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摘抄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培养学生从多方面积累词语的能力,丰富词汇,培养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积累词语
在当代年轻的作家中,韩寒和郭敬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十七八岁时就成为中国文坛的新星,也成为当前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很多中学生常常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有名气的作家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写作能力甚至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习作往往词汇贫乏、语言干瘪或词不达意,因而缺少新意、缺乏文采。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他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忽视了词语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为提高写作能力夯实基础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培养学生从多方面积累词语的能力,丰富词汇,培养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抓住课本,以课本为范本积累词语
1.在预习课文时,对每篇文章(包括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都必须让学生掌握其意义及用法,重点是让学生记忆每篇文章的注释,以及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然后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比如听写,确实不能理解的词语自己动手查词典等,这对那些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会起到督促的作用。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每学期就可以从二十多篇课文中积累大量的词语。
2.在分析课文时,通过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鲁迅的《社戏》一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朦胧”一词,我让学生比较它与“蒙眬”的区别,学生动手查阅词典,明白了“朦胧”一般是指暮色、月色等客观景物模糊,话语表达的意思不清晰和主观意识不清楚;而“蒙眬”是指“眼睛看东西模糊”。通过辨析,学生会很容易记住了这些成对的近义词,同时发现了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这对学生应对中考十分有利:徐州中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项“积累与运用”,每年必考两个词语选择,给出两个近义词,让学生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再联系短文,能很容易选择出来。
3.通过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积累词语的灵活用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的“标致”本义是“漂亮”,而在这里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的感情。教师在讲课中要结合具体语境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让学生既掌握词语在句中的真实意思,又明白要准确理解词语,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这样在积累词语的同时,能了解同一词语的多种用法,从而较为灵活地积累词语,积累词语的本义和延伸义。
二、从教师的课堂用语中积累词语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在重要知识点上要精心揣摩:该用什么语气,用什么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修饰。教师在课堂上肯定会使用大量的生动形象优美的语句,将其中的一些精美词语让学生记录下来。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强化听讲的效果。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一文时,分析范进、胡屠户和周围人形象时,笔者用到很多成语,如“孜孜以求、平步青云、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等,笔者把这些词语课前板书在小黑板上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意思,也学会了运用,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利用课外阅读积累词语
学习语文一定要大量阅读,才能会用好词语,写好文章。笔者在课后布置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阅读优秀的杂志,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等,不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就算了,笔者会布置学生一些问题,其中就有一项:把文章中好的词语摘抄下来。可以制作卡片、摘录名言警句等,并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摘抄,比如写人的摘抄在一起,写物的摘抄在一起,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力求做到词语积累,有的放矢,需要时从记忆的脑海中把它撷取出来。
四、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词语
语文从生活中来,学习语文不只是从课本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运用大量的生动形象、有生命力的语言,如网络语言、时鲜词语等。比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词语“给力”,报纸上能看到,打开电视能听到,它既可以作形容词,又可以作动词,利用好,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作形容词时,类似于“牛”、“很带劲”、“酷”,下力,尽力。如:“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时,我们就可以说:“太给力了!”作为动词使用时,相当于“给予力量”、“加油”的意思,如:“大家给力啊!”可见一个新鲜的词语使用合适,会使句子生动形象,精彩到位,当然也不能滥用,要适时适量。
如果学生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积累大量的词语,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积累词语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加强字词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词语的实际能力。如笔者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遵循语法规则,准确流畅地用在造句中,这样使学生掌握了造句的常识规律,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词义,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思想感情。
笔者经过长期积累和训练,纠正了学生作文中滥用词语、词不达意的现象,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作文中不再是重复使用几个干巴巴的词语,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对人、事、物能较为详细生动地叙述或描写,文章中用词不当的毛病也极少出现了。他们甚至还能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差别细微的近义词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的反应比较快速准确,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细腻,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州名师编写组.中考新航标(语文).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2.
[2]朱学坤,徐武汉等.语文的诗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1.
