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研究新的基本粒子,探索微观结构的极限,其使用的基本工具,就是复杂、神秘而又昂贵的人工粒子源——加速器。
高能加速器担负的任务是把带电粒子(质子、离子、电子)加速到一定的能量,作为“探针”供各种不同的实验使用。通常研究的客体越小,“探针”的能量必须越高。现代高能加速器已能够获得密度为每秒钟1018个粒子的束流,于是可以开展大量的、有目的的实验研究,并应用到医学、现代工业等方面。
1932年,英国科学家科克劳夫与沃顿建造了一台高压加速器,把质子加速到具有70万电子伏(1电子伏=1.6×10-19焦耳)的动能,并在历史上首次使用人工加速的粒子实现了核反应。次年,美国的科学家范德格拉夫把高压加速器的记录提高到1.2兆电子伏。几乎同时,美国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巧妙地利用磁场把粒子限制在一定大小的两个“D”形盒中,在阿个“D”形盒的接缝处加上高频交变电场,使粒子加速。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它的能量已高达20兆电子伏,成为各种加速器的最高者,劳伦斯凶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于相对论效应,粒子速度越高,质量就越大,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若加速电场的周期不变,这样就产生了不合拍的现象,也就限制了能量的提高。有鉴于此,科学家们又先后发明了“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和“稳相加速器”。前者是把磁场强度做得不均匀,从而抵消掉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加速能量达几亿电子伏;后者是根据“自动稳相”原理设计的,改变加速电场的频率,以适应粒子回旋频率的变化,其能量水平也达到几亿电子伏。虽然这两种加速器从理论上说,可以把粒子加速到任意商的能量,但是由于能量的提高伴随着轨道半径的增大,因而磁极也越来越大,这样就显得极为笨重。因此科学家们又想到了把磁铁心挖掉,变为磁铁环的办法,从而使粒子不再沿形如钟表发条的轨道回旋,而是在半径从几米到几千米的环形磁跑道里加速,跑道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磁铁来控制粒子的轨迹,并伴随着粒子速度的增加,磁场亦按同样的步伐增强,这就是同步加速器的基本特征。
同步加速器可加速电子和质子等重粒子。从技术上考虑,一般先用别的加速器把粒子加速到一定的速度后,再送人同步加速器中加速。电子同步加速器出现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电子在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做圆周运动时,会在切线方向强烈地辐射出光子,这就是同步辐射。它使电子的能量损失很大,这部分损失的能量由加速器上的高频腔来补充。人们发现,同步辐射在分子生物学、表面物理、非线性光学、半导体器件丁艺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技术。
质子同步加速器在原理上与电子同步加速器基本相同,但加速对象是质子,它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1837倍),要求轨道半径也大得多。目前,同步加速器能使能量提高到几百亿电子伏。
1952年,又出现了“强聚焦同步加速器”。它是在普通加速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聚焦能力,把粒子更加严格地限制在轨道上,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能量,达到几千亿电子伏,而加速器设备也更加庞大,占地面积达到几万亩,造价均为上十亿美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对撞机”应运而生了。顾名思义,对撞机就是让两束高能粒子相互对撞。乍一看,对撞能量至少提高一倍,其实若从有效能的观点看,对撞的好处更大,特别是对质量较小的粒子(如电子)。对撞机的结构与同步加速器极为相似,高能粒子经过预加速后注入对撞机中,在环形真空室中贮存起来,当其积累到一定的密度时就进行对撞,在对撞点对反应进行探测。目前,世界上的大型加速器多是对撞机,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日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美国的质子对撞机,以及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此外,美国还投资近百亿美元,建造了超导超级对撞机,其周长达87千米。
粒子物理学家们正是利用这些加速器,探索物质组成的微观奥秘。今后,新加速器原理和新加速器的出现,必将给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