b}的前n项和S的最大值为?摇?摇?摇?摇。
问题情境2:某林场计划第一年造林a亩,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多造林20%,那么第五年造林?摇 ?摇?摇?摇亩,五年共造林?摇?摇 ?摇?摇亩。
上述两个问题情境是某教师在教学“数列”内容所设置的。通过对上述两个情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情境1的设置,未能抓住学生的情感特点,将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进行有效展现,致使教学情境单调、枯燥,毫无“激情”可言,学生学习潜能被压抑,探究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在情境2的创设中,教师抓住了该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问题进行有效结合,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自主探究知识自发成为内在要求。
二、抓住自主探究活动要求,教授掌握解题方法,使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弗莱登塔尔认为,学生真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对数学知识“二次发现”、“二次分析”的过程。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学生掌握问题解答要领和“精髓”,摸准问题知识体系脉络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就必须重视问题解答方法的教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问题解答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有效问题解法基础上,进行有效探究活动。
例题:已知sina-sinb=-1/3,cosa-coab=1/2,a,b为锐角,求sin(a-b)的值。
该例题是某教师在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知识时所设置的。该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本题实际是考查两角差的正余弦公式与同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时,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解题情况,向学生指出,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采用“对于条件sina±sinb=a,cosa±cosb=b(a≠0,b≠0),可以将两式进行平方相加,可较方便地求出cos(a±b)的值,进而求出sin(a±b),tan(a±b)的值”的解题策略,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化简或求值”提供了方法指导。
三、抓住自主探究目标要求,开展整体探究活动,使学生探究效能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通过开展有效性教学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升和进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应有效引导,紧扣学生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合作性的教学活动模式,搭起探索、掌握知识内涵的桥梁。
如在教学“立体几何”知识后,在巩固练习环节,我根据学生学习活动实际,设置了“矩形ABCD中,AB=4,BC=3,沿AC将矩形ABCD折成一个直二面角B―AC―D,则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的体积为多少?”、“如***1,以正方形ABCD为底面的正四棱柱被一平面所截得的几何体,四边形EFGH为截面,且AB=AD=a,BF=DH=b.(Ⅰ)证明:截面四边形EFGH是菱形;(Ⅱ)求三棱锥F-ABH的体积.”、“如***2所示,直三棱柱ABC―ABC中,∠ACB=90°,BC=AC=2,AA=4,D为棱CC上的一动点,M、N分别为ABD、ABD的重心.若点C在ABD上的射影正好为M,试判断点C在ABD的射影是否为N?并说明理由.”等面向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由易到难的数学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实践探究的空间,都能结合各自学***验,进行问题的探索解答,从而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
总之,学生具有能动探究的意识和情感是自主探究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重视解法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获得进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