短文摘抄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具有很强的发散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外阅读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98-01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制定阅读计划
学期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一般应配合教材进行,一学期制定一次为宜,每周安排一节进行课外阅读较好。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同时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并记录每天阅读情况。合理安排好课内学习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增强班级文化建设,规范***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等评比活动来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激发阅读兴趣
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提高读书能力。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首先,趣味引导。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其次,体验成功。 孩子只有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才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如坚持每天上新课前让学生轮流读一篇短文,其他学生写上日期、朗读者和朗读的作文题目,认真听,听后请个别同学谈感受。这一举措,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搭建阅读平台
学生阅读兴趣能否保持还有赖于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无形的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通过布置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来促使学生去阅读。可以开展手抄报活动。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如读书心得、好书共赏、名文摘抄等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也可以开展“读名著”活动,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名著经典和名著逸事;走进名人,夸一夸自己喜欢的名作家和名主角。也可以开展征文活动,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等作文题,这样就逼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五、传授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精读法,就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找关键字法,通过找文眼,找关键词、句。文眼是揭示段落的主要内容或主旨的句子;关键词、句(中心句),在段中是揭示段落的主要内容,通过找关键词、句(中心句)加深对文段的理解。重点段落是文章的关键语段,它往往是文章的精华,也往往含有难理解的句子。
摘录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批注法,就是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六、创新阅读方式
如果没有创新,阅读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有在阅读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位。如我们可让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补写句子、仿写句子、扩写句子、自拟问题。我们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补写内容或续写情节,借此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说话、学写作。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写别人未写过的话,这就是创新。学生每次阅读都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每次都在创新。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老师要要注意发现学生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享受成功的喜悦。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设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无意识的自我教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短文摘抄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 写作 建议
【论文摘要】目前,英语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待提高。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通过微机网络与国外展开交流合作己是常事,各行各业都时常要以文字形式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英语写作具有了很大的实用价值。写作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写作是一项最为方便、最为经济的英语活动方式,一支笔、一张纸、一个人就可以开始。何时开始、何时停止、按什么速度和方式进行都可以由学习者自己自由决定,不受其他力量的干预和限制。
2. 英语写作联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运用能力。写作运用的媒介是书面语,书面语要求表达清楚准确,结构优美正确。因此,进行写作训练自然会有助于学生恰当地把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更严格地掌握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
3. 英语写作练习可以推动其他三项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写作是一种语言生成技能,是一种内心的编码过程,这一过程与口语活动所必需的内心语言编码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写作练习必然有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因为写作有利于提高对词汇和语法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又必然会拉动其他语言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4. 写作是一种实用的语言技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用英语写东西包括信件、简历、电子邮件、报告等,英语写作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需要。尤其是为了获取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用英文撰写文章、报道并发表于国际性报刊杂志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虽然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平均时间至少在7年了,但通过调查了解以及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他们的写作能力较差,写作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
