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道生态学例题的分析,剖析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两个概念,避免了由于学生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失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概念内涵,通过一些典型习题来深刻理解相关抽象的概念。
【关键词】出生率;死亡率;概念
人教版必修三62页给出了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定义是: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即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种群总个体数*100%,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计算,课本上举例: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就是1.862%。那这里面的10万人中包括着1862个孩子吗?在林育真主编的《生态学》中,在给出出生率的定义后,也举了一个例子:“在人类生态学研究中,出生率一般以种群中每单位时间(如年)每1000个个体的出生数来表示。例如,1983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8.62‰,表示每1000个人中每年生出18.62个人。”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从这个定义看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个比值,这个定义中的分子很容易明白,就是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可是分母种群数量是指起始时的种群数量呢还是现存的种群数量,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深入钻研,讲不透彻的话,学生就会理解偏差,给解题带来一些困扰和迷茫。本文就以一例月考中的试题,来和同行们探讨怎样正确地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
例题: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麋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
1988年麋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
分析:这个空学生答案五花八门,反映了学生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理解不到位。出生率和死亡率指的单位时间内种群中出生的个体或死亡的个体占种群数量的比例,这里指的种群数量因理解不同在计算时就会有很多种算法,结果答案就各不相同,本人认为应该按照起始时的种群数量。算1988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就是指1987年的种群个体数量。
若从引种开始算起,1986年引种的麇鹿种群数量=39只,
1987年的种群出生率是17.9%,这个比率是在1986年39只基数的基础上增加的,
则1987年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量为:39×17.9%=7(只)
1987年种群理论上应有39+7=46只,而实际上只存活了44只,意味着死亡了2只,
照此类推,1988年理论上应该有44+44×27.3%=56(只),而该年实际存活数只有54,意味着死亡了2只,因此,1988年的死亡率等于2÷44=4.5%
为了证明以上的分析和计算是正确的,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依据如下”
其一,人教版必修三教参77页对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的理解: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t+1=Nt+(B-D)+(I-E)
(N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I/Nt;迁出率=E/Nt。)
其二, 2013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基本概念介绍如下: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
a 最大出生率:是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情况下的出生率。
b 实际出生率:又称生态出生率,是种群在某个真实的环境条件下的出生率。
c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每个个体都达到生理寿命而死亡情况下的死亡率。
d 实际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率,是种群在某个真实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
练习:某个和平鸟种群中共有10个鸟,每年生出78个雏鸟,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
A.78个/(雌*年)B.780个/(雌*年)
C.7.8个/(雌*年)D.10个/(雌*年)
该题答案为:C
出生率=出生个体数/原初个体数,即78/10=7.8只。
同理,死亡率=死亡个体数/原初个体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探讨