学生感到英语写作难,最主要的5个方面是:(1)词汇问题。英语词汇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单词拼写能力差,经常出现拼写错误。(2)在写作时不能用英语思维,经常用汉语翻译,以至经常性出现中文式英语。例如,所有的“旧”都是“old”,“电视”都是“tv”,所以连旧货市场的“旧电视”都是“ old tv”,而不是“ used tv set”。这种思维定势同样导致造句的毛病。(3)语法有很大问题,因而无法写出正确的句子。(4)缺乏语篇方面知识,不清楚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审题马虎,有的学生只扫一眼题目就落笔,也不管跑题不跑题。有的学生审了题之后,不怎么考虑文章的意境就急于动笔。因此立意就出现了两个极端。要么立意太低,导致文章平庸。要么立意虚高,导致文章空洞无物。(5)在写作开放性或半开放性作文时经常不知如何下笔或不知道该包括那些内容。有的学生由于不会选材,把文章写成了流水账。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作者主要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来考虑。
一、学生要注意积累
(一)词句的积累
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进行语言输出。要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首先要突破词汇这一基础关。因此,有一定量的单词积累是前提。一篇好的英语习作中必然有优美的句型。为此,要对所学习的常见的句型和习惯用语反复操练,以达到脱口而出,用之即来的程度。平时,应该把所学过的有关短语分类记忆,把常见的,最适用的摘抄在一起随身携带。见到某种景致便可触景而发,用英语来描述,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养成了英语思维的习惯,便可大幅度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段的积累
从字,词到句再到篇章,这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有了词和句型的积累才能组词成段,组段成篇。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是在于模仿,在于背诵。英语和汉语一样,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一电要多看多背。此外,还要看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培养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且从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体味地道英语的结构谋篇。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
课堂写作策略训练是可行的、有效的。应该进行系统的写作策略的训练,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的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根据作文题的要求写出150词左右的短文,内容连贯,文章通畅,没有严重的语法错误。这看上去似乎要求并不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的学生不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英汉表达的文化差异,不会用英语思维。我们的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句子结构,句子类型及篇章组织上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及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关。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接受英语表达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不犯或者少犯 chinese english的错误。
(二)强化改错训练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从基础抓起。当然,正确的指导,规范的训练及有效的批改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短文改错的命题恰恰是把学生平时在用英语写作是常犯的错误放入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短文中,让考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进行改错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错误和语言学习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的认识,通过改错训练,检查时就会有意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常犯的错误。
(三)注意学生英文写作的反馈
要让每个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写作中去,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广泛的思维空间,就要处理好学生的评价问题。评价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后达到提高综合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巧妙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
作为一种输出的写作必须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而这个目的最好是有交际意***的、有信息的,即写作应该体现交际需要,在这方面网络有很大的优势。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在网络课堂上,学生可以交互、协作、自主学习。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策略知识的增加非一日可成,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风雷、徐春山,写作焦虑、写作策略和英语写作的关系[m],宿州学院学报,2009.
[2]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程春梅,一项关于写作策略教学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龚白蓉,大学英语写作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5]李文娇,高中生英语写作策略的调查与分析,2010.
短文摘抄范文第4篇
课内外结合 打造高效课堂
---指导读书方法实践
一节语文课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课内讲读“悟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采取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阅读带课外阅读、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一原则,我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
(一) 精心备课,确定重点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在教学中我们抓好备课一环,主要侧重研究读法指导,做到“一课一得”。例如,第八册第五单元,备课时,根据单元要求,本单元有两篇是写人的文章,语文天地有一篇写人的文章,两篇精读,一篇略读。备课时则分别确定好读的重点:《草帽计》重点落实读描写人物的部分和对成语、新词的理解;《包公审驴》重点运用上一课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实践和落实学生感知及理解较复杂的语句;《诸葛亮》是略读课文,小主人翁与学生生年纪贴近,便于理解,重点则落实在“作文指导”上,这样分清轻重缓急,从整体着手,又兼顾部分,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指导读法。
(二) 利用课文,指导读法
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重点的理性知识。中高年级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金钥匙”和单元后的“语文天地”,先让学生阅读这两部分指导性的文字,用重点语句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解全文,用课文里的材料引导学生印证这些理性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次阅读,加深理解。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理解阅读基本知识的内容和阅读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阅读,以提高读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阅读基本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以后的实践中运用。“读写指导”短文,融进课堂教学,不用单独花时间。
一篇课文也可以从整体入手,然后择其重点段、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读方法。
1.填卡读文。指导学生自制一张(如***)“读书摘记卡”,整体读文时填写好内容。例如,读写人文章应填好以下表中内容:
写人 类 学生姓名 中 心
主人公 事件 词、句摘抄
写外貌的
写心理的
写动作的
写神态的
2.标记读文。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有规则地勾画、圈点,根据知识的类别标记不同的符号。比如,引读中遇到生字用“”圈住,若属生字又没注音,可查字典将音注在字上方;遇到新词在下面标上“”号;遇到成语用“”标明;遇到优美的修辞句、比喻句用“—”线标出,用“· ”标明比喻词……做到手、脑、口并用,教师及时点拨。
3.批注读文。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简明的文字加“批语”和“注释”,即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等批注在书页的空白处。①遇到某字是多音字,除了本文的音,还将本字的其他音节写上;②释课题,注明“题眼字”,写明课文写作背景,作者姓名,以及课题命题题方法及体裁类别,写作顺序,或“空间方位”,或“时间顺序”等;③在特殊用语下写“批语”,如《詹天佑》一文课后第三题三句话是较复杂的句子,在其下写上理解语,结构方面的则批上“总写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反问句”等,觉得生动的修辞句可批上“生动形象”、“拟人,太形象了”等;④学习不同体裁,教给不同批注方法。如学写景文章,指导学生用符号或批语。
4.板书***式读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如采用“箭头法”导读。第八册《跳水》一文,抓住孩子与猴子的联系,通过叙述人们的表现,突出船长的机智和果敢。师共同边读边填。
填写结束,学生们猛一看这幅***像个坐标。为了巩固全文,要求学生们按照***示复述课文。
二、 课外阅读“悟知”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发展。学生在课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反复运用,逐步形成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有布置、有检查。讲读课文以前,学生往往视读为“软任务”而不去阅读。因此,要注意阅读信息的反馈,加强必要的检查和促读,由促读而到自读。促读的方法有:
1.开展课前3分钟口头发而阅读收获演讲。上语文课师生互致问候时,站立3分钟,由一名学生口头自己读文章的收获。可以是“优语美句”,“动人的比喻、拟人句”,“文章的中心”等,作口头讲演。为了激发人人讲,采取以学号为序的方法,轮流进行。为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允许书面讲述,促使他自读。
2.开设朗读活动课。配合学校“每日读书活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课内对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兼顾不同类别,不同内容,读出句、段、篇的“自豪”、“悲伤”、“喜悦”等感情。每两周举行一次课外朗读活动课,每次一个主题,相同内容进行演讲读、竞赛读,作好评比计分,选出“朗读能手”,在班级张榜公布,激发阅读兴趣。
3.自制“读书摘记卡”。要求学生每学期自制读摘书记卡若干张备用,课外阅读必须填卡,每张卡要包括自己阅读书中精彩的词句、描写细致的语段等,并写下自己为什么要摘记的“悄悄话”。每张卡不可强求一致,提倡“百花齐放”,定期进行阅读交流,也便于阅读收获。
4.写好读书笔记。教师布置课外读物,应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课题或作者,主要人物或事件,遇见的课内生字,最喜欢的人或事,优美语句段及中心句等。学生互查,教师抽查。
5.自办文摘小报。每周由4名学生,参阅《文摘》有关文章,学办文摘报。摘文注明课题、摘编者,作为班级交流 小报,有利于促读和写作知识的积累。
短文摘抄范文第5篇
不少学生家长问我,提高孩子的读写素养有什么捷径可走?面对这一常谈常新的话题,我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一个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甚至长远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这两种素质的培养仅靠课内学习都是不够的。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时时更新。中学生要想在校园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去主动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不断充实自己。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对中学生而言,如果把社会和人生当作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课内学***仅只是翻开了第一页。要想深入地读这本书,理解其深远的内涵,中学生就必须涉猎各种书籍,将前人已总结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创新。这种兼容百家的广泛阅读,是中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我们的中学生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应试压力使得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偶尔翻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也可能会被家长或教师严令禁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指导,部分中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和庸俗杂志,致使学习兴趣丧失,严重者甚至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事物均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万不能因噎废食,因课外阅读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而否定它的积极作用,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需要家长和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指导。
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是阅读材料的正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科学构建,即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
“读什么”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宽泛,但好的课外阅读指导应该是既宽泛又具体。老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阅读范围,还要开出泛读、精读书目,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读一至两部文学名著。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学时给出书目表和阅读要求;学期中抽查读书笔记或跟学生一对一谈话;学期末再以班级为单位来个读书交流会。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也会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报刊征订时,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从《中学生阅读》《中华文摘》等适合校园阅读的报刊中选订一两份,并开设阅读课,适时进行点评性指导。这样变空泛为具体、变被动为自觉,自然会激发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效果。
“怎么读”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广阔的阅读世界不是在课堂,也不是在老师开列的书目里,而是在阅览室、***书馆、书店和网上。用自己适合和喜欢的方式读书,效率自然是最高的。
但是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像如何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如何做阅读笔记、如何摘抄借鉴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怎样有选择地泛读,和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这是为了满足当下社会对快节奏和高效率阅读的需求。
泛读是课前课下、茶余饭后随意翻阅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一种休闲式的精神调剂,自然不必注重目的性和功利性。但阅读既然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受道德、法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清教徒不大会对克林顿的绯闻感兴趣,卖红薯的老头儿也很难去关注股票的涨跌起伏。因此,泛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扬弃和选择的过程。弃我之所弃,才不至于被纷繁芜杂的无用信息充塞头脑,一无所获;择我之所需,方能广采博收,构筑起宏伟的知识殿堂。
精读是建立在泛读之上的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研读。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著名学者都是从广泛阅读中获得灵感,进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再通过钻研相关书籍和资料去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制力不可能太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精读意识。譬如,有的学生想明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教师可以鼓励他阅读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科技报刊,自己去理解归纳;有的学生对哲学感兴趣,教师可以让他读读《矛盾论》,翻翻哲学词典或中外哲学史;有的学生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则要推荐《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让他感悟叙事与写人的精妙手法。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把课外阅读纳入日常的学习范畴,使之成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升华。
泛读、精读是相辅相成的。怎样自由地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随着阅读的广泛和深入,学生自然会准确把握,并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责 编 莫 荻)
短文摘抄范文第6篇
(一)强调学习专业外语重要性
环境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很多学生准备考研、就业,不仅是专业外语,其他课程也存在学生上课复习其他科目或者缺课的情况。专业外语没有基础英语那样的考级要求,很多学生重视程度远不如基础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对专业外语的重要性也不理解。第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一堂课一般不讲专业内容,而是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专业外语和基础英语的区别,学习专业外语的重要性。例如,大四下学期要进行毕业设计,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如果学不好专业外语,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可能连一个简短的毕业设计英文摘要都写的错误百出。还有好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和环境监测有关的工作,这就势必会涉及到许多大型仪器的使用,比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以及原子吸收等,这些设备大多都是进口的,说明书基本都是英文的,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从设备的结构到操作方法都无法给出了精确的说明。还有一部分考研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试教师也会用英语提问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发表SCI、EI文章的时候,如果不懂得科技英语的写作方法,不懂得翻译技巧、文章的翻译标准、母语和外语内含的相互表达等等,就很难发表高水平的文章。通过以上引导性教学,多数学生对专业外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树立了学好专业外语的信心。
(二)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学
本校专业外语开设之前,基本上所有的主干专业课已经学习完毕,学生对专业课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专业外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先将课文涉及的所有专业词汇和短语摘抄到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总体认识,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工艺流程和构筑物、设备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在讲到大气污染常规控制技术的时候,会涉及到旋风、袋式、湿式以及静电几种除尘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先介绍每一种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然后将中英文对照标注在除尘器结构示意***上,结合设备的结构类型讲解专业词汇。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该除尘器的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接受所学内容。此外,利用实习等机会制作一些烟气除尘教学短片。总之,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些身临其境的专业外语环境,让学生在认识到专业外语重要性的同时,加深对专业课学习的理解。
(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通过翻译句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学生相对比较被动,而且不会有太深的印象。为此,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设计英文练习、组织课堂分组讨论等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中,英文练习包括课堂实训,训练学生英文学习与交流能力;课堂分组讨论则是预先设置一些教学情景和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以多媒体PPT形式进行汇报。“主讲人主讲+组员辅助”的形式,既提升了学生团队的协作精神,学会了英文查询、整理资料的方法,又训练了英文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学生现场点评与总结,使学生切身融入到专业外语学习,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四)完善考核方式
专业外语考核常用的方式是将一篇英语文章翻译成汉语,或者由教师出一份试卷,题型无非就是单词、句子翻译和短文翻译等。这种“一张卷”的单一考试模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建议采用“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核”的方式。其中,课堂表现占到总成绩的25%以上,包括翻译课文时候表现是否积极主动,以及上课时候听课的状态。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各组PPT展示以及资料整理、作业、考勤等,占比例为25%,期末考试成绩占到50%。这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避免临时突击,学生的认可程度增加,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性以及专业外语的教学特点。
作者:王哲陈莉荣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